脾胃虚弱,慎用小柴胡

—图片摘自网络—

《伤寒论》第98条:得病六七日,脉迟浮弱,恶风寒,手足温,医二三下之,不能食,而胁下满痛,面目及身黄,颈项强,小便难者,与柴胡汤,后必下重。本渴饮水而呕者,柴胡不中与也,食谷者哕。

这条看上去有些复杂。“得病六七日,脉迟浮弱”。迟,脉跳的比较慢。浮,脉位偏浮。弱,没有力量。

“恶风寒,手足温”,这是什么问题呢?前辈注家认为脉迟(跳的慢),通常是三阴证:太阴、少阴、厥阴。但一般来说,少阴、厥阴证,出现了脉迟,病人手脚会凉;太阴证,手脚可能是自温的。所以,通常认为“得病六七日,脉迟浮弱”是已经有太阴脾阳不足的问题了。

脉浮而弱,又恶风寒,说明可能还兼有表寒。所以,很多前辈就认为这个病证,是太阴脾阳不足兼表寒,可以用桂枝人参汤或者是理中汤合桂枝汤来治疗。

本来应该温中,但是这个医生搞错了,不仅没有给他温中,而且用泻下(“医二三下之”),就犯了“虚虚之戒”了。本来他有脾阳虚,泻下之后就更虚了,最终导致了不能食(吃不了东西),脾胃虚弱,消化无力,则胃口极差。“胁下满痛”,注意这里已经出现胁下的问题了,两胁之下是少阳经脉所过之处,前面我们刚刚学了96条的“胸胁苦满”,就是小柴胡汤证。“面目及身黄”,出现黄疸了,不仅面黄、身体黄,而且眼睛还黄,就是巩膜已经黄染了。“颈项强,小便难者,与柴胡汤,后必下重”,病人本来就中焦阳虚兼有表寒,结果医生给他用下法,进一步损伤他中焦的阳气,然后出现的表现是什么呢?胃口极差(吃不下东西),胁下满痛,黄疸,颈项强(颈项发紧),小便不利(小便难,小便不顺畅)五个方面的表现。

然后,医生又给他用小柴胡汤,出现“后必下重”(大便时肛门有重坠感)。这是什么原因呢?

中焦脾土本来就虚,又用泻下法进一步损伤脾胃,最终导致了黄疸。我们学《中医诊断学》的时候讲到,黄疸有阴黄和阳黄之分。这里显然属于阳虚有湿的阴黄。这种情况,也出现了“胁下满痛”的问题。《金匮要略》里面有提到,小柴胡汤可以治疗黄疸。患者还有颈项强,经输不利的问题,医生以为这是少阳病,用柴胡剂来治疗,但实际上这种治疗是有问题的,因为这个时候中焦脾胃已经非常虚弱,不能再用柴胡汤了。

小柴胡能够和解少阳,清解郁热。清代张志聪《伤寒论集注》认为98条是:“土气虚败,而与柴胡汤,则拔其根气,而元神将惫矣”。这里强调:如果中焦脾胃非常虚弱,就不能再用柴胡汤了。这是很重要的!前面写的一大段都是误治,虽然我们现在可能很难看到这样的误治,但是你要清楚:中焦虚弱很明显的患者,柴胡汤就要慎用

虽然说小柴胡汤可以补虚泻实,但毕竟还是以为主。“本渴饮水而呕者”,渴,想喝水,但是因为中焦阳气不足、运化无力,喝进去的水,脾胃运化不了,又吐出来,这个时候柴胡汤也不能用。而且吃东西他也会吐。

所以说这一条要注意的是:第一,学习《伤寒论》,不能够根据症状机械的套用方药。你要想想这里医生为什么会用小柴胡汤?就是因为出现了“胁下满痛”、“不能食”的表现。“不能食”,有点像我们前面讲的“嘿(mò)嘿不欲饮食”、“心烦喜呕”。小柴胡汤不也“嘿嘿不欲饮”吗?“胁下满痛”,又有黄疸、颈项强的问题。一会儿98条还要跟99条(伤寒四五日,身热恶风,颈项强,胁下满,手足温而渴者,小柴胡汤主之。)联系起来学,99条出现的症状在98条几乎全出现了,而99条却要用小柴胡汤来治疗。所以大家仔细去看,《伤寒论》有点像是藏宝图,有密码在里面,需要你自己去研究,为什么它要排在这里。

所以,仅仅对上几个症状,然后去用小柴胡汤,是不行的,容易误用,你要判断它的病机。就我刚才讲的,同样是黄疸,有阴黄和阳黄的区别。“小便难”,不仅肝胆湿热内蕴会出现,阳气不足、气化无力也可能出现。所以这一条提示:不能够根据这些症状组合机械地套用小柴胡汤,必须要搞清楚它的医理。

由这里又可以拓展一下:它就反证后面第101条,“伤寒中风,有柴胡证,但见一证便是,不必悉具”,也不能够机械的看待。后面就讲小柴胡证,出现一两个症状就可以用这个方子了,不必多见。这句话告诉我们不能机械的去看,不能够死看。“但见一证便是”,这里已经不止一证了,胁下满痛、黄疸、不能食,都好几个症状了,但为什么还不能用柴胡汤?

总结本条的启示有三:

第一,学习《伤寒论》,不能简单地根据几个症状而机械地套用方药

第二,反证“但见一证便是,不必悉具”,不可以死读;

第三,中焦的土气衰败,不能再用小柴胡汤。

(摘自《伤寒论》师承课堂第十九讲,董馨、王文红、宋明山、梁艳霞、陈鹏飞敬记)

欢迎转发,但须注明出处和原作者。

欢迎发信息到“医路偕行”,分享、交流。

“医路偕行”将笃志于“身心并重”的健康理念,与大家共同成长。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