那些年,风靡镇江的黑白电视和电视报你还记得吗?
镇江最早的电视机大约出现在上世纪70年代末,有些效益好的单位购买了9英寸黑白电视机,作为给职工群众学习的工具出现的,在小礼堂的讲台上放着电视机,播放给职工们看中央电视台播出的新闻、纪录片等节目,这些节目的时间都很固定,小礼堂里的放电视的场面有点像现在的电视电话工作会议。
80年代初的时候,镇江就流行一种叫“浮玉牌”的黑白电视机了。计划经济年代的电视机,购买是要用“票”的,有了专门的票证才能到五化交公司购买。因为成品很难买到,所以当时很多人找“关系”买电视机的零件,再请懂技术的朋友帮忙组装,效果和后来计算机初流行时候的“兼容机”一样。
到了1984年下半年的时候,镇江市区家庭拥有收音机、电视机的数量越来越多,出版《镇江广播电视报》的工作也提上了日程。
这一年的12月26日,镇江市广播电视局发了一则《关于镇江电视台24频道分米波电视开播的通告》,除了告知市民镇江已经拓宽频道外,镇江电视台有三个电视频道的节目安排:5频道转播中央电视台节目;7频道转播上海电视台节目(镇江电视台新闻节目和广告节目也安排在7频道播放),24频道转播江苏电视台节目。
四天后,一份试刊号《镇江广播电视报》出版了。
这份试刊的报纸有点粗糙,虽然只有两版,但排版还好,统一由邮局发行,在镇江各个杂货铺都有代售。
订报纸月订9分钱,单买一份报纸只需要2分钱。
1984年的试刊号
镇江电视台初代主持人
01
1984年的镇江广电报显现出的,是一股改革开放的气息。
头版预告了高德正代市长发表新年广播讲话的信息,还有镇江锚链厂企业改革的资讯。镇江人民广播电台的节目预告除了市内重要新闻外,基本上是优秀文艺作品如京剧《将相和》、越剧《豆腐郎》的节目介绍。
当时镇江很多青年家里都有录音和广播一体的收音机了,电台还贴心的推出一个《请您录音》栏目,经常把世界名曲、流行音乐等播出时间做出预告,方便这些音乐爱好者录音。
对于当时的中青年来说,电视是一个学习好帮手,因为中央电视台很多时间段都是电教节目,比如“学日语”、“微信计算机电视辅导函授”、“法语入门”等培训类节目;电视也是一个了解世界的窗口,比如《世界各地》、引进内陆的海外译制片(比如巴西电视剧《女奴》等)。
对于孩子来说,少儿节目“聪明的一休”、《七巧板》是每晚的期待。
对老年人来说,电视节目里的戏剧以前只能听广播里的声音,如今声像俱全;那一年山东电视台还拍摄了《水浒传》,这种有武打镜头的名著看了很带劲。
这一版的《水浒》,看过的人不多。
所以家里有电视机的,要买广播电视报;家里没有电视机的,也要买广播电视报,因为知道什么时间播放,才能到朋友家蹭电视看。
那时候,邻居谁家有一台电视机,被串门的概率就大了许多,经常有朋友过来看电视,一边看一边聊天,氛围很融洽。
1985年2月25日-3月3日的广电报。
当年红遍镇江的女主持人。
02
1985年,随着香港电视剧《上海滩》在上海电视台开播,满街尽是叶丽仪“浪奔浪流”的歌声。
如果说同期播放的《霍元甲》、《陈真》点燃了男性观众的功夫英雄梦,《射雕英雄传》引动了青年男女的武侠爱情梦,《上海滩》几乎吸引了所有年龄、不分男女的观众。
一时间,广电报洛阳纸贵,开始承办广播报纸广告业务了。
精明的编辑们,在报纸首页都有“每周一歌”的栏目,从《霍元甲》的《万里长城永不倒》,到《笑傲江湖》的《沧海一声笑》、《敌营十八年》的《胜利在向你招手》、《四世同堂》的《千里刀光影》、《便衣警察》的《几度风雨几度春秋》、《西游记》的《敢问路在何方》……这些歌谱歌词,让当时喜欢流行歌曲的学生们把省下来的零用钱买了来收藏。
1986年,广电报开始尝试扩充为四个版,版面多了,广告也多了,每份报纸也涨到了四分钱。
这年开始,7频道周一到周五就不转播上海电视台的节目了,而是镇江电视台播出节目。周末还是上海电视台为主。
难忘的中央电视台老图标
难忘的镇江电视台图标
慢慢的,这份报纸内容越来越全,《一周广播新闻摘要》、《一周主要文艺广播》、《立体声调频广播节目预告》等栏目都出现了,电视剧剧情内容也增加了不少,有时还刊登影视评论小文章,所以更受读者喜爱了。
1987年广电报改为4开4版,每份售价5分。有一段时间,大街小巷川流不息的人群中,总有几个自行车货架上放一摞《电视报》的小商贩,并伴着镇江口音的“下周电视报哟”的吆喝着叫卖声,响彻街头巷尾。真让人不敢相信,区区五分钱的小报纸,竟如此畅销。
随着报纸在市民生活中的分量日渐重要,次年,镇江广播电视报社成立了,许多有才华的年青人加入到了编辑的行列。
90年代后,因为性价比高,广电报很受市民青睐,有过22万多份的发行量记录,一度比其他报纸的覆盖率还要高。
有位广电报的编辑告诉我,当时广电报有个强大的忠实读者群——学生群体,因为平时学生们没法看电视,只能通过广电报了解流行的影视剧内容过过瘾。有了那张小报的索引,学生们每天晚自习后,总会在几个要好的同学邀约下,千方百计找电视看。
这就让我理解了为啥80、90后的特别爱追剧,小时候缺啥长大补啥啊。
新世纪后,栽在房前屋后高处的天线杆,在不知不觉中消失得无影踪了,随着网络的发展和其他传媒方式的兴起,书报亭里的广电报越来越少,虽然经过《壹周刊》的改版,也没有办法复制曾经的辉煌,这可能也是发展的必然吧。
蓦然回首,我们发觉,这份老报纸曾经对社会风尚、价值观念、文化潮流产生过很大影响,成为一个时代的标签,留存许多的美好。
一张旧报纸,可以勾起你多少曾经的回忆?
哦,这就是时光……
分享:
看这些镇江的记忆,却已淹没在光阴里!
挖掘镇江的文化,让它成为镇江的一张名片,
请帮忙右下角点个在看,并给我个留言。
如感兴趣,您关注一下“镇江风情”这个号!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