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汉末年一场堪比“萨尔浒”的战役,差点让王朝提前灭亡

明万历年间,眼见后金在辽东日渐做大并逐渐南蚀,整日躲在后宫里的朱翊钧坐不住了,于四十七年(1619年)二月发动了对金作战。双方在萨尔浒(今辽宁抚顺东大伙房水库附近)遭遇,结果,分兵四路的明军被努尔哈赤各个击破,12万人伤亡近半,史称“萨尔浒之战”。

此战过后,辽东战场的主动权易位,后金政权全然稳固,明朝从此再也无力染指。所以,此役成为明清战争史上一个重要的转折点,从某种程度上来讲,甚至可以说加快了明亡清兴的步伐。

《清史稿》也高度评价了此战的重要意义,甚至把它和西周夺取龙兴之地岐、丰相提并论:

萨尔浒一役,翦商业定。迁都沈阳,规模远矣。比於岐、丰,无多让焉。

历史总是惊人的相似。

早在东汉末年,同样崛起于辽东、后来逐渐一统大漠的鲜卑,也曾经和处于暮年的中原王朝发生过一场战略对决。

是役,鲜卑在头人檀石槐的带领下,大破前来征讨的三路汉军,不仅打破了汉、鲜原有的战略均势,使双方从此强弱易位,更为后来鲜卑的复兴和北魏王朝的建立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01

鲜卑的崛起以及与东汉王朝的强弱易位

从夏朝开始,以“400毫米等降水线”为界,以北地区就一直是游牧民族的天下。由于自然条件、风俗习惯、文明教化的不同,汉、胡始终冲突不断。东汉蔡邕就说,《尚书》里面有警惕蛮夷扰乱华夏之语,《周易》曾记载高宗征讨鬼方以及派军队攻打捡狁、蛮荆,西汉则因为匈奴直接打到了阗颜山和瀚海。

《书》戒猾夏,《易》伐鬼方,周有猃狁、蛮荆之师,汉有阗颜、瀚海之事。

到了东汉末年,匈奴人早已被打残,再也不能搅起任何风浪,但这时,另外一支游牧民族——鲜卑——接过匈奴衣钵,登上了历史舞台。

光武帝刘秀执政期间,鲜卑曾随匈奴入寇辽东,但是那时一是实力不济,二是运气不好(东汉开国将领多能征善战),遇到了一个猛人祭肜任辽东太守,三下五除二,打得鲜卑满地找牙,无奈只能臣附,终明、章二世,都没再翻起过任何波澜。

建武二十一年,鲜卑与匈奴入辽东,辽东太守祭肜击破之,斩获殆尽,事已具《肜传》,由是震怖……二十五年,鲜卑始通驿使……永平元年,祭肜复赂偏何击歆志贲,破斩之,于是鲜卑大人皆来归附,并诣辽东受赏赐,青徐二州给钱岁二亿七千万为常。明章二世,保塞无事。

但是,强弱是一个变量,从来没有永恒。汉和帝时期,大将军窦宪勒石燕然,将漠南漠北的匈奴势力清除殆尽,鲜卑则趁虚而入,占据匈奴旧地不说,还接纳了幸存的匈奴十余万落,从此走上了做大做强之路。

和帝永元中,大将军窦宪遣右校尉耿夔击破匈奴,北单于逃走,鲜卑因此转徙据其地。匈奴余种留者尚有十余万落,皆自号鲜卑,鲜卑由此渐盛。

尤其是在与汉人的交战中,更是慢慢从不堪匹敌转为互有胜负。像在汉殇帝延平元年(公元106年)和汉安帝建光元年(公元121年)的两次交锋中,汉军都大败亏输,损兵折将,颜面大失。

延平元年,鲜卑复寇渔阳,太守张显率数百人出塞追之……遇虏伏发,士卒悉走,唯授力战,身被十创,手杀数人而死。显中流矢,主簿卫福、功曹徐咸皆自投赴显,俱殁于阵。

建光元年秋,其至鞬复畔,寇居庸,云中太守成严击之,兵败,功曹杨穆以身捍严,与俱战殁。

而当鲜卑民族的第一位大英雄檀石槐出现后,汉、鲜的强弱之势则是彻底易位。

02

鲜卑人的努尔哈赤:檀石槐

历史上任何一个少数民族的崛起和做大,背后都有一位不世出的英雄,像匈奴冒顿、契丹耶律阿保机、女真完颜阿骨打、蒙古铁木真、女真(满)努尔哈赤等,鲜卑也不例外,第一个整合全族、拓展疆域并建立起世袭制的民族英雄是檀石槐。

与所有开国君主一样,檀石槐也有一个传奇的出身。

史传,其父投鹿候跟着匈奴在外面打了三年仗,回来后发现多了个儿子,气得就要动手杀掉。其妻辩解说,这不怪我,某天正在路上走着,忽然听见打雷,抬头一看的时候,好巧不巧,一颗冰雹掉进她的嘴里,吞下去不久,发现居然怀孕了,然后就有了檀石槐。所以,这孩子天纵奇才,必有过人之处,还是留下为好。

投鹿候当然不为所动,坚持把他扔在了外面。其妻偷偷把孩子抱给了娘家养着,并起名檀石槐。

鲜卑檀石槐者,其父投鹿侯、初从匈奴军三年,其妻在家生子。投鹿侯归,怪欲杀之。妻言尝昼行闻雷震,仰天视而雹入其口,因吞之,遂妊身,十月而产,此子必有奇异,且宜长视。投鹿侯不听,遂弃之。妻私语家令收养焉,名檀石槐。

果如其母所言,檀石槐在十四五岁的时候就表现出了有勇有谋。某次遭遇外部落抢劫,他单枪匹马就追了出去,并成功地把被抢羊马悉数夺回。

少数民族向来崇尚勇者,因此,桓帝时,檀石槐被推为部落大人。他也不负重望,数年间先是完成部落整合,继尔南片北战,迅速统一匈奴旧地,建立起了一个庞大的草原帝国。

年十四五,勇健有智略。异部大人抄取其外家牛羊,檀石槐单骑追击之,所向无前,悉还得所亡者,由是部落畏服。乃施法禁,平曲直,无敢犯者,遂推以为大人。檀石槐乃立庭于弹汗山歠仇水上,去高柳北三百余里,兵马甚盛,东西部大人皆归焉。因南抄缘边,北拒丁零,东却夫余,西击乌孙,尽据匈奴故地,东西万四千余里,南北七千余里,网罗山川水泽盐池。

完成政治和军事目标后,檀石槐将目光转向了南方,他要补齐鲜卑在经济方面的短板,而富庶的中原王朝从来都是草原狼眼中的羔羊。从此,鲜卑人开始屡屡犯边,此时的东汉政府已是日薄西山,面对胡患有心无力。

朝廷积患之,而不能制。

这下轮到汉桓帝抓瞎了,万般无奈之下,他重新祭出了老祖宗对胡外交的法宝:和亲。

延熹九年(公元166年),他派遣使者找到檀石槐,深情回顾了两国之间的传统友谊,表达了对和平的美好愿望,表示如果双方和平共处,汉政府一是将给檀石槐封王,二是把公主嫁给他,从此汉、鲜一家亲。

收到消息的檀石槐有些惊讶,可能在他看来,被动挨打还不忘摆出高高在上的姿态,汉桓帝君臣的脑子应该是秀逗了,有必要加重敲打,让他们进一步认清形势、摆正位置。所以,他不仅拒绝受封,还加大了南侵的频次和力度。

遂遣使持印绶封檀石槐为王,欲与和亲。檀石槐不肯受,而寇抄滋甚。

灵帝即位后,帝国东北部的形势进一步恶化,从建宁元年(公元168年)到熹平六年(公元177)的十年间,除了建宁三年和熹平三年外,鲜卑无年不入寇,给边境造成了极大的破坏。

灵帝立,幽、并、凉三州缘边诸郡无岁不被鲜卑寇抄,杀略不可胜数。

终于,在熹平六年夏四月鲜卑人再寇三边后,朝廷有人坐不住了,强烈要求以牙还牙、出兵还击。

先是护乌桓校尉夏育痛陈鲜卑之害,要求出兵,并豪言一年多的时间就可以消除胡患。但汉灵帝拒绝了这个建议。

六年夏,鲜卑寇三边。秋,夏育上言:“鲜卑寇边,自春以来,三十余发,请征幽州诸郡兵出塞击之,一冬二春,必能禽灭。”朝廷未许。

这时,第二个要求征讨鲜卑的人出现了。护羌校尉田晏犯了点错误,想通过打仗将功折罪,于是便买通了灵帝身边的宦官、中常侍王甫,表示要和夏育一同出征鲜卑。这次灵帝同意了。但是,有很多人不同意动武,于是灵帝便把人召集起来,就出征与否搞了一次辩论。

护羌校尉田晏坐事论刑被原,欲立功自效,乃请中常侍王甫求得为将,甫因此议遣兵与育并力讨贼。帝乃拜晏为破鲜卑中郎将。大臣多有不同,乃召百官议朝堂。

反战派代表蔡邕说,和胡人打仗并不是稀罕事,从夏朝就开始了,而且历朝历代都有。但是,虽然都是打仗,一是形势大有不同,二是好处不多,坏处却一大把。像汉武帝和匈奴打了一辈子,虽然惨胜,但也弄得国用匮乏、民生凋敝,天下还差点为之大乱。所以主父偃说,自古以来喜欢打仗的,最后没有不后悔的。尤其是我们现在的国力、民力都根本无法与汉武帝时期相比,鲜卑却正处于上升期,这仗更不能打。

因此,当务之急是应该学习高帝刘邦和吕后的韬光养晦,把主要精力放在国内稳定上,而不是劳民伤财去找鲜卑争一时之胜负,

故主父偃曰:“夫务战胜,穷武事,未有不悔者也。”夫以世宗神武,将相良猛,财赋充实,所拓广远,犹有悔焉。况今人财并乏,事劣昔时乎……夫边垂之患,手足之蚧搔;中国之困,胸背之瘭疽。方今郡县盗贼尚不能禁,况此丑虏而可伏乎……昔高祖忍平城之耻,吕后弃慢书之诟,方之于今,何者为甚?

但汉灵帝不听,执意出兵。

03

三路皆败:翻版的“萨尔浒之战”

在象征性地搞了一次朝堂辩论后,熹平六年(公元177年)八月,秋高马肥,汉军分三路出塞。

西路由护乌桓校尉夏育领衔,兵出高柳(今山西阳高);

中路由护羌校尉田晏领衔,兵出云中(郡治所在今山西大同);

东路由匈奴中郎将臧旻领衔,兵出㕍门(今山西代县)。

三路各率一万骑兵,气势汹汹,深入大漠两千余里,大有不达目的不罢休、毕其功于一役之势。

遗憾的是,他们遇到的是一位不世出的鲜卑英雄和正处于上升期的鲜卑骑兵。

面对三路汉兵,檀石槐并没有像后世努尔哈赤那样“凭尔几路来,我自一路去”、集中优势兵力打歼灭战,而是同样派出三路人马,以硬碰硬。

方式不同,结果却是一样,三路汉军几乎全军覆没,粮草辎重乃至符节全部落入敌手,夏育三人仅以身免。

遂遣夏育出高柳,田晏出云中,匈奴中郎将臧旻率南单于出雁门,各将万骑,三道出塞二千余里。檀石槐命三部大人各帅众逆战,育等大败,丧其节传辎重,各将数十骑奔还,死者十七八。

经此一役,鲜卑更是不把东汉政府放在眼里,不仅连连入寇,甚至触角从东北伸到了西北,整个帝国北部边境全面告急。

冬,鲜卑寇辽西。光和元年冬,又寇酒泉,缘边莫不被毒。

从某种角度来讲,这一战与后来明朝末年的“萨尔浒之战”一样,几乎成为两国国运的转折点。

而幸运的是,檀石槐早死,而且留下了一个不靠谱的接班人,否则,鲜卑人有可能提前二百年就完成入主中原的壮举。

04

虎父犬子、鲜卑内乱,汉帝国逃过一劫

汉灵帝光和四年(181年),鲜卑历史上足可比肩冒顿、努尔哈赤等人的一代雄主檀石槐去世,年仅四十五岁。死后,他的儿子和连继承了王位。

与其父的雄才大略不同,和连不仅能力不行,其眼光和格局更是远乃父多矣。他虽然继承了草原民族的剽掠本性,但目的也仅限于抢东西,而对于更重要的整合人心、扩大地盘以及内政外交等缺乏根本和长远性的规划,再加上私心太重,慢慢地导致众叛亲离。后来,在一次漠北的侵略行动中,死于廉人的冷箭之下。

和连死的早而且突然,年幼的儿子骞曼无法代其自立,和连的侄子魁头接过了王位。骞曼长大后,又与族兄魁头展开了激烈而旷日持久的王位争夺,持续的内乱让部落进一步分崩离析。从后来的结果看,骞曼应该没有占得便宜,甚至可能战败被杀。因为在魁头死后,继位的是魁头的弟弟步度。

光和中,檀石槐死,时年四十五,子和连代立。和连才力不及父,亦数为寇抄,性贪淫,断法不平,众畔者半。后出攻北地,廉人善弩射者射中和连,即死。其子骞曼年小,兄子魁头立。后骞曼长大,与魁头争国,众遂离散。魁头死,弟步度根立。

鲜卑的短视和内乱导致其在很长一段时间内无暇南顾,这给了东汉王朝以喘息之机。仅仅三年之后,也就是汉灵帝光和七年(公元184年),东汉爆发了中国历史上规模最大的、以宗教形式组织的民变之一:黄巾军大起义。

正是由于外患的减轻,才让东汉政府腾出手来,把人员和精力全部放在镇压起义上,最终成功续命三十多年,从而避免了快速灭亡。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