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了李小龙《生活的艺术家》,觉得把阿斯汤加瑜伽练习带入他所说的习武..竟无丝毫违和感
最近,又看了一本李小龙生前一些私人笔记和信件汇编成的书,书名为《生活的艺术家》,才发现之前对李小龙的理念和精神世界的了解非常少,以前的文章也不免流于肤浅;静心地读完这本书。发现有太多的启发和共鸣。人们都知道李小龙,是因为他是武术和表演巨星,但是看过此书才知道这种表面的了解真的过于浅薄,李小龙浸润于东方智慧之中,而且对于西方哲学心理学有很深的研究;他把哲学和武术融于一炉,形成了独具特色的思想和理念;他的思想很深,是一个灵魂的探求者。
看书感悟之余,我总结了几条作为一个阿斯汤加瑜伽练习者的共鸣和感悟:
心的宁静
功夫是什么?是打架厉害的艺术吗?你要是这么想就大错特错了;在李小龙心目中,“功夫不是一种体力活动或者防卫手段,而是一种心灵和技巧相配合的艺术,而功夫原理的核心就是“道””。李小龙说功夫深“道”,就是老子《道德经》中的“大道”;但是不幸的是:道可道,非常道;关于“道”,说出口来的就谬误了;所有意图讲“道”的人都只能用比喻做为工具,于是李小龙联想到另外一个与“道”密切相关的法则,即“清静无为”。这一法则告诉习武之人:“忘掉自己,并将自己的力量融入对手发势,变势的动作中”。
跟大部分人以为的功夫是体能,能打、各种炫酷动作相反;功夫更重要的是训练头脑,让自己的心境成为一面镜子,它一无所有,但又包罗万象;它接纳一切,但一无保留。李小龙曾经说截拳道是“宁静的艺术,宁静的如同月光洒在深邃的湖泊上”。
李小龙把这种境界称为:“无心”
阿斯汤加瑜伽传统把这个叫做:“mind control' - 心的控制,或者大脑的控制。《瑜伽经》的说法是:yogas chitta vritti nirodha (瑜伽是控制心灵的波动)
看似厉害的身体动作 - 功夫或者表面上高难度序列和酷炫体位的阿斯汤加瑜伽,其实都是心的训练。
李小龙在书中也提到摧毁人内部节奏的情绪有:仇恨、嫉妒、欲望、妒忌、自傲、虚妄、贪婪和恐惧,如果看过我之前写过的关于阿斯汤加瑜伽排除6种“内毒”的文章 ,你就知道李小龙提到的竟然和瑜伽经典所表述的几乎是完全一致;因为这些毒素引起的chitta vriti (心灵的波动)“人们大多生活在对于明天的恐惧与焦虑中,让很多人在当下活得很痛苦,因为我们不知道明天会发生什么,但又不得不去思考。过度担忧明天,沉迷于昨天的种种,让我们无法真正理解当下的一切,也无法用当下的每一天去体验一种新的人生。'
书中李小龙讲了这样一个日本禅宗的故事:在一个酒馆,有一个剑师孤独地坐饮,在邻桌有另外三个剑师讨论如何调戏一下这个孤独的剑师来斗上一场剑;看他们三个越说越热闹,很是粗鲁;忽然这位孤独的剑师用筷子轻地一挥,毫不费力地夹住了四只正在飞的苍蝇;那三位粗鲁的剑师见状一句话不说匆匆地逃离了酒馆。
李小龙解释:西方人会对这个很好奇,但是会觉得这个和武术实战的格斗水平有神马关系?但是东方人则懂得既然他可以这样全神贯注,肯定是有精湛的技艺。完整和沉着的心境,显示的才是大师一般的控制自己的能力。
而功夫和瑜伽都是心的训练,不是为了表演,炫耀,追求名利或者去打架 ,而是训练一个人使之“艺术”地生活,所以李小龙在书中这样说:
活在当下,做一个真实的自己,对自己的行为负责,以全然开放的心态,接受生命里的每一天、每一个当下。把每一个当下都当成生命中的最后一天,不过多在意外界对自己“应然”的要求,遵从内心最真实的声音,这样我们才能活得开心真实与自由。
功夫和瑜伽,就是我们活在当下的训练。
柔软的力量/力量的柔软
书中有这一段关于西方和中国健身理念的描述非常有意思:
“中国和西方的保健运动可谓大相径庭。其中最大的差别就是,中国注重韵律节奏,而西方则注重活力和力量。中国的体育锻炼寻求与自然的和谐融合,而西方追求控制自然。中国人认为,练武可以修身养性,是一种生活方式;而西方人认为,它仅仅是一项运动或健身体操。中国养生和西方之间的最大差别就在于:中国的养生“贵柔”,而西方的“贵刚”。我们可以把西方的特点比作一棵大橡树,笔直、坚硬、迎风挺立。当风越刮越大,橡树就会“咔嚓”一声被折断。相反,中国人的心灵像竹子一样,顺风而低头弯腰,当风平浪静时候,竹子又反弹回来,伫立得比以前还要挺拔。西方的保健实则为不必要的浪费精力。它过分依赖和使用身体器官,因此对健康危害很大。而中国的保健则注重能量守恒的法则,总的原则是缓和适度,而非走向极端。中国人的所有运动,都由一些和谐的动作组成,以此来使生活有规律,而非刺激个人的体能系统。它以精神上的养生之道作为基础,唯一的目的就是带来心情的平静缓和。在此基础之上,它旨在增进呼吸过程和血液循环等的正常运转。”
这一段对我有很大的启发,遍观熬汤界,把阿斯汤加瑜伽练习的很“西方”的练习者十有八九;而来自印度的阿斯汤加瑜伽功夫其实更应该和东方的健身理念暗合;这也就是要用到我以前写过的“柔软的力量” (点击这里读此文)。
但是阅读此书还让我对这个主题有了更多的认识和更深的体会:刚与柔,力量和柔软,却不是对立的,也不是可以被分割的;李小龙举了一个非常生动的例子:一个人骑自行车,他不可能同时蹬两个踏板,也不能一个都不蹬。为了前进,他必须在蹬着一个踏板的同时放松另外一个,所以前进的动作必须在刚和柔的“合一”下才能完成。在武术里仅靠柔的力量是不用永远抵抗强力的,但是仅有蛮力也不能制服对手,必须将刚和柔作为一个整体。
我想,如果真正我们可以把这个理念带入熬汤中,我们的熬汤功夫就可以造就刚柔并济的健康美,这也和瑜伽是运行能量的法术的底层逻辑是暗合的。
放松
李小龙在书中回忆起早年拜师叶问师傅学习咏春拳的时候,叶问师傅经常告诉他:“小龙,放松一点,定下神来,忘掉自己,跟随对手的招式,让你的脑子不受任何思想的干扰,心平气和,本能地去练习。”
熬汤,不也是要这样吗?不受任何技巧攻略顺位规则这个老师说那个老师说书上说大咖说路路编辑说他说你说迈友说微信群说朋友圈说...的干扰,本能地去练习,这样才可能达到放松。
'放空思绪,变成无形,要像水一样:你把水倒进杯子,它就变成杯子,把水倒进瓶子,它就变成瓶子,倒进茶壶,它就变成茶壶,水能流动,也可以暴冲,成为水吧,朋友。“(李小龙1971年皮埃尔·伯顿秀“丢失的访谈”)
李小龙在书中说:
“放松”其实一直都在我们身边。要想看见它,只要有一种开放、自由的心境——自由自在地敞开心灵,不受任何想法概念的羁绊。我们可以不停地演练套路、分析战术、听师傅讲解动作等,直到把自己累得筋疲力尽。但是所有这一切都无济于事——只有我们停下来思考所有这一切东西,放松身心,我们才开始看清问题,发现问题。
李小龙还提到练习武术的三个阶段:
第一阶段:初学者 - 对于搏击艺术一无所知,天真无邪,在搏击战中本能地防御和攻击;但尽管不知道“技法”,他展现出来的是本真的自己。
第二阶段:功夫训练阶段,有人教各种技法:踢法,步法,移动,调整呼吸... 这个时候他对搏击有了一个科学认识,但同时也丧失了本真的自我和自由的感觉。他的动作不再自然,他的思想往往会在不同的动作之间停下来思考和分析各种动作是否正确。更糟的是,他可能会被智力所束缚,而让自己游离于真实之外。
第三阶段:功夫艺术阶段,经过多年的严格和艰苦的训练之后,他意识到,功夫终究没什么特别的,他不会再强求自己却想招式,而是像压在墙上的水泥一样,调节自己去适应对手 -从最细微的裂缝中流过。这时他只要像水一样无形且漫无目的的即可,其他什么也不用去做。没有任何事情掌控着他,他因此也就获得了自由。
倚天屠龙记中张三丰教张无忌剑法。
「还记得吗?」「全都记得。」
「现在呢?」「已经忘了一小半。」
「已经全忘了,忘得一干二净」「好了,你上吧!」
阿斯汤加瑜伽练习者的旅程也是如此:“学习规则,遵守规则,然后将规则融会于心。进入一种模式但不受制于它,遵守规则,以达到从心所欲而不逾矩”。
放松来自最终忘掉“剑法”-攻略技巧解剖原理......,让心宁静。
精进者无矫饰
李小龙在书中写到:“一名优秀的习武者,根本不应该有骄傲自满的情绪。骄傲强调的是个人的优越身份或地位。骄傲还会产生恐惧和不安全感,因为当一个人十分渴望获得他人的尊敬时,他会不知不觉地产生一种恐惧心理,害怕失去目前这种高高在上的地位。于是,如何保护现有的身份和地位,就成了他最迫切的需要,这会使他感到焦虑不安。自己的能力越弱,希望越小,就越需要自豪感。当他想象出另一个自我,并认同这个自我时,他就会有一种骄傲感。骄傲实质上是一种自我否认。”
这种“自我否认”的视觉展示我经常在瑜伽练习者的朋友圈和社交发帖上看到...
在熬汤人群中颇有一些人把自己的心理建设在其他人对自己练习的水平的认可上或者被“授权”之上;阿斯汤加瑜伽是一个以年甚至以十年为练习单位的需要长期坚持的旅程,因此就颇有一些阿斯汤加瑜伽练习者在这个过程中建设了自己是“阿汤人”“熬汤的”“卖锁组织”的身份感,我听说在大城市的大迈场中甚至还有所谓的阿斯汤加瑜伽练习者的“鄙视链”。但是当我们在李小龙的书中学习到“习武的目的在于自我教化,在于了解内在的自我 - 一个人的真正自我”的时候,我们应该学习的是不依凭于他人的观点而生活。
李小龙说:“功夫大师与初学乍练的后生小辈们不同,他们的优点是自制,保持平和与谦逊的心态,没有一丝一毫想要炫耀的欲望。通过不断的磨练,他们在精神上最大程度地放松自我,进入更加自由的天地。对于他们而言,荣誉及地位被弃之如粪土,一钱不值。”
以这个标准看,后生小辈常见,功夫大师难求。
所谓阿斯汤加瑜伽的“精进”过程和境界,亦应如此自我要求。
以上只是李小龙的智慧的冰山一角,而且我从个人的阿斯汤加瑜伽练习体验出发的感悟亦难免主观和牵强附会;但是如果我的文章引起你对李小龙思想的兴趣的话,我强烈建议你细读《生活的艺术家》这本书,希望你可以从中受益颇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