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方产区提升奶业产能是个伪命题?
看到这个标题,有人可能会质疑:南方产区需要提升奶业产能吗?北方地区增加供奶量就够了。
来看一组中国奶业数据。
近10年,我国奶业产能提升遭遇瓶颈。2008-2019年,我国奶产量年均仅增长0.2%,除2012年奶类产量突破3300万吨外,其他年份奶类产量均在3300万吨以下。2017年以来,奶业自给率连续跌破70%,国内奶业增产压力巨大。究其根源,诸多原因导致了我国奶业的3300万吨陷阱现象出现。其中,奶业生产与消费南北方典型的“剪刀差”是重要原因之一。
我国奶源主要集中在国际公认的中温带季风气候优质的奶牛饲养带,该饲养带横贯东北、西北、华北“三北”地区的大部分省份、以及内蒙古草原和胶东半岛等地区。近20年来,我国奶源生产不断向“三北”地区集中,2019年“三北”地区奶产量占全国奶产量比重高达87.1%,其中东北内蒙古产区的奶产量占全国的37.1%,华北产区(不含北京和天津)的奶产量占全国的29.4%,西部产区的奶产量占全国的20.6%;南方产区和大城市周边产区分别仅占9.6%和3.3%。与2000年相比,东北内蒙古产区的奶产量占比提升了7.1个百分点,华北产区(不含北京和天津)的奶产量占比提升了5.2个百分点,南方产区、西部产区、大城市周边产区占比出现不同程度的下降。值得关注的是,近两年西部产区宁夏、甘肃两省奶业快速发展,“十四五”期间我国奶源预计会进一步向“三北”地区聚集。
与北方地区奶业快速发展不同,近年来,南方大部分省份对养殖业实行“只做减法”的政策,尤其是近5年在几乎苛刻的环保治理下,牧场大量搬迁北移或者退出,导致南方生鲜乳产量严重短缺,南方地区生鲜乳的整体自给率不足40%,湖北、湖南两省的生鲜乳自给率不足20%。尽管近几年在福建、云南、广西和江苏北部新建了一些牧场,但与大量迁移或退出的牧场比也仅仅是杯水车薪。南方乳企的发展高度依赖“北奶南运”,很大一部分奶源都需要从内蒙古、宁夏、甘肃、青海等地调运。“北奶南运”的市场格局,制约了我国南方地区巴氏奶的生产,巴氏奶“即产即销”特性,导致我国乳制品产业仍以常温奶为主。南方经济发达地区一直是牛奶消费的主要市场,南方产区总人口占全国总人口的50%以上,南方地区乳制品消费量占全国比重约55%。目前,南方乳企依靠从北方调入生鲜乳已现危机。北方生鲜乳奶源供应能力强的牧业集团近年来大都相继被乳业双雄收购,在奶源充足的年份,“北奶南运”可以维持南方乳企的正常运营,在奶源紧张的年份,北方省份控制本地区生鲜乳奶源外流,南方乳企加工不足问题突出,生产面临“卡脖子”的窘境。奶业生产与消费在我国南北方形成的典型“剪刀差”现象,给奶业增产带来很大压力。于行业,于大众,都有这样的认知,“南方不是养牛的好地方,是牛奶消费的好地方”。事实果真如此吗?客观看,南方产区奶业发展确实受到气候、环保、土地、饲草等条件制约,每年长达5-7个月的热应激严重影响奶牛的舒适度,导致其出现季节性产奶量减少、生鲜乳质量下降,繁殖率降低、疾病发病率高等问题,而解决5-7个月的热应激又带来了更大的粪水处理压力和环保成本。同时,南方产区多丘陵和水域,很少有大面积连片土地用于种植和养殖,且不适宜种植玉米、苜蓿等饲草料,土地和饲料资源短缺是限制南方奶业生产的重要因素,直接推高南方养殖成本,导致南方产区奶牛养殖缺乏竞争力。根据近3年《中国乳业》杂志社对200余家牧场的跟踪调研,南方产区奶牛养殖场的公斤奶综合成本平均为4.10元,比其他地区高0.61元。南方产区奶业发展确实面临诸多不利条件,但并不意味着南方产区没有提升奶业产能的空间。目前,南方产区扩大产能在技术上是完全可行的,可以通过技术创新克服自然条件给南方产区带来的养殖困境。一是采用合适的牛舍建造工艺,如隧道通风式牛舍、横向机械通风封闭式牛舍等,减少污水排放量,提高土地利用率,缓解产奶量季节性波动;二是建立南方产区种牛繁育体系,提高牛群遗传品质,逐步在种源上解决奶牛抗热应激问题;三是精细化牛群防暑降温管理,从营养结构、疫病防控、舒适度改善、投入品优化等方面降低热应激影响;四是推进种养一体化模式,缓解粪水处理和饲料紧缺的压力,“种”适宜奶牛饲喂的本地作物品种,对紧缺的饲料作以补充或替代。如广东地区可种植皇竹草、蛋白桑,江浙地区可种植小麦,制作小麦青贮。南方产区奶业发展不仅有助于中国奶业走出3300万吨陷阱,还可以解决南方种植业产生的大量秸秆问题,比如小麦和水稻秸秆可以在奶牛养殖中饲料化利用、垫料利用等,减轻秸秆还田造成的农业面源污染和越冬病虫害。
政策环境优化是目前提升南方产区产能的最关键因素。各级主管部门需要转变南方产区“不能”、“不适合”养牛的理念,秉承“重环保,兼发展”的产业政策,让南方产区在灵活的政策环境下发展。同时,下调乳制品加工行业准入门槛,将《乳制品加工行业准入条件》中“加工规模为日处理原料乳能力(两班)200吨以上”中的200吨标准下调至50吨,让中小牧场能够不受门槛所限发展加工,从而加强奶源稳固性。感谢宋慧亭、张学、刘玉满和易欣对本文提出的宝贵意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