太极拳是如何调节气血的

关注:

太极拳包含了传统中医的经络、气血、导引等理念。《太极拳论》曰:“气者,生之体;经者,气之路;经不通,气不行;以气运形,一气贯通”。“有形产生无形,无形支配有形”,全身肢体的运动可导引经络内气的运行,调节周身阴阳平衡。中医学认为气、血是构成人体的基本物质,是人体脏腑、经络、组织器官活动的物质基础。气为血帅,血为气母,气血的调和与通畅是人体健康的关键。

太极拳是一种立身中正、上下相随的虚实运动,其要求头正颈直百汇和会阴上下呼应形成一条直线,有利于任督二脉的自然接通,促进周天气血循环调节人体气血平衡。督脉下起于会阴,顺脊上行,经命门和大椎,通玉枕,过百会,止于人中。督脉两侧的腧穴是人体气血总汇,脏腑都与腧穴相贯通。练习太极拳时督脉气血充盈,利于腧口纳气,血脉畅通。大量的科学研究表明,太极拳重视人体下盘功力的训练,有利于气血下行,调整人体上盛下虚的状态,可以防治高血压、跌跤等,有抗衰老的功能。此外人体还有非常重要的十二条经脉,而且十二条经脉与十二个腑脏密切相连,太极拳是以腰脊带头、内外相合的节节贯串运动,练拳时以任督二脉为中轴,以腰主力,内外相合节节贯穿,力达稍节,周身一动全动,从五脏六腑到四肢百骸都寓于动中,使十二条经络得以疏通,五脏六腑得到滋养。

太极拳在锻炼时要求气沉丹田,采用深长细匀的腹式呼吸,这种呼吸方式能够起到“内脏按摩”效果。练拳时“腹内松静气腾然”,促使肠胃蠕动加强,起到健脾利胃的效果。研究表明,人在练习太极拳时肠胃的蠕动是平时的七倍,同时对于腹部内外的肌肉也是一种很好的锻炼,使三焦气机通畅,脾胃和顺,新陈代谢加强,中土运化水谷功能旺盛。另外中医讲“肺朝百脉”通过吐故纳新,不但充实了“宗气”,而且进一步推动了气血在全身的运行,使身体各部位都能得到充分的营养。

“太极”之道和“阴阳”之理是太极拳的内涵支撑。“太极”的哲学理念和“阳中有阴,阴中有阳,阴阳互根,阴阳互抱”的阴阳平衡理念在太极拳中体现得淋漓尽致。太极拳在锻炼中注重思想集中,身心放松,通过意识、动作、呼吸进行练意、练体、练气,使调心(全神贯注,意识集中,做到意识定向)、调身(姿势正确,动作松柔)、调息(腹式逆呼吸,呼吸时要深、柔、细、长)三者相互联系,相互协调,相互促进。太极拳法讲:意欲向上,必先寓下;意欲向右,必先向左;前去之中,必有后撑;上下左右,相吸相系;对拉拔长,曲中求直,太极拳从松弛筋膜、矫正脊柱、调节气血和心理健康的角度,体现了这种矛盾与统一的哲学思想,体现了太极拳的习练价值。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