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代珐琅彩年代怎么去鉴定
珐琅彩用的瓷胎都是由景德镇烧制的素胎,瓷质细润,瓷胎细薄,修胎规则,完整无缺,所烧器型多为碗、盘、杯、瓶、鼻烟壶之类的小件器物。底轴,为纯白轴,不偏青也不偏黄,轴面光滑洁净无疵。康熙时,古拙、丰满、浑厚,雍正时的秀巧隽永,乾隆时则显规整。
珐琅彩瓷器的出现是瓷器发展史上的一个必然产物。珐琅彩瓷器的前就身是景泰蓝,也就是所谓的“画珐琅”。
提及珐琅彩瓷,我们不得不说一说雍正时期的。据说,雍正对宫中珐琅彩瓷的酷爱一点不亚于其父康熙,在某些方面甚至还超过康熙。他不但加强巡视和督察,还亲自参与珐琅彩瓷的设计和制作过程,对使用的原料、绘画图案乃至瓷器的样式、尺寸都要一一过问。
珐琅彩瓷,在文献中称为“瓷胎画珐琅”,是在已经烧过一遍的瓷胎上,用珐琅彩料绘制纹样并再次烧制的瓷器。康熙年间在宫廷里创烧,而在雍正、乾隆两代达到鼎盛。这珐琅料,是指玻璃制或陶瓷质粉末,主要成分为矿物。最初是被用于金属器上,特点是带有半透明或不透明的光泽。
瓷胎珐琅彩器”就是著 名的“珐琅彩瓷器”。其先在景德镇烧成涩胎瓷或白釉瓷,然后在清宫内务府造办处珐琅作。彩绘而成。所用彩料在雍正六年以前,均为进口的珐琅料。清雍正《广东通志》卷58中有:“西洋国——雍正四年五月复谴使进贡——各色珐琅彩料十四块”,“雍正六年——奉怡亲王谕,着试烧炼珐琅料。”烧珐琅料有专职工匠,造办处提及的有“吹釉炼珐琅人胡大有”等。
珐琅彩瓷器可以说秉承了历史上中国陶瓷发展以来的各种优点,从拉坯、成型、画工、用料、施釉、色彩、烧制的技术上几乎是最精湛的。在乾隆时期出现了很多极其优 秀的陶瓷作品,但珐琅彩在制作程序和用料上是其他众多品种无法比拟的。绘画也成为珐琅彩瓷的精华所在,画工并非一般的窑工,而是皇宫里面顶 尖的专 业画师,所以这些器物可以代表当时最 高的艺术水平、最 高的工艺水准。
珐琅彩瓷器的审定要领瓷胎:瓷胎细薄,修胎规则,完好无损,大多为小件,超越一尺的十分少见。外型:多为碗、瓶、烟壶之类的日用小件瓷器和动物摆设品。底釉:为纯白釉,不偏青也不偏黄,釉面润滑,干净无疵。珐琅彩色:颜色鲜艳温和,很少为纯色,多为粉彩型巧合色。色种多,在同一件器物上能够呈现七八种颜色,有时以至多达十余种。色料特性:每一图案均由多种色料分配而成,料彩外表润滑,有玻璃质的反光感,有时还可反射蛤蜊光,非常美观。釉料比底釉高出一毫米左右,有明显的平面感,用手触摸时有明显觉得,若用10倍放大镜观看,还可在每一片小花、小叶上看到极小的开片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