怀素抱过颜真卿的大腿,这事儿是真的!

据官方文献巨著《全唐文.僧怀素传》 记载,怀素曾向颜真卿讨教笔法之秘:
颜公曰:“师竖牵学古钗脚,何如屋漏痕?”素抱颜公脚,唱叹久之。
看来,怀素抱过颜真卿的大腿,很明确的字面意义上的抱过大腿。
不过唐代陆羽的《释怀素与颜真卿论草书》则记录为:“素起,握公手曰得之矣。”“握手”有平起之意,“抱脚”则有臣服之意,是有差别的。不过这都没关系,关键是怀素向颜鲁公请教、颜鲁公一句“屋漏痕”,点醒了梦中人。
在陆羽的记载中,怀素向颜真卿印证其书学的一段对话中,也提到了速度及线条外形的关系:
素曰:吾观夏云多奇峰,辄常师之,其痛快处如飞鸟出林,惊蛇入草,又遇圻壁之路一一自然。真卿曰:何如屋漏痕?
我们从他们二人对话中得知,怀素说自己书写的速度如飞鸟出林,惊蛇入草,写的很快,出来的线条像圻壁之路;颜鲁公进一步说明,这不就是“屋漏痕”嘛。这是笔法在传承过程中把线条说的最清晰的一次了。
“屋漏痕”的图像直观:骤雨初歇,房檐积水顺着屋壁蜿蜒涩进、逶迤而下,痕迹若隐若显,明灭无端。“屋漏痕”又是如何成为书学至境的呢?

“屋漏痕”笔法是“模糊美学”的至境,对立于“骨法用笔”的丝丝入扣和清刚俊爽,其墨痕毛躁粗粝,凸显笔锋与纸面摩擦的“原生态”质感。“屋漏痕”强化了笔法中的墨法元素,使得“枯笔”成为一种新的有意味的形式。
经历从《散氏盘》一路西周金文到西汉马王堆帛书、再到魏晋楼兰残纸的漫长积淀和嬗变,“屋漏痕”的线条形态终于在王献之的《鸭头丸帖》中得到了完美呈现。
《鸭头丸帖)起首的《鸭头丸》三字,笔锋与纸面摩擦的每一步过程都在有条不紊地展开,后二字末笔的点扣笔轻而意重,像是屋壁上一滴水珠流动至终端处时那陡然的震颤停顿,控制和迟留成为这个前奏轻快表象下的深隐基调。
《鸭头丸帖》收尾的“君相见”三字,曲终收拔,逸笔草草,笔锋与纸面的摩擦迅疾晦暗,难辨其来龙去脉,“屋漏痕”的模糊感臻于极致。孙过庭《书谱》所谓“带燥方润,将浓遂枯”的墨韵胜景,《鸭头丸帖》足以发之。
颜真卿的《祭侄稿》是“屋漏痕”笔法的集大成之作,涩味、拙趣、“原生态”质感均已较《鸭头丸帖》大大升级,只是“小王”微妙灵动的节奏感遗却多多,挑剔地讲,终不无“质胜于文”之憾。米芾的《虹县诗》相当出色地展示出了大字行书中“屋漏痕”笔法的强烈表现力,董其昌进一步明确了用笔。
而怀素本人,除了在最为人知的《自叙帖》中充分展现出此一笔法外,在他的小草千字文中,也精熟的做出了示范,留给后人宝贵的一笔。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