辛弃疾:用一生写尽热血沸腾,不甘为初心退缩半分
▲ 辛弃疾词《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书法/陈昌琪(枕云阁主)
男人的悲壮不在于热血,
而在于不甘退缩的隐忍。
1205年,即是宋宁宗开禧元年,这一年辛弃疾六十六岁。
上一年,已符合退休条件的辛弃疾接到任命,被起用为浙东安抚使,于是结束多年闲置隐居生活,立即参加到工作中来。这一年春季,调任镇江知府。镇江在当时凭借长江天堑,是抵抗金国兵锋的前线,辛弃疾具体负责前线的军事防务。
新领导到地方上工作,总是会先跑一跑调研,然后再听听下属的汇报。作为上了年纪的老干部,辛弃疾组织了一次聚会,“特置酒召数客,使妓迭歌”,让大家提提劲,鼓舞一下“精气神”。
因为这几年南宋开始对金国的霸权主义逐渐不满,主战派在朝廷里占了上风。皇帝宋宁宗采纳了韩侂胄的建议,在意识形态上崇岳飞、贬秦桧,开始对岳飞平反。
刚好岳飞的孙子岳珂也在镇江,辛弃疾召他过来参加宴饮。辛弃疾来镇江后,登上北固山顶的北固亭,眺望北方察看敌情。隔江北望,在天朗气清的日子,可以从北固亭望到苏北一望无际的沃野。于是,辛弃疾写了一首《永遇乐》,乘着宴饮发一下朋友圈,让客人指摘缺点。
千古江山,英雄无觅孙仲谋处。
舞榭歌台,风流总被雨打风吹去。
斜阳草树,寻常巷陌,人道寄奴曾住。
想当年,金戈铁马,气吞万里如虎。
元嘉草草,封狼居胥,赢得仓皇北顾。
四十三年,望中犹记,烽火扬州路。
可堪回首,佛狸祠下,一片神鸦社鼓。
凭谁问,廉颇老矣,尚能饭否?
参加宴会的客人们多是下属官员,再加上辛弃疾早已领袖文坛许多年,大家读罢都拍案叫绝,纷纷点赞。唯独二十二岁的小年轻岳珂,读后提了不少意见,指出这首词用的典故太多了(“用事微觉多耳”),有点掉书袋的嫌疑。
听了岳珂的批评后,辛弃疾没有觉得这后生“老三老四”的,反而非常高兴。不仅当众承认岳珂指出了这首词的毛病,还不断推敲其中词句,认真的修改了好几个月。(“……味改其语,日数十易,累月未竟。”)
但是我们看到,这首经过反复修改的词,仍然用了很多的典故。
有些事情不便明说,很多表达意味深长。
孩子,你以后会懂我的。
▲ 赵忠祥老师深情朗诵辛弃疾词《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
▲ 辛弃疾书法。
沙场秋点兵,可怜白发生
辛弃疾出生在山东济南,当时已经是敌占区金国的地盘。这里既出过才女李清照,也出过名将秦叔宝。
这两种基因融入血脉,加上祖父辛赞刻意的培养,常常带着他“登高望远,指画山河”,硬是把一份恢复中原的志向,融进了辛弃疾的血液,从此文武双全的他只为这颗初心,燃烧生命的激情,义无反顾虽死无憾。
史载,辛弃疾长得“肤硕体胖,目光有稜,红颊青眼,壮健如虎”,年轻轻的就有燕赵奇士的侠义之气。这样的人,只要给个舞台,他就能搞得很绚烂。
很快,机会就来了。1161年,金主完颜亮大举南侵,辛弃疾聚集了两千人,参加了由耿京领导的一支声势浩大的义军,并担任掌书记。
与辛弃疾一同投奔耿京的人员里,有个叫义端的和尚。义端只是受不了清规戒律被赶出山门,参军也只是投机,压根吃不了行伍的苦。有天晚上趁辛弃疾不备,义端偷走了帅印,投靠金军邀赏。耿京以为辛弃疾带入了奸细,大为恼火,辛弃疾更是羞愧难当,他慨然立下军令状,誓在三天内追回印信。
话音未落,辛弃疾已飞身上马,义端还没到达金营,就被快速赶来的辛弃疾斩落马下。
耿京对辛弃疾有了进一步的认识。第二年,派他南下与南宋朝廷联络,意图合力抗金,但在完成任务归来途中,辛弃疾就听到了耿京被叛徒张安国所杀、部分义军已归金军的消息。
一般人遇到这种绝境,必然痛哭一场。然而辛弃疾终非凡人,迅速组建了一支五十人的特别行动组,夜袭叛军营地。在几万人的营地中,以迅雷不及掩耳之势硬是生擒张安国,然后粒水不进,一路南下,将其带到了南宋建康城。
这就是辛爷,一出道,名声就让人如雷灌耳。
这一年,他才二十三岁,却已经流量暴涨。
两年后,辛弃疾带着部队正式南渡。宋高宗非常喜欢这个英雄青年的胆识和才华,却也忌惮其号召力。他被任命为江阴签判,解除了武装,转为文职,从此开始了仕宦生涯。
辛弃疾是一个有使命感的人,如果是混仕途,在金国他会混得差么?不忘初心的他不断写奏折上书呼吁厉兵秣马,重拾山河。
他总是满怀热情,但总是无人回应。
上层只需要治理荒政,整顿治安的人,其余的不必他热心。但一个真正有追求的人,信念是不会被阻断的。无论在何地何时任何职,甚至赋闲期间,辛弃疾都不停地上书,今天《九议》明天《十论》,一有机会就真抓实干,他在湖南练兵、筹款,在江西、福建整饬政务,时刻准备好冲上前线。
皇帝知道他的执着,四十年里面,给他有近二十年的时间被闲置,三十七次的频繁调动,他日日观察着朝中局势,可怎么也盼不到自己被起用的那天,奏折呈上去,就如风筝断了线。
他一腔愁绪无法排遣,只得在词中婉转书写:
楚天千里清秋,水随天去秋无际。
遥岑远目,献愁供恨,玉簪螺髻。
落日楼头,断鸿声里,江南游子,
把吴钩看了,栏杆拍遍,无人会,登临意。
————《水龙吟·登建康赏心亭》
东风夜放花千树,更吹落,星如雨。
宝马雕车香满路。
凤箫声动,玉壶光转,一夜鱼龙舞。
蛾儿雪柳黄金缕,笑语盈盈暗香去。
众里寻他千百度,
蓦然回首,
那人却在,灯火阑珊处。
————《青玉案·元夕》
身世酒杯中,万事皆空。
古来三五个英雄。
雨打风吹何处是,汉殿秦宫。
梦入少年丛,歌舞匆匆。
老僧夜半误鸣钟。
惊起西窗眠不得,卷地西风。
————《浪淘沙·山寺夜半闻钟》
醉里挑灯看剑,梦回吹角连营。
八百里分麾下炙,五十弦翻塞外声。
沙场秋点兵。
马作的卢飞快,弓如霹雳弦惊。
了却君王天下事,赢得生前身后名。
可怜白发生。
————《破阵子·为陈同甫赋壮词以寄》
“沙场秋点兵”,壮志难酬;“可怜白发生”,英雄迟暮。
➊ 《辛弃疾小像》 作者:吴泽浩
词中之龙在镇江的惊鸿一笔
四十三年里,由于南宋朝廷的苟且偷安,辛弃疾抱负是难以实现。
但宋宁宗赵扩即位后,形势有了变化。皇后韩氏的叔父韩侂胄逐渐掌握了政权。皇后韩氏死后,韩侂胄感到失去了有力的支持者,为了避免可能发生的政治危机,巩固自己的地位,决定用战争来提升自己的地位。
另一方面,草原上的蒙古部落日渐强大起来。金国对外要提防蒙古族,对内要镇压沦陷区的反抗,内外交困,乱象丛生,韩侂胄也看到了这一点。
韩侂胄为争取更多人支持,开始起用主战派人士。像辛弃疾这样的流量大V,是他需要的一块招牌,于是闲居铅山已久的辛弃疾被任为绍兴知府兼浙东安抚使。
辛弃疾太珍惜这次机会了,他立即写了一首《六州歌头》歌颂韩侂胄,不仅韩氏先祖韩献子,还提到了他的曾祖父韩琦曾扶助英宗、神宗两任皇帝登上皇位,立下了不朽功勋;说他谈笑之间就整顿乾坤,天下大事井井有条。
1204年正月,宋宁宗召见了辛弃疾,并任命为镇江知府。辛弃疾慷慨赴任,“不以久闲为念,不以家事为怀,单车就道,风采凛然”,
来到京口,他马上派遣谍报人员,潜入沦陷区,刺探金军兵骑之数、屯戍之地、将帅姓名、帑廪位置等等。
从他又写下的《生查子·题京口君治尘表亭》来看,他在镇江真是很奋力的工作:
悠悠万世功,
矻矻当年苦,
鱼自入深渊,
人自居平土。
红日又西沉,
白浪长东去。
不是望金山,
我自思量禹。
这位六十五岁的老人,渴望出现大禹式的英雄来力狂澜,扭转颓势。
然而,辛弃疾是懂军事的,通过对那些军事情报的分析,他发现金国目前虽然兵连祸结,但金军长期备战,战斗力仍比偏安一隅的南宋军队强得多。
他开始内心充满矛盾。一首《瑞鹧鸪·京口有怀山中故人》,正是这种心情的表露:
暮年不赋短长句,
和得渊明数首诗。
君自不归归甚易,
今犹未足足何时。
偷闲定向山中老,
此意须教鹤辈知。
闻道只今秋水上,
故人曾榜北山移。
他像和时间赛跑一样的积极布置军事进攻的准备工作:赶制军装一万套,准备在沿边各地招募丁壮一万人,建立劲旅。
同时,他又设想在两淮地区建立两处屯兵之地,派重兵把守,相互配合,抵御敌军。
他在北固山上多次眺望北方,豪情千丈,感慨满怀:
何处望神州,
满眼风光北固楼。
千古兴亡多少事,悠悠。
不尽长江滚滚流。
年少万兜鍪,
坐断东南战未休。
天下英雄谁敌手?曹刘。
生子当如孙仲谋。
————《南乡子·登京口北固亭有怀》
北伐得到舆论一面倒的赞同支持,韩侂胄认为这是唾手可得的功名,有点忘乎所以,躺赢的战功,干嘛要让给别人?
辛弃疾早已在官场沉浮多年,早有知道这种套路,他的一首《瑞鹧鸪》,就流露出自己内心的矛盾:
暮年不赋短长句,
和得渊明数首诗。
君自不归归甚易,
今犹未足足何时。
偷闲定向山中老,
此意须教鹤辈知。
闻道只今秋水上,
故人曾榜北山移。
————《瑞鹧鸪·京口有怀山中故人》
直到有一天,六十六岁的他再次登上镇江北固山,想起了孙权,想起了刘裕,想起了霍去病,也想起了自以为北伐稳赢、自信满满,最后却仓皇北顾的刘义隆。
他的心中,突然满是愤懑:英雄的踪迹,已经无可寻觅;当今的英雄,又在哪里?
许许多多的感想一齐涌上辛弃疾的心头。
突然,一声长啸,响彻北固山头。
辛弃疾被称为“词中之龙”,但一首堪称“辛词之首”的千古诗词,在这座不是很高的山顶喷勃而出,留下中国诗歌史上最惊鸿的一笔。
➊ 《辛弃疾词意图》作者:汤哲明。
辛弃疾的内心,是一股厚重的力量
辛弃疾的忘年交——岳珂记载:辛爷本人最得意的似乎是《贺新郎》这首词。
每逢筵席,辛弃疾必命侍姬,伴奏演唱他的作品,其中这首《贺新郎》,上榜率最高,辛爷一边听,一边自诵警句:‘我见青山多妩媚,料青山,见我应如是。’
又开怀大笑:‘不恨古人吾不见,恨古人不见吾狂耳。’
➊ 《辛弃疾小像》 作者:毛国伦
但那首《永遇乐》却是被点赞最多的,特别是明朝的杨慎,直接说“辛词当以《京口北固亭怀古·永遇乐》为第一”。
但官场上拼的不是才华和能力,而是步步惊心的心机,韩侂胄对辛弃疾的重视,不过是利用他那主战派元老和文坛领袖的招牌而已。
1205年夏天,朝廷下诏,加强全军战备。
辛弃疾本以为身处前线的他有机会参加作战,却收到了改任隆兴(今江西省南昌市)知府的诏命,等于把他调离了前线。
心有不甘的辛弃疾,还没离开京口,就有御史弹劾他"好色贪财,淫刑聚敛",朝廷又改授他提举冲祐观的闲职。
年近花甲,心中只有抗金复国一念的老人,还能搞"好色贪财"这一套?
江头一带斜阳树,
总是六朝人住处。
悠悠兴废不关心,
惟有沙洲双白鹭。
————《玉楼春·乙丑京口奉祠西归》
呵呵,只有那江头的斜树,沙洲的白鹭,才知道我内心"却道天凉好个秋。"
他再次回到铅山闲居,朝廷的纷争、官场的倾轧,此后怕是再也与他无关。
次年五月,宋军四路出击,开始北伐,但开战一个月就纷纷退却,一败再败。
嗣后,金军分九路南下,一路高歌猛进,宋军北伐变成了金军南侵。
第二年初,金军大将仆散揆病死军中,形势对宋军有利,宋军拟展开反击。宋宁宗和韩侘胄掰着手指,数算了一遍宋军将领,不是败将就是逃兵,只有辛弃疾"其才任重有余"。
于是这年秋天下旨给辛弃疾,任他为枢密都承旨,速到临安,陈述对时局的看法。
但诏令到达铅山时,辛弃疾已经病重卧床不起,只得上奏请辞。
九月初十,直到生命的最后一刻,他依旧躺在卧榻之上,高呼:杀贼!杀贼!
战争的失利,使韩侂胄成为众矢之的,政敌史弥远借此与主和派结成联盟,而金人,则以杀死韩侂胄作为和谈条件之一,几个月后,那位曾经独握大权的丞相被匆匆处死。
▲ 高士远眺图 马远
从青年时代杀进万人军营的“气吞万里如虎”,到苦苦等待了几十年之后的“廉颇老矣”,曾经豪迈热血的辛弃疾,始终未能如愿。
风流总被雨打风吹去,他把这一生活成了一个传奇。
我为我的理想热血沸腾,
我为我的理想气吞如虎,
蓦然回首,
此心无悔!
这正是:
看这些镇江的记忆,却已淹没在光阴里!
挖掘镇江的文化,让它成为镇江的一张名片,
如感兴趣,大家帮忙右下角点个在看哦,
最好再留个感言,万分感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