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32年陈独秀被捕,一年轻女子拿着报纸痛哭:这不是我家李老头吗

1932年10月15日,中国共产党的主要创始人、早期领导者之一的陈独秀在上海被国民党抓捕,一时间,国内各大报纸的头版立即刊登了陈独秀被捕的消息及其照片,社会各界一片哗然。

就在陈独秀被捕的几天前,24岁的潘兰珍因和丈夫在生活琐事上发生一些口角,一气之下带着女儿回到娘家居住。

一天,潘兰珍闲来无事翻看家中的报纸,突然被报纸上面刊登的一条消息惊住了,紧接着她用颤抖的双手指着报纸上的陈独秀的照片痛哭流涕:“天啊,这不就是阿拉的老头吗?

丈夫竟是鼎鼎大名的陈独秀?潘兰珍想都不敢想,但是照片上的人物就和自己家的老头长得一模一样啊!

带着各种猜想,潘兰珍将女儿安顿好后急忙赶回家,看看丈夫是否还在家中。

结果,当她回到家中一看傻眼了,家里一片狼藉,被人翻得杂乱不堪,而自己心心念念的老头也早已不知去向。

莫非睡在自己枕边多年的老头真的就是陈独秀?

作为一位旧时代的女人,潘兰珍虽不懂政治,但是对于陈独秀的大名和事迹,却早有耳闻。

结婚前,潘兰珍曾在英美烟草工厂打工,就时常听到许多工友谈论起陈独秀,自然也知道陈独秀所做的事情都是“杀头的”!

想到这,潘兰珍的心中顿时生出一股不好的预感,眼泪就像断了线的珠子,接连不断地摔落在她的脸颊上。

她始终想不明白这个李老先生怎么会是陈独秀呢?泪眼婆娑中,两年前的场景渐渐浮现在眼前。

24岁的潘兰珍和53岁的陈独秀之间究竟有着什么样的故事?他们后来的结局又是如何呢?

1908年,潘兰珍出生在南通的一个贫苦家庭中,年幼时跟随父母逃荒来到上海谋生。

家境的贫寒,使得潘兰珍13岁时就到纺织厂中做童工,年纪稍大一点,又前往父亲所在的英美烟草公司做工。

此时已经17岁的潘兰珍已经出落的亭亭玉立,是一个浑身上下充满着青春气息的小美女,却不曾想因为自己的美貌,给她的人生带来了难以想象的灾难的。

在潘兰珍工作的厂子里,有一位工头垂涎她的美色,常以“领导”的身份强迫威胁年轻的潘兰珍,在屡遭拒绝后,工头便在上班时故意找茬,责罚打骂时有发生,潘兰珍受尽了屈辱。

最终在工头的淫威胁迫下,潘兰珍被迫和他同居,并生一个儿子,不过可惜的是这个孩子没多久就夭折了。

孩子的离世,生活的屈辱,再加上工头的无端“暴力”,使得她的肉体和精神备受折磨。同居两年后,潘兰珍再也忍受不了这非人的折磨,独自逃了出来,在熙德华石库门租了一间房子。

在工厂中的屈辱生活和高强度工作,让潘兰珍尝遍了世间的酸甜苦辣,成熟与坚强,在她身上日益显现。

就在那一年的秋天,她租住的楼里突然搬来一位五十多岁的老人,没有家人陪伴,孤家寡人一个,只知道他姓李,51岁,来自南京,其他一概不知。

这个老头在他们那栋楼里很奇怪,平时沉默寡言,极少与人沟通,见到他做得最多的事情就是看书和写字,偶尔还会独自一人外出散步,毫无笑容的脸上处处透露着失落和悲痛。

不过,作为“低头不见抬头见”的邻居,时间一长,两个人逐渐熟识起来。

同样都是孤苦伶仃的流落人,相处起来有种莫名的亲切感。

老先生对潘兰珍的悲惨遭遇十分同情,常以人生哲理开导她,甚至教她读书习字,而潘兰珍也被老先生的学问和儒雅所折服,时常帮助老先生收拾字画,洗洗衣服,做些家务事。

潘兰珍年轻漂亮,勤快能干,朴素大方,深得李老先生喜爱,而李老先生年龄虽大,但有文人风采,与他接近,潘兰珍能感受到“安全感”。

随着相处时间增加,潘兰珍与老先生渐渐互生情愫。

22岁的潘兰珍和51岁的李老先生,相差29岁的爱情,自然遭到了潘兰珍父母的反对。

但是在爱情面前,潘兰珍不顾世俗的偏见和父母的竭力反对,毅然嫁给了大自己29岁的李老先生。

婚后的两个人视对方为知己和依靠,相敬如宾,日子虽然平平淡淡,却苦中作乐。

同居两年,潘兰珍的肚子始终不曾有变化,自知无法生育的她在征得丈夫的同意后领养了一个女儿,取名为凤仙。

根据我国的传统,孩子一般都跟随父姓,但是不知为何,丈夫却坚持让女儿跟随潘兰珍姓潘,这让潘兰珍很是不解。

直到这次丈夫被抓,潘兰珍才恍然明白,原来丈夫不姓李,而姓陈,更是大名鼎鼎的陈独秀。

自从1927年蒋介石发动“四一二政变”后,陈独秀逐渐远离中共领导层,后来又因为一些原因离开了这个他所创建的组织。

在1927年7月和1928年的6月,不到一年的时间,自己倾尽心血培养的长子陈延年和次子陈乔年相继被国民党反动派杀害。

不久,长女陈玉莹也因悲伤过度而离世。

短短一年左右的时间,两子一女相继去世,年近五十的陈独秀三尝“白发人送黑发人”的苦楚,心中的悲痛可想而知。

政治失意,子女相继离世,陈独秀接连遭受重大打击,心灰意冷。

再加上此时蒋介石以“危害民国罪”悬赏三万大洋捉拿他,陈独秀只能躲藏在一个弄堂中隐姓埋名。

复杂的政治环境,随处可见的特务,让陈独秀不敢暴露自己的身份,即便是新婚妻子他也守口如瓶。

直到结婚两年后,也就是1932年的10月15号,因叛徒告密,陈独秀遭到国民党逮捕时,他的真实身份才被识破。

陈独秀被捕后,国民党各大报纸头版头条争相报道,社会各界哗然一片,更有诸多极右分子纷纷请示国民党中央,要求对陈独秀处以“极刑”。

在押往南京途中,陈独秀呆呆地坐在火车的座位上,周围皆是看押他的军警,戒备森严,毫无逃跑的可能。

回望四周,陈独秀百感交集,他深知此次前往南京必然是九死一生,但是作为一个经历过大风大浪,活了半个多世纪的老年人来说,生死又能算得了什么呢?

而他此时内心最担心的却不是自己的生死,而是他的妻子潘兰珍。

结婚两年,陈独秀从未对她吐露过自己的真实身份,如今自己深陷囹圄,又是一个五十三岁的老头,年轻的妻子还会再见他吗?

再也见不到兰珍了”,这句话一直在回荡在陈独秀的心中,久久挥之不去。

......

潘兰珍在娘家得知了陈独秀的事情后,慌忙赶回上海家中,踏入家门,映入眼帘的是满屋的狼藉,而那个心心念的人儿,早已不见踪影。

此时的潘兰珍内心慌乱不堪,生怕丈夫出了什么事,带着对丈夫的担心,潘兰珍独自一人在人海茫茫的大上海四处打听陈独秀的去处。

就在潘兰珍求助无门,不知所措之际,一个陌生人找到了她,并告知了陈独秀的下落和情况。

原来,陈独秀被押往南京后,心中十分挂念潘兰珍,担心她会受自己的牵连,便千方百计地通过朋友传信转告潘兰珍不要去看他,也不要打听他的下落。

得知此消息,潘兰珍那颗悬着的心,放了下来。

她虽然不懂政治,但是她知道陈独秀离不开她,她也离不开陈独秀,即使陈独秀深陷牢狱,她也要回到丈夫身边。

潘兰珍凭借自己的胆识和对陈独秀真挚的爱情,毅然辞掉了上海的工作,独自一人来到南京,又经多方打听,最终找到了关押陈独秀的老虎桥监狱。

潘兰珍的突然出现,让陈独秀十分意外,看着风尘仆仆,满脸焦急的妻子,陈独秀老泪纵横。

感动之余,他想到自己已经身处监狱,生死未卜,妻子才24岁,剩下的路还很长,不能把青春耽误在自己的身上,他忍痛劝道:“你快回去,上海好歹还有工作,你想想,我在监狱里还能给你什么呢?

老虎桥监狱

早在来南京前,潘兰珍就下定决心陪着陈独秀,不管陈独秀如何劝说她始终不为所动。

作为“新文化运动”的发起者、“五四运动”的精神领袖,陈独秀在政治界、文学界、教育界地位颇高。

自从他被捕后,蔡元培柳亚子胡适杨杏佛等众多社会名流纷纷致电国民政府向蒋介石求情,希望能对他从轻发落,大律师章士钊亲自出面为其辩护,“国母”宋庆龄更是亲自前往南京,当面给蒋介石施压。

最终在各方压力下,蒋介石考虑他早已离开中共领导层,是一位无党无派人士,便在1933年的4月以“文字为叛国之宣传”罪,判处陈独秀有期徒刑13年。

在狱中,出于陈独秀的特殊身份,狱卒对他的管理十分“宽松”,来访者都可以接见,看到自己出入监狱方便,潘兰珍便决定留下来照顾陈独秀的衣食起居。

陈独秀他的学生、国民政府教育部次长段锡鹏看到师母无处可去,便主动提出让师母住在自己的家中,却没想到被潘兰珍拒绝:“段家是大官,我住进去不方便。

后来她就在监狱附近租了一间房子,自力更生,一边打工赚钱,一边照顾丈夫的生活。除了每日前往监狱送饭外,潘兰珍还帮丈夫洗刷缝补,嘘寒问暖,关怀备至,在精神上给予陈独秀极大的慰藉。

不管是寒冬腊月,还是三伏盛夏,总能看到潘兰珍手挎竹篮出入监狱的身影。

作为能够出入监狱的“自由人”,潘兰珍还承担起了给陈独秀跑腿、采购和联络的“重任”。安下心来的陈独秀便在狱中著书立说,时而研读重要专著,时而撰写理论文章,在思想理论上不断发展,一篇篇著作接连问世。

陈独秀的身体不好,却喜欢熬夜读书,潘兰珍总会耐着性子加以劝阻,为了能让丈夫尽快休息,潘兰珍不管多晚都会等到陈独秀睡下了,她要守护一阵子才离开,第二天还要继续打工。

潘兰珍对她倾尽所有的关怀和不辞辛劳的照顾,让陈独秀看在眼里,记在心里,一向脾气暴躁的他,竟然从未对潘兰珍发过一次脾气。

这样的日子虽苦,但是他们夫妻俩却苦中作乐,恩爱如初。

......

1937年时,“八一三事变”爆发,日军飞机轰炸南京城,陈独秀所住的监狱牢房被日军炸弹击中,房屋倒塌,幸好他及时躲到桌子下面才幸免于难。

事后,心有余悸的陈独秀劝潘兰珍离开:“南京是日军轰炸的重点城市,你赶紧回南通老家去。

潘兰珍看着陈独秀,想都没想直接拒绝道:“我是你身边唯一的亲人,我怎么能走啊,要死就死一块吧。

抗日战争爆发后,国共两党再次达成合作,抗日民族统一战线正式形成,与此同时中共方面向蒋介石提出了释放政治犯的要求。

再加上胡适等社会名流的长期呼吁,最终在1937年的8月26日,蒋介石提前释放了陈独秀。

从1932年10月被捕入狱,到1937年8月释出,陈独秀在监狱待了足足五年的时间,而潘兰珍也在监狱中陪伴照顾了他五年!

而此时,山河破碎,外敌入侵,国家危亡只在旦夕之间,战火连天的社会已经不允许他们隐居山林,双宿双飞。

1937年9月,日寇迫近华东,南京城岌岌可危,已经58岁的陈独秀带着29岁的潘兰珍沿江而上,前往武汉避难。

船过老家安庆,陈独秀独自一人站在船头,深情地望着这片熟悉的故土,心中感慨良多。

昔日的陈独秀因从事反清运动遭到官府的通缉,被迫背井离乡留学日本,归国后出任安徽都督府秘书长,又因“反袁”运动而声名大噪,成为安徽民主革命的领军人物。

随后他创办《新青年》杂志,拉开了新文化运动的序幕,是当时很有声望的中国革命运动的先驱者。

后来,他参与创建了中国共产党,给黑暗的中国带来了前所未有的光明。

那时的他不仅是共产党的早期领导人,还是数以万计的热血青年的“精神导师”,那是何等的风光,何等的意气风发?

而如今,他已是一位无党派人士,又经历了五年牢狱之灾,原配夫人所生的三子两女中,只剩一子一女尚还在世,现在陪伴在他身边的只有这位不离不弃的潘兰珍。

人到晚年,凄凉至此,陈独秀望着奔涌不息的长江水,不免老泪纵横。

陈独秀带着潘兰珍寓居武汉,却不曾想成为了当地一个不小的新闻。虽然陈独秀早已离开中共,还被蒋介石关押了五年,但是他的影响力依旧存在。

得知陈独秀居住武汉,一时间各路人物纷纷上门拜访,国民党的特务也是遍布周围监视他的动向,树大招风也不过如此。

与此同时,蒋介石也竭力拉拢他为国民党服务,先后派出胡宗南戴笠周佛海甚至张国焘登门游说,皆遭到陈独秀的痛骂和拒绝。

不甘心的蒋介石又派遣自己的亲信朱家骅以十万大洋为经费、五个国民参政会委员的名额为条件,希望陈独秀出山组建一个拥蒋反共的新党。

不过令蒋介石没有想到的是,在如此优厚的诱惑下,陈独秀对此嗤之以鼻,毫不客气地对朱家骅怒道:“蒋介石杀了我许多同志,还杀了我两个儿子,我与他不共戴天!

听到陈独秀如此说,朱家骅脸上红一阵白一阵,被弄得下不来台,最后怏怏而回。

各路人物接二连三的拜访,让陈独秀深感武汉不是久居之地,再加上日军飞机来日轰炸,使得他决定再次沿江而上,越过战时陪都重庆,到达四川江津,寄住友人家中。

自从陈独秀出狱后,辗转多地,居无定所,几乎没有什么收入来源,生活极为清贫,但是妻子潘兰珍没有一句怨言,始终陪伴在其身边,给予陈独秀无微不至的照顾。

1938年6月,陈独秀老家安庆陷落,三子陈松年就带着妻儿和祖母谢氏一起前往四川江津与父亲汇合。

母亲和孩子的到来,让原本生活就困苦的陈独秀更是雪上加霜,一家六口只能挤在一所小房子,勉强度日。

陈独秀的母亲双目失明失去了生活自理能力,为了能让丈夫宽心,潘兰珍主动承担起了照顾婆母的责任。

她每天不厌其烦地帮助婆母梳洗,捶背揉腰,做饭洗衣更是不在话下。

一家六口祖孙三代住在一起,家庭矛盾常有发生,潘兰珍总会大事化小,小事化了。在陈家人无米下锅之时,潘兰珍又悄悄地将自己的耳环和戒指当掉。

许多年后,陈松年回忆起当时和潘兰珍在江津的生活时,无不感慨地说道:

“她待我父亲极好,父亲晚年全靠她。她平时寡言少语,做事勤快利落。我们对她很尊重,尊之为母,我的儿辈喊她奶奶。”

刚满三十的潘兰珍,默默地承担着家庭的重担,这样的生活一直持续到陈独秀母亲去世。

后来,陈松年和妻子在一所学校中教书,搬了出去,陈独秀就带着潘兰珍离开江津这个嘈杂之地,在一个名叫鹤山坪的人迹罕至的山村中隐居,过起了闲云野鹤般的生活。

谁能想到,曾经在中国政界、教育界、文学界举足轻重的陈独秀,晚年竟沦落到隐居山林,潜心学问呢?

陈独秀的境遇,不免让人唏嘘。

虽然陈独秀的生活贫苦,但是他依旧保留了自己的风骨,即使食不果腹,借钱度日,陈独秀依然坚持自己曾经的理想,不被蒋介石的高官厚禄所引诱,更不会为了一己私利而放弃自己的原则。

村中的生活虽然清贫,但是在潘兰珍的陪伴下,陈独秀怡然自得,潜心于著书立说,研究学问。

不过,这样悠闲日子并没有持续多长时间。

1942年5月27日的晚上,陈独秀因食物中毒再加上长期患有高血压和心脏病引起的多病并发,生命垂危。

临终前,陈独秀依依不舍地牵着爱妻潘兰珍的双手,即使病痛百般折磨他也紧紧攥着,久久不愿松开,他自知时间不多,强忍着病痛,喘着粗气,断断续续地对潘兰珍说道:“兰珍吾妻,我去后,你务求生活自立, 倘有合适之人, 可从速 ……改嫁,安度后半生。

只见一滴污浊的老泪从陈独秀的眼角滑落,紧握潘兰珍的手渐渐松开,一代英豪在满目的凄凉中,无比惆怅地离开了这个他所奋斗过的、眷恋过的世间。

12年前,他们同在一所公寓中“做客”,从相识到相知再到相爱,他喜爱她的善良朴实,她敬佩他的学识和品格,一段相差29岁的爱情由此书写。

婚后两年,她才得知丈夫的真实身份,即使丈夫深陷牢狱之灾,她依旧不离不弃,不管寒来暑往还是风吹日晒,她五年如一日,倾尽全力照顾丈夫。

后来,丈夫出狱,辗转多地,漂泊不定,生活更是穷困潦倒,她依然是毫无怨言,始终相伴左右。

从1930年到1942年,从22岁到34岁,潘兰珍陪伴了陈独秀整整12年,她所有的青春全都耗在了陈独秀的身上,但是她无怨无悔。

她对陈独秀的爱情是真挚的、纯粹的,坚贞不渝的!

陈独秀去世后,潘兰珍遵照丈夫的遗愿,在四川的一个农场中工作了四年,依靠微薄的工资勉强度日。

抗日战争胜利后,潘兰珍再度回到上海在一所小学的食堂中煮饭,孤苦无依的她将养女潘凤仙接回家中相伴。

后来,日子过得窘迫,潘凤仙为了生计,不得已和一名国民党的军官结婚。就在她再度享受家庭幸福生活的时候,丈夫突然暴毙,使得潘兰珍再度跌落谷底。

生活的压迫,接二连三的重大打击,使得潘兰珍身体状况急转直下,于1949年10月31日因子宫癌去世,年仅43岁。

而她对陈独秀的一腔真情,随着她的逝去也烟消云散,能留下的只有那一段传奇爱情。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