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易洞玑选载
(一)《三易洞玑·宓图上》的基本内容
《宓图上》的图表(正文文字叙述部分为“经”,图表说明部分为“纬”)的基本内容是:一、先天六十四卦,从复卦开始,终于坤卦;每一卦的每一爻所对应的星宿度,所对应的星宿从箕宿一度开始,终于尾宿十八度;所对星宿距极度数及其星变象占。
在《宓图上》部分,黄道周把先天图六十四卦配到二十八星宿上,周天开始于箕宿配《复》卦,结束于尾宿配《坤》卦。具体说,《复》到《无妄》从箕宿一度到女宿四度,《明夷》到《同人》从女五度到室十三度,《临》到《履》从室十四度到胃五度,《泰》到《乾》从胃六度至参六度,《姤》到《升》从参七度至柳六度,《讼》到《师》从柳七度至翼十三度,《遁》到《谦》从翼十四度到氐一度,《否》到《坤》从氐二度至尾十八度。为了直观起见,现把《宓图纬上》的横图表粗略转化为圆图,二十八星宿和先天图配合的大致情况可参照如下圆图:
此圆图大致以冬至点从《复》卦箕宿开始由下、而右、而上逆时针旋转,即以太阳一年周天视运动的星空背景为序。这和我们习惯上看到的先天圆图稍有不同,其实质是一样的,《乾》、《坤》、《坎》、《离》大致都对应于夏至、冬至、秋分、春分。 《宓图上》从箕宿开始来配《复》卦、以尾宿为结尾来配《坤》卦,这大概是由于岁差的原因,冬至点到明代已经退行到箕宿的缘故。不过,从黄道周的意思来看,他好像更着眼于银河的走向,他在《宓图上》说:“汉没于箕尾,殷于觜首”、“自尧典以前冬至日轨皆在虚、危。羲炎之时,日宜在危中度。今断以《易·复》始箕者,天道著明,视于云汉。尾在云汉之阴,箕在云汉之阳。尾去极一百二十七度,下距南极五十四度,天道转毂,于是已极,故谓之尾。箕去极一百二十一度,下距南极六十度,天道东行,于是复始,故谓之箕。”尾宿在二十八星宿中最靠近南极,也即最远离北极。尾宿在银河的南面,故为“汉之阴”。所以,黄道周就以尾宿为银河的结尾,而以箕宿为银河的开始。在此圆图中,《乾》、《坤》两卦分别在觜宿和尾宿,觜宿为西方白虎之首,尾宿为东方苍龙之尾,所以黄道周在《宓图上》里说:“《坤》集于尾,谓之龙尾;《乾》集于觜,谓之虎首”。 黄道周的学生陈荩谟对此“《乾》虎头,《坤》龙尾”之说很欣赏,他说:“《乾》集虎首,《坤》集龙尾,由是卦数爻象相推,而万世不盭。”
黄道周还试图从星象的配合上来解释一些卦象。《四库提要》认为黄道周的这一思想受到郑玄的影响,《提要》说:“康成解《比》之初六云:有孚盈缶,爻辰在未上,值东井。井之水,人所汲,故用缶。此道周言星名之所本也,故云:《坤》为箕,《复》为尾,斗之翕舌则为《噬嗑》,牛之任重致远则为《随》”。《提要》举了四个卦例来证明黄道周卦象与星象的配合。但是,《提要》认为黄道周以“《坤》为箕,《复》为尾”可以说是错误的。结合《提要》所举“斗之翕舌则为《噬嗑》,牛之任重致远则为《随》”,可以确定这是根据《宓图上》来说的。但是在《宓图上》里,黄道周是强调“箕为《复》,《坤》为尾”,而不是《提要》所认为的“《坤》为箕,《复》为尾”,恰恰搞反掉了。《坤》卦是先天图六十四卦的最后一卦,在黄道周的先天图里恰排在东方七宿的尾宿。箕宿约是当时明代的冬至点所在,是回归年的起点,这和《复》卦的意思相互契合。由于天弁九星位于斗宿的正北方向,在天市垣墙之外的西南方,负责市场贸易的管理和税收等事,石申说:“天弁九星,在天市垣外,天下市官之长也,主市中列肆诸价”,所以黄道周认为“先王观《噬嗑》而作市”大概是取象于天弁星的缘故。《随》卦和牛宿意象上很相近,牛性温和随顺,牛宿又有列国、天田等星,所以黄道周认为先王“服牛乘马,引重致远,以利天下,盖取诸《随》”大概取象于此。又如《屯》据斗二度到斗六度,黄道周认为“《屯》在汉津,量于斗杓,杓前为建”,而《屯》卦辞说“利建候”,于是就把斗宿的建星和《屯》卦的“建侯”联想在一起。此外,黄道周还把《井》卦直接放在井宿。可以看出,黄道周虽然和郑玄一样都试图从星象上来对某些卦爻象作出解释,但他们的具体方法并不一样。郑玄星象和卦爻象的结合是通过其爻辰说,即把卦爻和十二地支相配,然后通过十二地支和十二次、二十八星宿作对应。而黄道周星象和卦象的配合则不然,其不通过卦爻纳十二地支的方式来和星象相联系,而是直接把六十四卦按一定的方式来排布在周天二十八星宿上。
六十四卦共384爻配到周365.25周天度上,每爻平均得9511.5/10000周天度,黄道周这里的日法是取一万,即把一天或一个周天度等分为一万份。但在具体处理上,是有360爻各配一个周天度,其它二十四卦的二十四爻只纳2187/10000周天度,《宓图经》称此为“纳虚”,这二十爻在“宓图上”的横图表里都有分别注明。这样二十四爻共纳52488/10000=5.2488,再加上360度即约合于周天度365.25。这二十四卦爻各主二十四方位,在“宓图纬上”横图表里是用传统的八干(十天干除去戊己)、十二支和乾、坤、巽、艮来标示的。
注意《宓图纬上》原文的横图表会看到其在“卦象通变”一栏,每卦的初、四爻,即一卦的内卦初爻和外卦初爻都系有内外卦的卦名和卦数,在其上爻又系有“通”某数。如《复》卦,初爻系有“震八十”,四爻系有“坤六十四”,上爻系有“通五千一百二十”,所系震、坤很清楚,就是指《复》卦内卦震和外卦坤。可是,其卦数是怎么回事,又是怎么计算出来的呢?原来黄道周是把5看作阳爻数的代表,把4看作是阴爻数的代表。八经卦的卦数就是由5和4代表的阴阳爻数相乘得来,如《乾》卦数就是5×5×5得125,《坤》卦数就是4×4×4得64,《震》、《坎》、《艮》都是5×4×4得80,《巽》、《离》、《兑》都是4×5×5得100。六十四重卦的卦数也一样由5和4相乘得来,也可以由上下卦的卦数直接相乘得来。如六爻《乾》卦由125×125得15625,六爻《坤》卦由64×64得4096,六爻《震》、《坎》、《艮》由80×80得6400,六爻《巽》、《离》、《兑》由100×100得10000。《屯》、《蒙》卦可由坎、震80×80相乘得6400,《需》、《讼》由坎、《乾》相乘80×125得10000。其它诸卦都可以此类推,64卦的总数为531441。所以,在《宓图纬上》的横图表里初爻所系为内卦之数,四爻所系为外卦之数,上爻所系为上下卦相乘之数,即六爻卦的卦数。 在《宓图纬上》的横图表里还有“爻象通占”一栏,不但具体列出了卦爻所值星度,还列出了每度所在星的距极度,以及该星象的占变。如《复》六二值箕宿二度,下注有“杵三星距极百三十八,客星撼杵,天下闭口”;《睽》九二值娄一度,下注有“娄三星中距极七十五半是为苑牧,亦主欢乐,日月相薄,内乱乃作”;《小畜》六四值昴十度,下注有“天街二星南距极七十一,天街有客,远夷就列”等等,这些受到传统星占学的影响很深。
黄道周在《三易洞玑》略例中概括《宓图上》的思想主旨说:“肇本先天,上元始箕。卦周三乘,与象相丽。斗井箕参,为《姤》《复》次。数生以九,象生以三。三九相乘,以别度始。一侯余分七百二十有九,三侯之余二千一百八十有七,岁余五万二千四百八十有八(729×72)。去其卦数,以命岁余。故岁日相得,象数不盭,为万岁历,行之五十三万一千四百四十一岁(81×81×81),七精还始,与天无弊。”
(二)《玉函通秘·先天宓图爻象通占》当源于《三易洞玑·宓图纬上》
《玉函通秘》一书并没有直接指出《经天纬地书·先天宓图爻象通占》的来源,但就其基本内容来看,它无疑直接来源于黄道周的《三易洞玑·宓图上》。
《先天宓图爻象通占》开头有一段按语说“此二十八宿之行度适与《易》六十四卦三百八十四爻相配,其中象数实非[出]自然,非同凑合纬书之精也。观此,可以见易理包涵之大。”最后有岱山氏按语说:“以上爻辰星宿,其分爻则据象历星经,以及天官辨方诸书,其躔度则宗后编新法,以及监本岁差等例。书虽传自昔人,度则考之予手,但知识有取,错讹岂无,高明察之,以证予谬,予则甚幸。”这里说“书虽传自昔人”,但并没有说昔人为谁。
《先天宓图爻象通占》中先天六十四卦从复卦开始终于坤卦,其卦爻与星宿度数的对应,都与《三易洞玑·宓图上》几乎完全一致。以下各摘录其第一卦复卦来作对比。
就复卦部分而言,《宓图纬上》有“震八十,坤六十四,通五千一百二十”之类的策数,而《先天宓图爻象通占》没有,但《先天宓图爻象通占》的星象占验则比《宓图纬上》要详细丰富得多,其余则一样。
但是往下比较我们就会看到,到了颐卦六四、六五爻时,《宓图纬上》对应的星宿是箕宿十度和十一度,而《先天宓图爻象通占》对应的则是斗宿一度和二度。《先天宓图通占》于颐卦六四爻星象占中说:“齐距极七十四度。新度箕八度五十五分止,此以后入斗宿宫度,但此度自五十六分,即属斗宿视事。”对此《玉函通秘·经天纬地书》中也有说明:“遵同治甲子以后岁差推演,非古度也。”前面所引岱山氏的按语也说“其躔度则宗后编新法,以及监本岁差等例。书虽传自昔人,度则考之予手”,也就是说《玉函通秘》之《先天宓图爻象通占》采用了新的历法体系,并参考了同治甲子(1864年)的岁差情况,而《三易洞玑》之《宓图纬上》则采用的是传统的古星宿度,这是两者的一个重要差别。
但总的来看,两者无论在体例上还是基本内容上,都可以说是大同小异。我们完全有理由推测,《玉函通秘·经天纬地书》之《先天宓图爻象通占》是黄道周《三易洞玑·宓图纬上》的翻版,虽有些改编和补充丰富,但基本是沿袭。而《三易洞玑·宓图纬上》是黄道周的独创,还是他也有所沿袭呢?就目前我能考察到的史料来看,应该说是黄道周的独创。
三 《三易洞玑·孔图下》与中国的山脉水系。
《三易洞玑》卷九《孔图下》部分主要讨论的是后天八卦与中国地理的山脉水系问题。这里面又牵涉到两个层面,一是中国的九州山水与星象的分配,二是山水与人体经络的比附。星象与九州地理的分配,就说传统星占学中的分野说。星象分野的思想源自于《周礼·春官宗伯》“保章氏”:“掌天星以志星辰日月之变动,以观天下之迁,辨其吉凶。以星土辨九州之地,所封封域皆有分星,以观妖祥。”《左传》中就有以实沈(参宿)配晋、大火(心宿)配宋、鹑火配周的说法,但是还没有较为完备的分野体系。陈遵妫先生认为:“分野的起源,大概在战国时代,这从他所分配的国名,也可以证明;但其分配的方法,各种史料略有不同。有按十二次分配的,有按二十八宿分配的,还有按北斗七星或五星分配的。” 到了汉代,《淮南子·天文训》、《史记·天官书》、《汉书·地理志》、郑玄《周礼注》等都载有很完备的州域或列国分野情况。
黄道周在《孔图下》里以兑、乾、坎、艮、震、巽、离、坤的顺序排列八卦和六十四卦,其八卦推演成六十四卦的规则和《孔图上》相同,而且在六十四卦和二十八星宿的配合上,《孔图上》和《孔图下》也是相同的。从上表中,可以看出黄道周的星象分野和前人基本上一致,但是他增加了“封域”一览。“封域”一词源自于《周礼·春官宗伯》“保章氏” :“以星土辨九州之地,所封封域皆有分星,以观妖祥”。在黄道周以前,对封域的理解一般就是指分野。但黄道周这里,分野和封域区别为两个不同的体系。传统上一般以角、亢、氐、房、心、尾、箕七宿为东方苍龙,以斗、牛、女、虚、危、室、壁七宿为北方玄武,以奎、娄、胃、昴、毕、觜、参七宿为西方白虎,以井、鬼、柳、星、张、翼、轸七宿为南方朱雀。但是我们看到分野说里的地域和星宿方位并不一致,如鲁国在东方,但分到西方奎、娄二宿;吴国在东南,但分到北方斗宿。而黄道周的“封域”说则所封地与其星象方位基本一致。黄道周在《孔图纬下》的横图“八际分山”一览参照的是星象封域,而不是星象分野。至于黄道周为什么要在传统的分野说之外提出封域说,尚需进一步研究。
《孔图下》里在八卦星象封域说的基础上,还用中医经络来比附中国的山水地理。黄道周取人身高为八尺一寸,按照一尺千里的比例放大到中国大地,他取八千一百里为半径,以中原为圆心,则圆周两万四千三百里内为华夏腹地,而以长江、黄河为中华大地的两条大经络。黄道周以西方兑为首,东方震为足,东北艮为手。这样中国地形比附为人体就是西部为头,东部为脚。黄道周以人体脏腑来比拟中国大地,他认为:岷嶓一带为肺,崤函一带为心包,瀍涧一带为胃,嵩高一带为脾脏,太华山以北一带为肝脏,琅琊以西一带为肾脏,琅琊以东一带为膀胱。黄道周说:“嶓岷、六苞、石阶、峨眉、青城、大华、惇物、太乙,此阙下之华盖也。殽函而东,为心包络。渊液所会,在于瀍涧。嵩高两室,谓之神仓。神仓,胃也。胃左七叶,首阳、天坛、王屋、大行、隆虑、蘓门、林落,七魄所藏,谓之青府,胆智出焉。其右嵖岈、桐栢、天门、九嵕,濡淮江汉,谓之通谷。乃并四气,循江而左,循河而右。扬淮之维,任督始交,为八奇府。南上庐阴,魄灊英霍;北上峄阳,薇华蒙砀,为肾命门。精志所宿,纽系于涂山,万物之所生死出入也。齐、吴以东,谓之两跷,二维所结,视其注发。南衡北恒,谓之两决。诸脉所凑,执其仰覆,参候不失。”又说:“陇、蜀、杨、豫为天地之冲维,任督二脉所交,输于脑咽也。”
黄道周还用中医的经络学说来描述中国的地理山水,他说:“凡手之三阴五十八穴,皆起于朱圉、殽函而内,循于燕山、越峤之端”、“凡手之三阳百二十四穴,皆起于燕山、越峤之里,系于嶓岷、洮桓之端”、“凡足之三阳三百二穴,皆始于嶓岷、桓洮之表,达于越门、辽海之端”、“凡足之三阴百二十二穴,皆发于吴门、莱海之里,达于瀍涧、渭洛之端”。黄道周还借用经络流注井、荥、俞、陉、合的特征点来详细描述中国地理气脉的走向,根据“孔图下”原文,整理为如下图表:
黄道周在《三易洞玑》略例里概括《孔图下》的思想主旨说:“《归蔵》首《坤》,《连山》首《艮》。何以首《艮》?两乙之命。仲尼函三,兼《兑》与《震》。《震》委《兑》源,山泽以蟠。方于两臂,一尺千里。八表经围,为八尺水。中街两交,逹于四末。左阳右阴,任督上下,七百二十九穴。万物有命,皆系房中。大火见阳,列国乃从。水落水归,安知东西。故已不破亥,未不破癸,河汉纵横,为百国界。不识八界,何言八会?不测八表,何言天老?人从地之为天,地从天之为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