奇葩“反左书”,为何销声匿迹?

读刘涛《魏晋书风》,里面有很多颇为有趣的逸事。
比如,他说“南朝书坛的风气比较自由和宽容”,出现了很多的“杂体”,通俗一点的说,就是各种千奇百怪的书体。而且奇怪的是,“诡异多端的杂体,容易繁殖翻新”,很多人争相模仿,也成为那个时代的一个特征——不只是只有今天我们认为无比正统的魏晋书风。
其中,“反左书”即是一个例子。
左手反书,史称“反左书”,又叫“众中清闲法”、“镜子书法”。
南朝梁庾元威《论书》记载:“反左书者,大同中东宫学士孔敬通所创,余见而达之;于是座上酬答,诸君无有识者,遂呼为众中清闲法。”
这种“反左书”,现在还有保存,我们可以在南京的历史遗迹梁朝神道阙上看到。
萧景墓前石柱在神道西侧,是南朝陵墓石柱中现存最完好的一件。石柱上方有一长方形柱额,上刻楷书反体:“梁故侍中中抚将军开府仪同三司吴平忠侯萧公之神道”。
这款“反左书”还算整齐严谨、匀称和谐,所以康有为在《广艺舟双揖》中称赞它是“平整匀净之宗”
不过,这种南朝梁时盛行的“反左书”,不久便销声匿迹了。
究其原因,其后进入“尚法”的唐朝。唐朝书论毫不客气的批评这种“杂耍式的”的书体是:“书法外道,翰墨之厄”
虽然“越是怪异离奇的技巧,越是容易煽引人们效仿的欲望”,但类似“反左书”这样的杂体,还是只能“沦落为下层社会陋儒书手的杂耍”,成为了历史的尘埃。
不过呢,现在我们也还是能偶见这样的“杂体玩家”,诸如什么“反横书”绝艺、“左撇子书法”“双手同时开弓一正一反写榜书”等等,按照上述的历史轨迹来看,根本算不上“书法”,勉强可以归类于“杂技”。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