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合作”之痛

“合作”之痛
李广生

“合作”是随着“新课改”和“探究”一起进入到中国教师的话语体系的。这并不意味着在此之前中国的教师不重视合作、教学不讲究合作。《学记》有云:独学而无友,则孤陋而寡闻。可以这样说,中国教育的基因之中,就包含着“合作”的代码。拿我小时候接受的被称之为“传统教育”的教育来说,“学习小组”是一种常态,我们制定的目标是:比、学、赶、帮、超——既有竞争又有合作。教师排座位,也会考虑到合作问题,不仅依据成绩而且考虑性格和习惯。因此,当“合作”以一个引进者的身份趾高气扬的出现,中国教师反而茫然了。就像是自己一手拉扯大的孩子,出门逛荡几年,摇身一变,荣归故里,就连亲生父母都要惊愕惶恐一样。

经过各路专家合力包装、精心打造的“合作”,变成一件精美的“艺术品”,可赏玩但不可以实用。以推进“合作”为名的教学改革,大多有系统培训这一环节,不仅培训教师,还要培训学生,不仅有理论培训,还有实践培训,不仅有通识培训,还有针对学科的培训。就培训的内容而言,更是复杂,从合作的原理、原则到合作的方式、方法,甚至连孩子在合作中应如何交流表达都要进行程式化的培训。试问,这是在培训合作的机器还是在培训合作的人?一大堆理论摆在那里,一大堆原则立在那里,一大堆要求提在那里,一言一行、一举一动都要中规中矩,孩子还怎么合作?这样的“合作”真的成为课堂的一道风景,看着挺美,但确实没有发挥合作的效果,或是合而不作。

纵观当前中国基础教育所推行的“合作”,有四大危险趋势:一是官僚化。无小组不合作,必须设立一个小组长,必须分出三六九等,导致孩子在没有学会合作之前,先学会了服从权威;二是庸俗化。关系近、合得来的好朋友分成一组,名为便于交流,实则导致孩子在没有学会合作之前,先学会了拉拢关系;三是同质化。依据学科学习成绩分组,好的在一组,差的在一组,导致孩子在没有学会合作之前,先体会了社会分层;四是展示化。无展示无合作,为了展示而合作,为了表现而合作,为了掌声而合作,导致孩子在没有学会合作之前,先学会了爱慕虚荣。合作之痛正在悄悄地侵蚀着中国教育。

据我观察,广大农村地区是合作之痛的重灾区。或许是农村学校希望通过改革促进发展的愿望更加迫切一些,所以在引进项目的时候不加选择,在推进项目的时候机械激进。在邻近区县的一所小学,我看到这样一副场景:教师一声令下,开始小组合作。于是,小组长依次点名,让孩子发言,一个孩子记录,最后指定一个孩子向全班汇报,颇有些行政例会的架势,而汇报的孩子说的基本是自己的观点,与他人无关。这是合作还是表演?——我疑惑了。合作真的需要培训吗、不训练孩子就不会合作吗、必须要先训练孩子才能合作吗?——对这些问题我表示怀疑。

“有合作”是“生命课堂”的一大特征。这里的合作不是程式化的合作,不是培训出来的合作,不是作为“艺术品”用来装饰的合作,不是作为“风景”被展示欣赏的合作。“生命课堂”所推崇的合作是基于具体问题的合作、在实践中学习的合作。

先说基于具体问题的合作。问题是合作的前提,也是合作的目的。基于问题而建立起来的合作关系,更有利于促进真正的合作发生,更有利于提升真正的合作能力。例如:教师针对一个教学内容设计五个不同维度或层次的问题,让孩子自由选择,然后把相同选择的孩子分成一组合作学习。这时候,聚在一起的几个孩子,既不是强拉硬扯凑到一起的,也不是提前安排必须在一起的,可谓是因志趣而走到一起的志同道合的人。所以,他们会更加专注于问题的研究和解决,彼此间的合作将更加坦诚和深入,在合谐尊重的前提下开展合作。基于问题的合作使合作的目的更加明确,因而合作的效率更高,合作中每个人的收获更大;基于问题的合作使合作的关系更加平等、纯粹,有助于培养孩子健康的合作精神;基于问题的合作使合作的方式更加多样,避免机械的合作,不是必须分出小组才有合作,师生共同探讨一个问题的对话,也是合作;基于问题的合作使孩子体会到合作的真正乐趣在于问题的解决和自我价值的实现,增强学习的内驱力,促进合作的深化;基于问题的合作更接近于现实生活的合作,有利于提高孩子真正的合作能力。

再说在实践中学习合作。合作时固然需要制定一些原则和规则,但对这些原则和规则的遵守不能通过机械的训练来完成。或是说,合作只有通过合作才能学会。例如:认真倾听别人发言、尊重别人观点等最基本的规则,真的不需要提前进行灌输式培训,在合作过程中,以及在合作之后的反思中,孩子会逐渐的明白并养成习惯。告诉孩子如何合作,或是为合作规定固化的程式,其实并不利于合作的进行。合作如果变成一种标准程序的话,孩子就会更加关注程序的执行,而不再进行真正的合作。

虽然在实践中“合作”出现了诸多问题,但“生命课堂”依然坚持“有合作”的追求。因为我们非常清楚,孩子走出校门走上社会后,合作是一种重要的精神和能力,他们要与他人和谐相处、与自然和谐相处、与世界和谐相处,还要与自我和谐相处,缺少合作精神和合作能力,将会影响一生的发展和幸福。在我们看来,课堂是一种生活方式,师生在合作中学习合作。基于问题的合作和在实践中学习合作是“生命课堂”推动合作的两大策略,目的在于促成真正的合作。

刘东生,1977年生于怀柔,1998年毕业于北京青年政治学院,现就职于平谷区第一职业学校,北京市平谷区摄影家协会会员,平谷区教育系统摄影协会会员。封面及文章插图均为刘东生摄影作品。
原创文章 谢绝转载  欢迎分享
微信号:jiaoyu_rensheng
长按二维码,即刻关注!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