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能够改变世界吗?

“分享”能够改变世界吗?

李广生

《读书》杂志2016年第一期第一篇文章是刘方喜的《当“分享”成为“主义”:物联网开启新时代》。文章评析美国人杰里米.里夫金2014年出版的新著《零边际成本社会:一个互联网、合作共赢的新经济时代》。

还没有读过这本书,只能凭着本文作者的介绍了解一个大概,吸引我的观点有:“分享经济”所开启的并非只是一种全新的商业模式,同时也是一场静悄悄的革命;“分享主义”作为一种消解资本价值逻辑的新的价值规则,再次按下资本主义死亡的“重启键”;当“生产力欠发达”这一前提发生变化,随之而来的结果也必然发生变化——“可分享性”不仅不再阻碍“生产性”的提升,恰恰成为“生产性”进一步提升源源不断的动力;“协同共享”将会给主导人类生产发展的经济模式带来颠覆性的转变,我们正在迈入一个超脱于市场的全新经济领域。

这是一本经济学著作,告别高中政治教学后这些书籍基本不在我的阅读范围内,但相关介绍也会看一些,一是防止自己落伍,二是期望有所借鉴。这篇文章让我硬着头皮读下去的原因是“分享”这两个字。它太有诱惑力了——“共享(分享)”理念不仅进入国家战略规划(“十三五”国家五大发展理念: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在基础教育领域“分享”也受到广泛的关注。仅有一面之缘的任景业老师,正在推广他的“分享式教学”改革,在全国各地产生一定影响。不可否认的是,“分享”在教育领域还仅仅停留在方法和策略层面,还没有上升到“主义”。本文给我的启示是:经济社会即将(或已经)步入 “分享经济”时代,教育是否也会进入到“分享教育”的新时代?在教育领域“分享”能否成为“主义”,而对教育进行引导和改造?

“物联网”的出现打破了世界的格局,协作共享成为可能和趋势或必须。这一影响必然会深入到经济社会的各个方面,长期紧闭的教育城堡的厚重大门也必将会被推开,教育将以一种开放的姿态迎接世界的改变和改造——这一点我深信不疑。同时我们也看到,世界范围内的基础教育,无论形式还是内容都在发生着深刻的变革。未来教育是什么样子、以何种方式进行、什么是好的教育,等等问题引发各国教育者的高度关注。2015年11月4日,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成立70周年之际,通过了《教育2030行动纲领》和成立以来的第三份重要报告《教育反思:向“全球共同核心利益”的理念转变》。此次发布的《纲领》和《报告》提出了新教育价值定位,即:教育是全人类的共同核心利益,是实现全球可持续发展的关键(《中国教育报》)。“共同利益”可以定义为:“人类在本质上共享并且互相交流的各种善意,例如价值观、公民美德和正义感”(顾明远)。在教育的微观层面,《报告》也进行了回应——随着物联网时代的到来,学校会不会消亡,教师还有存在的必要吗?《报告》认为:学校教育的重要性并没削弱。学校教育是制度化学习和在家庭之外实现社会化的第一步,是社会学习(学会做人和学会生存)的重要组成部分。学习不应只是个人的事情,作为一种社会经验,需要与他人共同学习,以及通过与同伴和老师进行讨论及辩论的方式来学习(顾明远)。

我相信大家已经从中看到了“分享”。而这种“分享”已经不再是微观层面的学习方式——“与他人共同学习”,还包括宏观层面的教育发展战略——“全球共享”。在社会经济领域,“共享”可以成为“主义”;在基础教育领域,“共享”也可以成为并应该成为“主义”。

“分享”能够改变世界吗?《零边际成本社会》一书已经给出肯定的答案。基于此,“分享”能够改变教育吗?——已经不再是问题。课堂上,师生间、生生间以分享的方式“共同学习”将成为主流,分享将伴随孩子学习的全过程。每个人都以开放的心态面对这个开放的世界,在学习中培养分享的态度、分享的精神和分享的能力,在分享中成就别人、发展自己。教育因分享而精彩,生命因分享而充盈,世界因分享而和谐。传统教学模式中,教师是知识的生产者和输出者, 学生是接受者和输入者。“分享主义”理念指导下的教学,参与学习的每个人(包括教师)都是知识的生产者和输出者,也都是的接受者和输入者。但此时的接受和输入已经不再是简单的、固化的知识,而是在分享过程中经过对话、碰撞、质疑、反思、重组而成的,汇集了他人智慧和自己独特理解的,具有个性化的和原创性的认识和理解。

“分享主义”的教学所追求的核心价值并非是对知识的深化和丰富,虽然“分享主义”的教学不否认知识的重要,但他们更为看重人的发展和提升。或是可以这样理解:在“分享主义”教学中,人是最大的获益者,人的自身的发展和提升是最重要的收获,而不仅仅是提高成绩和丰富知识。重新定义教育的价值显得非常重要。千百年来人们一直在追问:教育为什么?但人们一直没有摆脱工具理性的控制,在升学、就业、改善生活、改变命运等压力的作用下,教育与人这个唯一的目的似乎越来越远。虽然这些压力和诱惑依然存在,但我们面对世界的多元化发展,仅仅是出于消解这些压力而进行的教育已经远远不能满足人们的需求,教育只能回到促进人的发展和实现人的价值的轨道上来,在“共同核心利益”的指引下,才能真正的实现教育的尊严。

以互联网为代表的技术革命正在融化世界的边界、打破知识的壁垒,分享是回应时代挑战的必然选择。未来是一个分享的时代,所以今天我们必须让孩子学会分享。如何让孩子学会分享?很简单,那就是在分享中学习分享。当“分享”成为“主义”之后,“分享”就会成为坚定地信念,“分享”一旦成为信念,路径和方式就会自然而然的丰富起来。难道只有观点可以分享吗?——感受、体验、过程、方法,甚至错误不是都可以分享吗?难道只有语言可以分享吗?——文字、图画、音乐、表演,书籍、课程等,不是都可以分享吗?难道只有课上可以分享吗?——手机、电脑、微信、邮件,不是为我们提供了各种各样的分享的途径吗?在技术高度发达的今天,导致人们分享困难的障碍,不在别处,就在我们心里。很多时候,我们为“如何才能实现良好的分享”而焦急,往往是因为还对分享存有疑虑——“分享”能够改变世界吗?——不要怀疑了,它正在改变世界!

附记:写完这篇文章,已经是深夜了。望着窗外的茫茫夜色,想着明天会把这篇文章分享到“教育人生”,有朋友因为读了这篇文章而有点感触,便有些沾沾自喜。“分享”之所以能够改变世界,因为有人需要分享,有人热爱分享,还有人(这些人更加重要)支持分享。有人分享知识,有人分享热情,于是这个世界就改变了。

孔建斌
封面及文章插图均为顺义区教育信息中心孔建斌摄影作品,特此鸣谢。
原创文章 谢绝转载 欢迎分享
微信号:jiaoyu_rensheng
长按二维码,即刻关注!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