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良启丨黄土地上的新篇章(散文)
人生在世,都有自己的梦想。曾几何时,我最大的梦想是摆脱饥饿和贫穷的缠绕。今年八月中旬中元节,我带着考上大学的儿子从百里之外回家祭祖,祭祖完毕,我带着儿子信步走上山岗,俯视着脚下熟悉却又陌生的土地,河流、小区、树林历历在目。我弯腰捧起一把泥土,久久没有放下。儿子有些不解,我明白,他从小在远离老家的城里长大求学,爷爷奶奶早逝,又没有至亲在此,极少回来,根本不了解在脚下这片土地上发生过怎样的变化。虽然他在课本里也学过关于改革开放的知识,但“纸上得来终觉浅”,我要利用这个时间给他补上一课,让他知道父辈曾经的梦想,更加清楚地明白没有改革开放,就没有我们现在幸福的生活。好在儿子大了,并不厌烦我的叙述,这让我感到欣慰。
蓝天白云下,在淮北市烈山区古饶镇北部萧濉新河南岸有一片黄土地,在一个被推平的山头上,矗立着几座高大的冷却塔,其下有一片辉煌壮观的厂房,数排整齐的办公室和职工宿舍。周边是几条笔直宽阔的大道,道路两旁是已经建成投产的工厂和其他正在施工的厂房。这片黄土地就是我的家乡所在地,现在是淮北市新经济开发区。在淮北发展的道路上,家乡乘着改革开放的春风,在这片黄土地奏出了不平凡的乐章。
淮北地区曾被称为安徽的“西伯利亚”,言其荒凉贫穷。而我的家乡平山村又是“西伯利亚”中的落后者,我自幼生长在这块土地上,在儿时的印象中,家乡的人虽然勤劳,但是地处偏僻,交通不便,没有任何工业,主要收入全靠一点土地。在我的印象中,饥饿和贫穷伴随着我的整个童年,土地承包前,始终有种吃不饱的感觉,其实也有一天三餐,但一天两顿甚至三顿都是红薯,人们称之为:“红芋饭,红芋馍,离了红芋不能活。”红薯是酸性食物,吃多了胃酸多,烧心难受。有两个情节我一辈子都忘不掉,一是我经常不由自主地吐酸水,上课的时候能把脚下的地吐湿一片。另一件是我胃难受时喜欢咬东西,在课堂上能咬什么?咬笔杆。所以在土地承包前的几年里,我的每根笔杆头都被我咬的目不忍睹。这两个毛病在能常吃细粮后都不治而愈。在当时我看见红薯就反胃,不想吃,可有没办法,尽量少吃,结果就容易饿。每年分几十斤小麦,只有在过年时才可以吃上几次,但也不能放开量吃。吃的如此,穿的又怎样呢,一句话,基本上都是破衣烂裳。我在童年阶段基本就没穿过新衣服,我家姐弟多,买不起多少新衣,一件衣服老大穿小了老二穿。依次往下传,我排行老六,可想而知,衣服到我这里是什么样子了!因为我穿姐姐的衣服太大不合身,一件褂子像长袍一样,被调皮的同学在后面撵着叫“大褂子。”叫的我羞愧不已,但又无可奈何。我的童年在我的人生中是灰色的记忆。
我的村子因为偏僻,村旁仅有的一条出村土路坎坷不平,行人路过,晴天一身灰,雨天一身泥,使人狼狈不堪。村西是一列七八里路长的山包,整个山上山下没有一户人家。学校就在山的那一边,我们上学必须要翻过一整架山,山路狭窄崎岖难行,特别是夏秋季节,山上齐腰深的野草遍地,灌木丛生,不时有蛇、野兔、黄鼠狼等野物从山路上窜过,傍晚时经过能让人惊出一身冷汗。一年中山路旁总会添上几座新坟,环绕着五颜六色的花圈,更让少年的我们胆战心惊。大人们晚上都不愿意从此经过,白天也不允许孩子单独上山割草放羊,怕孩子受到惊吓。在我的印象中,那就是一方令人生畏的恐怖园林。改革开放的春风吹到淮北这片土地上的时候,当时我上小学四年级,印象已经很深刻。家乡的这片土地沸腾了,人们的精神为之一振,生产积极性大为提高,当年就摆脱了饥饿,每天都能吃上白面馍了!劳动人靠自己的汗水终于能吃上细粮,彻底解决了温饱问题,到现在我眼前还浮现出当年父老乡亲脸上的自豪和喜悦。但很快新的问题又出现了,随着种地机械化程度的提高,农村剩余劳动力增多,可家乡又没有什么工业,粮食多了,价钱却低了,甚至出现了卖粮难的问题。人们手中缺钱花,一段时间内,家乡依然显得贫穷落后,家乡的年轻人要么努力考学,要么想法外出打工,有一点门路都设法往外跑,没有几个愿意留在家中。进入新世纪后,家乡反而显得有些荒凉冷清。
历史的长河在奔腾不息,时光的年轮转了又转。我早已离开家乡在城里安居。偶尔有事回去一趟,看到村里除多了几栋新房,父辈们更苍老一些,一切都还是老样子。给人一种时光在此静止的感觉。好在历史老人没有睡着,眷顾了我的家乡。2011年1月,时任淮北市委市政府的负责人经过实地考察,精心论证,长远规划。认为在烈山区南部我的家乡一带有广阔的发展空间,历史的包袱比较轻,矿产资源丰富,距离周边的铁路和高速公路并不太远。决定把以我家乡为核心的30平方公里土地开辟为淮北新经济开发区。定位目标是自主创新示范区,转型发展先锋区,产业转移承接区,新兴产业聚集区。最终目标是在此地建成一座环境优美,布局合理,功能完善,经济繁荣的工业新城。
从2011年4月起,家乡的村民再看一眼生活了多年的农家小院,再看一眼滚打摸爬几辈人的“一亩三分地”。在和煦的春风中,带着依恋和不舍,陆续迁出故土。平静的小山村不复存在,取而代之的是轰鸣的机器,穿梭的运输车,繁忙的建设者。各路新区建设者真能干啊!他们炸平了几个山头,平整出大片土地,雄伟的电厂烟囱在上面拔地而起,耸入云霄。专用铁路如同巨龙也修进了园区。柏油大道日复延伸宽阔,安置楼房日复高大成型,园区日复气势宏大。慢慢地,我少时眼中的“恐怖园林”不见了,代之而起的是一座现代化大型火力发电厂和崭新的园区。
我早已离开家乡多年,但岁月的消逝并没有让我忘掉家乡,反而年龄越大,对家乡的眷恋之情越浓。从得知家乡被开发的那天,我年年都在关注着家乡的变化。在我眼中,家乡就像一只涅槃的凤凰,旧貌换新颜,开始了新生。在今年春天,我骑着单车花了近一天的时间,对家乡和新经济开发区做了一次全方位的浏览。烈青大桥和陈路口斜拉大桥的竣工,彻底打通了家乡通往外界的门户。滨河路、平山路、梧桐南路等四纵四横八条宽阔的柏油大道贯穿整个园区,使园区畅通无阻。荣盛花园小区和新风花园小区的安置楼房,鳞次栉比,漂亮气派。家乡人住进了水电气齐全,医院、学校、超市设施完善,和城里完全一样的小区。116路公交车通到家门口,花两元钱便可到市里,很是方便。
坐落在家乡旧址上的平山电厂更是新经济开发区这颗明珠中的明珠。其规模为两台66千瓦级燃煤发电机组,年发电量为50——60亿千瓦时,年产值约为25亿元。进入厂区,让人眼前一亮,巨龙般的输煤管道横亘高空,为电厂输送着血液。耸入蓝天的烟囱向世人昭示着平山电厂的英姿。高大洁净的机组厂房,绿化得像公园般的厂区环境。夜幕降临,厂区一片灯火通明,远远望去,恰似琼瑶仙境。平山电厂的建成,为淮北煤炭资源的就地转化带来了巨大便利,为上海电网的运行提供了可靠的电力资源。另外,早期入驻园区的华孚工业园项目、口子产业园项目等已完工投产,我的村庄被一家“京信电子公司”完全覆盖住了,昔日偏僻的小村庄被雄伟的现代化厂房所代替。还有不少工业项目正在建设,整个园区可以容纳上万人就业。在园区内我遇到一些家乡的熟人,他们说家乡现在生活方便,工作好找,很多外出的年轻人都回来了。我的初中同学李端华回来后在华孚集团干活,多劳多得,月薪在五千元左右,超过我的工资,日子过得很是红火。很多人家都买了小汽车,过得一点都不比城里差。
眼前的一切都让我强烈地感受到家乡从来没有像今天这样充满魅力,充满机遇,充满希望。历史把机遇赐给了我的家乡,家乡变了,家乡搭上了淮北经济高速发展的快车,开始了从丑小鸭到白天鹅的巨变。变得让我认不出来的漂亮。“潮起海天阔,扬帆正当时。”家乡真正成了皖北大地上一颗宜业宜居的明珠,放射出耀眼的光芒。家乡的人们和决策者,建设者们一起在家乡的黄土地是奏出了一支欢快、强健的时代奏鸣曲,这曲子响彻大地,直冲云霄,回荡在淮北大地的上空。
我指点着,描述着,给儿子讲述在这片黄土地发生的巨大变化,儿子被深深地吸引了,恰巧他报考的大学就是农业大学,我鼓励他继续努力学好专业,将来回到家乡为她的腾飞做贡献。儿子点头表示同意。
在回家的路上,我反复思索,是什么使我的家乡发生如此巨大的变化?答案只有一个:是改革开放的政策。是改革开放让古老的黄土地焕发了勃勃生机,才使家乡的父老乡亲写出了新的篇章。是的,一样的土地,一样的人,就是因为政策的不同,便有了如此巨大的不同结果。改革开放如春风春雨,滋润了神州大地,滋润了百姓的心田。农民从解决温饱到脱贫致富,再到美丽乡村建设,特别是党的“十八大”以来,步入新时代以后,我更是时时处处感受到祖国改革开放的脚步稳健有力。乡村振兴,民族复兴的巨幅画卷徐徐展开。作为一个中国人,作为一个改革开放的亲历者、受益者,我可以肯定的说:改革开放的四十多年中,无论是物质世界,还是精神世界,都是中国积玉堆金,繁荣富强,奋起直追,拉平与发达国家差距的黄金四十余年!我要为家乡的巨变而欢呼;我要为改革开放的政策叫好;我更为生活在这个时代而骄傲!
作 者 简 介
朱良启,男,现年48岁,毕业于安师大中文本科,中学语文高级教师,现任教于烈山区淮北七中。淮北市作协会员,烈山区作协常务理事。《行参菩提》新媒体十大金牌作家。2014年开始散文随笔写作。先后有三十多篇作品在省市区获奖。在省市报刊、网络媒体发表文章230余篇,60万余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