拥有绝对实力的李继迁,倒在吐蕃人的箭下。(两宋繁华往事227)

在拿回祖先故地和夺取灵州后,李继迁觉得该西征了。

西边,有土蕃人和回鹘人。党项的西征战略,可以概括为十个字“掠吐蕃骏马、收回鹘精兵”。

先说吐蕃。这是个曾经异常辉煌的民族。隋唐之际,吐蕃如日冲天,就连大唐也得让三分。松赞干布与文成公主佳话的背后,靠的就是吐蕃的硬实力。安史之乱时,吐蕃人长驱直入中原,20万吐蕃大军血洗长安15天,甚至还拥立了一位傀儡皇帝。

当年,吐蕃强势时,党项人不过马前卒而已。时移世易,吐蕃王朝早已土崩瓦解。留在西北的吐蕃政权,勉强维持着部落联盟的态势,战斗力与过往不可相提并论。

可,偏偏就是这些吐蕃人,占据着河西走廊的咽喉之地,有着无数的优良战马,掌握着来自西域的先进冶炼技术。他们打造的兵器,让党项勇士垂涎不已。

这样的吐蕃,在李继迁眼里,就如同垂死的病虎。岂能轻易放过?不过,吐蕃毕竟是曾经的宗主,想要反咬一口,李继迁有所顾虑,他在等待一个合适的借口。

对于党项人的膨胀,吐蕃人自然心中不快。无奈,实力不济,只能将希望寄托大宋身上。可,实际上,随着灵州陷落,宋人对西北局势的掌控力已急剧下降。

潘罗枝,吐蕃人的首领,他一次次派使节去东京,反复游说大宋与吐蕃合兵共击党项,收回灵州。

对于吐蕃和宋朝之间的眉来眼去,李继迁都看在眼里。为了要个实实在在的借口,他耍了个花招,故意在一次党项部落集会上宣称,要主动进攻宋朝的环州和庆州。

潘罗支得到情报,信以为真,赶忙给失去了西北马场的宋军送上5000匹战马。同时,他还将党项派来的使节,绑起来送给宋朝以示诚意。5000匹。对比下党项给中原帝国的贡马,吐蕃之心,不可谓不诚。

思虑再三,宋真宗还是拒绝了潘罗支。大宋也有难处,北方的辽国大军,正跃跃欲试,一场大仗迫在眉睫。当此节骨眼上,宋军实在不便分心西北。

潘罗支不死心,再次派使节去东京。这次,吐蕃人放出海口,说他们能动员6万铁骑,只要大宋肯出兵,立刻就能夺回灵州。

尽管,下定决定不再出兵,但吐蕃人的决心和勇气,实在让大宋君臣无法拒绝。宋真宗下旨嘉奖潘罗支,册封其为朔方军节度使,并赠送给吐蕃大批武器装备。

意外的是,敕书和装备在半路被党项骑兵狙击,全部落到了李继迁手里。看到宋朝的敕书,李继迁怒不可遏。还有比这更好的借口吗?他迅速集结大军,剑锋直指凉州。

凉州,今甘肃武威,河西重镇,素有“畜牧甲天下”之称,这是吐蕃人的大本营,也是最重要的后勤基地。自唐朝中叶占据以来,吐蕃已经营数百年。李继迁一出手,就是吐蕃人的死穴。

可惜,吐蕃不复当年之勇。所谓六万铁骑,不过说辞而已。面对党项骑兵,吐蕃人兵败如山倒,丢掉了凉州。

潘罗支,只是吐蕃领袖,并不是国王或皇帝,没有一言九鼎的绝对权威。如今,丢了大本营、没了后勤保障,部落联盟随时可能瓦解,他本人也将生死难料。

为挽回败局,潘罗枝决定铤而走险。他决定投降。

准确的说,是诈降。

他给李继迁写了封信,言辞恳切、极尽谦卑,完全匍匐在地,似乎党项自古就是吐蕃的宗主。他表示,吐蕃愿意归降党项,而他本人则愿意追随李继迁左右,为其征战四方,任其驱使。信的末尾,他请求单独向李继迁投降。希望保留小小的尊严。

这一幕,何其相似?

当年,张浦就是这样给宋将曹光实写的。所以,当张浦看到来信,马上就断定其中有诈。他力劝李继迁不要前往,以免中了吐蕃人的奸计。

诈降,是李继迁玩了半辈子的把戏,他最有心得,也最有发言权。只是,大获全胜的李继迁,心态急速膨胀,失去了应有的警惕心,虽然思量了一番,还是认为张浦过虑了。在他看来,潘罗枝早已内外交困、穷途末路,又岂能有诈?张浦力谏不止,只能徒呼奈何。

到了约定的日子,李继迁带着亲随,大摇大摆地出现在授降的地点。多么熟悉的场景,只是这次迎接箭雨的是李继迁。尽管将士拼死抵挡,李继迁还是身中数箭。不愧是铁打的身体,他硬撑着回到了大营,痛苦挣扎了几日,含恨离世。终年42岁。

一代枭雄,就此倒下。

------------------------------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