【“草木味道”散文有奖征文】人间有味是清欢/龚斐
当今社会,随着人们对纯天然食物的偏爱,各类乡间野菜成为餐桌上的新宠。打小在农村长大,吃过的野菜着实不少,但最能触动我舌尖上味蕾的,非蕨菜莫属。蕨菜细嫩无筋,用其烹制的菜肴鲜爽滑润,可凉拌,如再拌以佐料,味道更佳,还可炒,可炖,可煮,亦可加工成干菜,吃法众多,各有千秋,因其味道鲜美,故有“山菜之王”之美誉。中国采食蕨菜的历史源远流长,李白曾感慨道:“昔在南阳城,唯餐独山蕨”,陆游更是对其赞叹不绝:“箭茁脆甘欺雪菌,蕨芽珍嫩压春蔬”。世人对蕨菜的钟爱可见一斑。
蕨菜性味甘寒,具有清热解毒、健胃润肠、祛湿降气、利咽化痰等功效,喜生于浅山向阳区,中国大部分地区均有分布。蕨菜鲜时可作菜,晒干尤佳。蕨菜干烧肉食,味美可口,是山珍之一。蕨根可入药,亦称“蕨鸡根”,蕨根磨成粉后即为蕨根粉,是一种天然保健食品。蕨根粉还可制成蕨根粉丝、宽粉等,做成各种不同风味的美味佳肴。嫩茎是蕨菜主要可食部位,古诗所云“嫩芽初长小儿拳”,是对蕨菜最为形象贴切的描述,亦是它鲜嫩的标志,因而有的地方称其为“拳头菜”、“猫爪”或“龙头菜”。嫩蕨的采摘佳期短暂易逝,一旦紧握的拳头张开成巴掌状,就表明蕨菜茎秆老硬,已纤维化,不宜食用。
春天,万物复苏,芳菲漫天。各种草木含翠吐新,一派欣欣向荣;各色花卉争妍斗奇,一番诗意盎然。蕨菜也不甘示弱,几场淅淅沥沥的春雨过后,拱开潮湿松软的泥土,争先恐后地探出毛茸茸的脑袋,好奇地打量着眼前的世界。山坡上,田野间,溪畔边,处处可见其俏皮的身影。三四月份是最佳采蕨期,择一春光明媚之日,或携妻带儿,或三五成群,蓝天白云下,青山绿水间,踏着轻盈的脚步,踩着细碎的落叶,徜徉沿途美景,弯腰采颉美食,体味山间野趣,此等“陟彼南山,言采其蕨”的悠然意境,自是妙不可言。
蕨菜鲜吃味最美。先将采摘好的鲜蕨,用开水一焯,捞出后用清水洗净,沥干水分,用刀切成寸许的段子,姜蓉切末,红椒剁碎,放进油锅爆炒,趁热上桌,食之滑嫩爽口,清香扑鼻,唇齿留香,回味无穷。蕨菜的菜肴品种不胜枚举,最让人欲罢不能的当属蕨菜炒腊肉。将肥瘦相间的腊肉切片蒸熟,配上调料与新鲜蕨菜在锅中翻炒,撒入红椒丝和蒜叶爆炒出锅,一盘色香味俱全的山间美味新鲜出炉:泛紫的蕨菜散发着玛瑙般细腻的色泽,晶莹剔透的腊肉释放着引人垂涎欲滴的浓郁熏香,鲜红的辣椒点缀其间,青绿的蒜叶缱绻缠绵。一口咬下,香而不腻,鲜美之至,韵味悠长。蕨菜炒腊肉,不啻一场鲜嫩与醇厚的完美邂逅。
儿时听奶奶说起过,在五六十年代,那个温饱难以解决的特殊时期,春天一到,大伙就到处挖蕨菜吃。除了鲜吃,山里的农民还会把采摘下的嫩蕨,晒干后贮藏起来,以备不时之需。正是这山间野菜,陪伴着穷苦人家度过了最艰难的年代。生命力顽强的蕨菜,在当时贫瘠的土地上,于那时穷人的记忆里,留下了浓彩重墨的一笔。
“对酒溪霞晚,家人采蕨还”。人间四月天,又是一年采蕨时。朋友,不妨放下手头的忙碌,重拾轻松的心情,一道走进自然,触摸生命……
作 者 简 介
龚斐,男,1985年12月生,井冈山市作协会员,吉安市作协会员,高中英语教师,担任宁冈中学校刊主编工作,曾参与编写《红色故事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