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史志文萃】 大理国高氏与德江城
大理建国自唐太宗贞观二十三年(649年),白国国主张乐进求让位于蒙舍诏主细奴逻,从细奴逻创建大蒙国起,到公元十世纪初,兴盛250余年的南诏蒙氏贵族逐渐走向衰落,代之崛起的是能夠左右南诏政权的白人贵族郑、赵、杨、段、高、董六大政治势力,这些政治势力的角逐争斗造成了南诏政权的灭亡和之后(902~937年)30多年的政权更迭。先是郑买嗣诛蒙氏族人八百人于五华楼下,南诏亡,建大长和国。继之是928年,东川节度使杨干贞起兵杀郑隆亶,灭大长和国,建大天兴国,立清平官赵善政为国主。赵善政在位十个月被杨干贞所杀,自立为大义宁国。杨氏立大义宁国,对其他诸姓势力一概排斥打击,引起诸姓势力的不满。通海节度使段思平与善巨(今永胜)守高方谋,于后晋天福二年(937年)联合东方三十七部之10万雄兵,灭掉杨氏大义宁国,建大理国。结束了诸大姓政治势力为争王位相互杀戮,生灵涂炭,民不聊生的社会动荡,有了一个相对稳定的有利于社会经济发展的政治局面。
大理建国,高氏功不可没。段思平为王,封高方为岳侯,治成纪、巨桥(昆阳),统领军事。
高氏原居越嶲(今四川西昌),始祖高定(亦称高定元),为越嶲夷帅。蜀汉建兴元年(223年),越嶲叟帅高定,杀郡将焦横“举郡称王”以叛,联合南中大姓建宁雍闿、孟获依东吴反蜀。后院火起,诸葛亮不得已亲率大军平定南中,高定战败被杀,其子孙流徙于朱提地区(今昭通、永善、鲁甸一带),隐名约十七世。其后,因长期动乱,大姓多往滇西迁移,高氏族人亦由滇东北迁往滇西洱海地区,定居在“点苍茫涌甸(溪)”(今大理喜洲附近),逐渐发展成洱海地区的贵族大姓。到南诏后期,已成为洱海地区郑、赵、杨、段、高、董六大政治势力之一,并成为善巨一方首领。按《姚安高氏源流总派图》的世系列表,一世祖高定,二至十八世祖不可考,三十一世高和亮任弄栋府演习。三十二世高亮从任南诏劝爽,曾出使唐朝,带回经籍四十九家,以开滇地文教。三十三世高从君,受禾爽。三十四世高君辅职劝爽,后任善巨郡守,统辖区域包括今之永胜、宁蒗、丽江、维西诸地,是南诏后期一方诸侯。方国瑜先生在其所著《高氏世袭事迹》一文中认为,高辅即总派图之高方,亦即高君辅。
段思平在灭杨氏义宁国建立大理国时,高方功不可没,论功行赏封为岳侯,治成纪(永胜)、巨桥(昆阳),其势力延至滇池之滨。至治六年(951年),段思良死,段思聪即位,以高氏为相国。当时后蜀衰弱,段思聪曾想起兵攻蜀,“被高侯所阻”,说明高氏在大理政权中已有重要地位。
高智昇庆历三年(1043年),大理国人废段素兴,立段思廉为王,段思廉以高智昇为相。一天,段思廉出游,遇狂风,惊其马,思廉险坠地,幸亏高智昇跃前扶住。段思廉感高智昇救命之恩,赐以宫人及珠玉,晋智昇为统兵,自是朝政与军权为高智升所执掌。宋仁宗嘉祐八年(1063年),姚州杨允贤叛乱,高智昇奉命讨伐,平定了叛乱。段思廉赐高智昇白崖和甸地(今弥渡一带),旋授统矢(姚州)首领,不久又晋升为鄯阐(今昆明)侯子孙世袭。宋神宗元丰三年段廉义广安四年(1080年),杨义贞又起兵杀段廉义以篡,自立为王,改元德安,史称“广安皇帝”。在位四个月,高智昇命子高昇泰起东方爨僰兵“讨而诛之”,拥立段廉义之侄段寿辉即王位。段寿辉以平动乱功加升高智昇太保封德侯世袭大布燮(相国),赐爵“匡国总事岳侯”,命其子高昇泰继袭鄯阐候。自此,高智昇为相,执掌国柄,高昇泰继智升为统兵,震慑东方。
通过两次平定杨氏之乱,杨氏势力变成了一个彻底失利的集团,其他诸大姓势力也都在争斗中被彻底削弱,再无争权之力,高氏则从乱中崛起,成为大理国统治集团中无与匹敌的势力了。
高氏“大中圀”高智昇被封为世袭相国后,“世执政柄,威令尽出其手”。高智昇深知要控大理全境,必先控滇中咽喉要衝,因此抢先以威楚府为自己封地。执掌相印后,又以鄯阐封子高昇泰,自滇中至滇东广大地区均为高氏势力所控制,正如诸葛元声在《滇史》中所言:“智昇元封威楚,至是子又封鄯阐,于是海(洱海)东诸郡皆入高氏”。
高智昇因权势太盛,自求退位,令子高昇泰代己为相,自领鄯阐牧。高昇泰是高智昇长子。传说,“将生,其父袭岳侯,智昇往石云寺进香回,遇一老叟云:尔家将生贵子,可速归。智昇至家,而昇泰始生,心颇异之。”(胡本《南诏野史》)又明李浩在《三迤隨笔》中记云:“泰生,左手握拳,母开之,掌纹如印玺,有一天生'泰’字,遂以掌纹而取名昇泰。昇泰自幼习文练武,少年成器,年十四即'文采惊人,诗词国中第一。曾与诸清平官、布燮答辩于五华楼,百官皆服。又于校场演武,诸器皆精,而赐清平官。’”高智昇有勇有谋,身兼九爽,佐父掌国,率东方爨僰之兵讨伐叛臣杨义贞之篡,拥立段寿辉为王,功绩赫然,袭鄯阐侯,代父为相,执掌了朝政大权。
高昇泰为相后,遍封子侄于大理国八府四郡肥腴之区,其子高泰明镇威楚,高泰慧封地在成纪、鹤庆,高升祥之子高祥明主鄯阐,史称“高氏三雄”。到了这个时候,大理国统治集团内部力量的平衡已被彻底打破,段氏统治危机终于到来,国王段寿辉“逼于高氏,不自安”(冯甦《滇考》卷上),在位一年,“以灾异迭兴”为由避位为僧,禅位给段思廉之孙段正明。段正明不善治国,虽在位十二年,但崇佛而怨国事累人。国人怨其为君不务朝政,人心渐归高氏。据说,段正明曾三言让位,“强让位昇泰”。宋绍圣元年(1094年),段正明“禅位为僧”,离开朝廷当了和尚。国中臣民议论说:“杨义贞之篡,段氏亡矣,国固高氏之国也。今段氏微,君已委蜕而去,非高氏为主,人心其安归乎!”(李浩《三迤隨笔》)遂拥高昇泰为君,改国号曰“大中圀”,改元上治。
高升泰为大中国主时只两年,其政况史书无多记,只有(明)诸葛元声在其撰《滇史》中有“高氏聚族威楚”,于威楚筑外城,号德江城,以封高量成的记载。
高昇泰在位两年,一天,晚膳后突然头昏,卧床不起,继而目斜口吃,中风体瘫。知其将不久于人世,立诏诸臣子孙曰:“吾之为君立国,皆正明皇帝强我为之。原因段氏之弱,群臣之意。今吾突遭风癖,知天命在即。吾死,子孙只许佐国,而不得立君,国归段氏,慎勿背我。”扶子泰明额说:“永为段氏良臣,还位正淳,勿违我言。”段正淳是段思廉的孙子,“保定皇帝”段正明之弟。据说淳出生前,其母梦白鹤入怀。长而勤学精武。无为寺妙湛大师见他聪慧,收为徒,传以止观大法。十七岁时大考文擢第一,武试居于第三。段正明为王,封他为佐国布燮,司长八节度。是高升泰的知交好友。高升泰有个妹妹名升洁,是“国中才女”,“幼学于本慧国师,精奇门。”经高升泰撮合,嫁给段正淳为妻。《段氏传灯录》中记载,段正淳二十二岁时,曾作赞妻之文,言:“国有巾帼,家有娇妻。夫不如妻,亦大好事。妻叫东走莫朝西,朝东甜言蜜语,朝西比武赛诗。丈夫天生不才,难与红妆娇妻比高低。”为人纯和豁达可见一斑。高升泰为“大中国”主时,封段正淳为佐国布燮。绍圣三年,高升泰患病日重,终前,召诏朝官及高、段二族众酋立诏说:“国本段氏所有,正明帝让位不得已事。今吾将死,还位于段正淳。正淳仁,精通国策。凡我高氏子孙,世代扶段而不存二心,众遵之。”次日,高泰明遵父命立段正淳为王,仍还国号大理,史称“后理国”。高昇泰知段正淳登基,笑说:“吾可安心去矣。”病七日而歿,段正淳以国礼安葬,谥号“富有圣德表正皇帝”,时为宋哲宗绍圣三年丙子(1096年)。段正淳改元天授,封高泰明为相国,“封土威楚五百里,子孙世袭清平官。”(明李浩《三迤随笔·后大理一世段正淳》,云南人民出版社《大理古佚书钞》2001年第1版)。其实,因威楚为滇中重镇,是大理通鄯阐的咽喉要地,高智升时就已“封”威楚为自己的领地。但高泰明的“威楚五百里”封地可能比其乃祖时地域更宽广。其地盘,大体包括古时的姚州、镇南州、楚雄府、南安州地,北迄起定远、黑井,南至愕嘉,东迄响水关,西至南涧的广大区域。1110年再封其子高明清为姚府演习,后来辖地直至越擕、会川(今四川西昌、会理)。
这一地区不仅地理位置极有战略意义,同时也是关乎国计民生大事的盐井、银厂和粮食主产区。黑井、琅井、阿陋井、白井是全滇食盐的主要产地,税赋收入主要来源,控制这一地区无疑可以左右全滇。正因为看准了这一点,才有了“高氏聚族威楚”之说。但相关史料文献现存不多,只有两块古碑证明了这一点,一是1934年楚雄一中学生张建国发现,现存省博物馆的《高生福墓志铭》,高生福被谥为“忠节克明果行义帝”。碑文记载:“太祖邦安贤帝高智升,高祖鄯阐岳侯高升祥,曾祖囗囗囗牧高祥坚,祖高坚成,考高成生”,“享年六十有九,于仁寿四年(大理国段智祥号,宋理宗端平三年,1236年)十月二十三日,奄疾薨于峨碌故第。越翼月,火化于山麓,卜宅兆而安厝。天子追册'忠节克明果行义帝’,礼也。”墓主人高生福,属高智升次子鄯阐高升祥之后,按《姚郡世守高氏源流总派图》:“升祥-祥坚一坚成一成生一生福”。自祥坚起,世守洟门(易门),生福“在位十六年……大事已就,功既成矣”,而退居威楚,死在“峨碌故第”。这证明高升祥一系虽为鄯阐“州国”之侯,但在威楚建宅。另一通碑是明宣德戊申(1428年)“苍山士”赵崇撰《威楚令长高公墓志铭并序》,该碑原立楚雄市东华镇朵基村委会所属木兰村,现存楚雄市文管所,该村村民均为大理国相国高氏后人,碑立村后高氏祖茔,通高88厘米,阳面汉文,阴面梵文陀罗尼经咒,碑冠弧形,浮雕图案为莲花烘托佛母像,围饰梵文种子符号。碑文载,墓主人高则,为“峨碌世家”,元末威楚县令,元亡,“僻隐薇溪摩兰(即今木兰村),耕乐田园”。碑列其世系:“始祖高侯,讳知升,越自汉唐而下,宋元以前,首出南诏,德惠施于当时;庆流垂祫,后昆分封澜沧、鹤庆、姚安、滇池。世为人望,……姑举三代而言之,曾祖讳埿为相国布燮,……埿生救,救生二子:长曰昌,次曰佑,任威楚县令。佑生则,元末袭。”查阅大理史志,并无高埿其人,所谓“相国布燮”,不是大理国的相国,应是自立鄯阐州国的相国布燮。按其世系,其祖为高升泰之子高泰运之后,泰运在泰明任相期间封为“栅主”,曾继泰明为相国,后封为腾冲府演习,号“黑演习”,传至高救,蒙古兵灭大理时降附。而高则是高救曾孙,大理时封地在腾冲,但其父在元末却任威楚县令,高则不愿袭职而“僻隐薇溪摩兰”。这又是“高氏聚族威楚”之一证。
“中国公府”德江城高氏在威楚的极盛时期,是高量成为相和退位后袭父职任威楚府演习期间。
前文已经述及,威楚府原是高泰明的封地,1102年其子高明亮袭任威楚府演习,在龙江左岸筑德江城。关于“德江”之名,并非一般意义上的道德之德,而是来自佛教经典。“德”是佛果之功德,佛经中有“二德”、“三德”、“四德”、“六德”、“十德”、“二十四德”之说;“江”是梵语“提那”,有普度众生之意。证明当时笃信佛教的大理国及高氏所建德江城有浓厚的佛教氛围。高明亮的长子高量成就出生在德江城中。
高量成生得一表人才,聪颖过人。高明亮寄希望于他,自幼教他习武,又选饱学之士教他读书,并常带他到国都羊苴咩城增长见识。高量成卓尔不凡,有大志,在大理国贵族圈子里被广为称赞。其时相国高明顺死,长子高顺贞继承相位。高顺贞笃信佛教,不愿意为政务劳心,后来竞辞去相位到水目山出家当了和尚,也就是著名的净妙澄禅师。当时,高顺贞的儿子高贞寿尚年幼,难当相国大任。国王段正严从高氏子孙中遴选人才,时值四夷八蛮叛乱,21岁的高量成率兵横扫狼烟,一举平定了叛乱,于1141年选中高量成为大布燮(相国),并将昭庆公主嫁与量成为妻,真是双喜临门。在这里要交代一下,高氏和段氏世代开亲,段正严的王后就是高顺贞的长女,高量成的姑妈。高量成担任相国后充分展示了他的智慧才华,“以礼仪为衣裳,以忠信为甲胄,以智慧为心肝。远之来者割地而封之;不归化者,兴兵而讨之,自是天下大化”(《德运碑》)高量成锐意革新,实施了一些发展生产改善国计民生的措施,故诸葛元声《滇史》称“段正兴能守父遗绪”,赖“高量成佐之,亦称贤相。”高量成在位九年,宋高宗绍兴十八年(1148年),东方三十七部发动叛乱,镇守鄯阐的高明清战死,大理振动,国内一片惊恐混乱。高量成亲率大军集中优势兵力,首先击败东方乌蛮三十七部中最大的罗婺部,然后各个击破,使诸蛮部首领俯首投降,纷纷败退收兵。历经一年征战,终于“扫除烽燧,开拓乾坤,安遗民于虎口之残,四海肃清,路不拾遗。(《护法明公德运碑赞》载)高量成从此在诸蛮部中建立了很高的威望。大理王嘉其功绩敕封高量成为“中国公”。但班师回都,朝廷已变,其侄高贞寿已升大布燮执掌了相国大权。当时,高量成手握重兵,完全可以夺回相位,但这必将导致叔侄相争,兵戎相见,民众遭殃。于是,他顾全大局,让相位与侄,带着昭庆公主和亲随家兵返回威楚,袭任了他父亲高明亮的威楚府演习之职。临行,昭庆公主从宫中带了一盆山茶花定植在封地薇溪山的城堡里,就是至今仍枝繁叶茂的“相国”茶。
在威楚府,他首先修缮了德江城,建盖了“中国公府”,又在薇溪山构筑了石桑城作为避暑山庄,并广建佛教寺院,“公明明心地,了了性源,修白马,嘉建伽兰,众山兰若,无不周备”,“白马”、“伽兰”、“兰若”都是佛教寺院的称谓,《护法明公德运碑赞》的这段话,表明了当时薇溪山佛教寺宇之多,已成为大理国寺宇最多的佛教胜地之一。段正兴得知高量成在威楚虔心向佛,开辟薇溪山为佛教胜地,十分欣慰高兴,再敕封高量成为“护法公”。
高量成退居威楚,德江城更加繁华。这是因为,“威楚五百里”以德江城为首府,峨碌山麓建有高氏众多族人的宅第,吸引了高氏一门更多族人“聚族”于此;再是大理国内八府四郡的长官和东方三十七蛮部首领酋长,仍把高量成看作是政治上的领袖,看作是国家命运的依托,称他为“高国主”。所以,“德运碑”上有这样的记述:“四夷八蛮,累会于此;八方郡(群)牧,累盟于此。虽夷狄之深(仇)部曲之死恨,到此善归方寸,恶竞冰释,(袖)仞怀刀,一时捐弃,甘辞艳语,以发喜戏。古人云:人杰地灵也。八纮四海,闻命于此,可谓大矣。”就连国王段正兴,遇到国中大事,也与高量成商议,“正兴必遣问乃决”(诸葛元声《滇史》)。
高量成退居威楚,善待民众,“能恤孤寡老幼,风俗化之,称为夷中君子。”(诸葛元声《滇史》)那时的德江城,“中国公府”居于其中,高氏宗祠置于后方高阜之上;衙署、公廨、议事之厅置于前;居室、画堂、绣楼,置于左侧别院;客堂、兵房、作坊、厨寮置于右侧;府前有阅兵、迎宾、民众跳歌的广场、戏台,布局严整,气势恢弘。城中还有观音寺、玉皇阁、孔圣殿梯次布局名为“三元圣宫”,近东门城隍庙、土主庙,香烟缭绕,人头攒动,庙会不断。街巷民居棋布,盐店、绸缎、茶庄、马店林立;四门通滇洱驿道、茶马古道,车水马龙,俨然滇中一大都会。
那时的德江城,官员往来不绝,使臣多有造访,商贾云集于市,以市为景,游人纵观。正月灯市,二月花市,三月蚕市,四月绵市,五月扇市,六月香市,七月宝市,八月桂市,九月药市,十月酒市,十一月梅市,十二月桃符市。岁凡十二市,热闹非常。
庭院、花园广植山茶、玉兰、龙女、杜鹃、菩提、梅、兰、竹、菊,四季花开,景色如画。府中还常演“五花爨弄”之曲。德江城,是一座繁华的都市。也是高氏族人聚族祭祖圣地。
随着时光流逝,九百多年的德江城,已经成为陌生模糊的历史地名,唯有镌刻在紫溪山的《护法明公德运碑赞》摩崖记载着历史的沧桑。还有平山屯老人们记忆中平山关前神庙里供奉的那尊横马立刀威风凛凛的女将军,是高相国的夫人昭庆公主神像。“小姑营”村是当年昭庆公主训练女兵,驻兵守关的营房。
原载:《楚州今古》2015年3期(总第一百二十六期)
来源:方志楚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