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外医学的医师晋升或阶段性资格考核不单设心电学专业,但不少的心电学试题会出现在内科医师、社区医师、心血管专科医师的考试或考核试题中,因为心电学是心血管疾病的基本功、临床最常用的检查技术。熟练地通过心电图的阅读与诊断将能获取心血管病患者最初、最重要的诊断信息,另外,心电图还蕴含着大量的心血管病相关信息。再者,其对心律失常、心肌梗死、心衰等大量心血管患者的诊断,病情变化,治疗效果的评价、药物的作用或副反应等多方面都离不开心电图的协助判断,心电图与临床心血管病的横向联系无处不在。正是这些特点使国外心电学相关的试题与国内试题全然不同。国外的心电图相关试题绝不会单一地就心电图而论心电图,而是内容多元,是和疾病的诊断、药物治疗的选择,甚至心律失常发生的离子通道机制等内容都紧密联系在一起的,这些考点都包含在各试题中。因此,对中国医师而言,这些内容更适合临床心血管专科医师、心血管专业的研究生考试,或各级临床医师的晋升考试等。单纯对心电图医师或技师而言这些考题难度过高,并要求心电图诊断与临床更紧密结合,并为临床服务。本文选择了有限的试题,这些试题并非全是国家正式考试的试题,而更多来自专家教授的个人题库,但这些形式的题目与内容在美国常见且流行,这些试题要考察受试者的知识面、基本概念和基本功。从这一角度考虑,这些试题将对中国心血管医生有开阔视野、拓宽思路、提高综合能力的作用。例l:一例Ebstein畸形患者的心电图(图14-3.1),显然患者有预激综合征的心电图表现,其房室旁路位于右房室之间。
试题内容:本例拟做导管消融旁路治疗,导管消融成功后,患者心电图最有可能(>90%)出现的改变是:
A.RBBB
B.LBBB
c.V5、V6导联的T波记忆
D.房室阻滞
答案分析:本题正确答案显然是A,即患者的右侧旁路有效消融后,术前的预激心电图图形将消失,而原来被掩盖的右束支阻滞的图形将显露,出现右束支阻滞的心电图。Ebstein畸形因1866年德国医师Ebstein首次报告而得名,其又称“三尖瓣下移畸形”。患者心脏最主要的异常为三尖瓣(前瓣、后瓣与隔瓣)的某些瓣叶附着位置下移。正常时,三尖瓣的三个瓣均附着于右心房与右心室之间的三尖瓣纤维环上,但Ebstein畸形患者的三尖瓣环尽管正常,但三尖瓣叶却未能正常附着其上,而有的瓣叶却下移附着在三尖瓣环下面的右室心内膜上,最多见的是隔瓣或后瓣的附着异常(图14.3.2)。有些病例除瓣叶附着点下移外,还伴有瓣叶的发育不全等畸形,这些异常都能引起三尖瓣的关闭不全继而引起右心房明显扩大。(1)几乎都合并右束支传导阻滞:国内心电图书中未能强调这点,但在《周氏实用心电图学》中阐述到:“右束支阻滞几乎见于所有Ebstein畸形的病例,但有时其图形不典型,又因QRs波的振幅较低(47%),而常呈多相波”(图14.3.3)。本试题是问90%以上的机会出现的心电图表现,其答案一定为右束支阻滞图形。(2)合并存在右侧预激旁路的概率高:近10%~20%的Ebstein畸形患者合并预激旁路存在,而其中34%~52%的患者合并室上速(包括房颤)或室速。另外,在右侧房室旁路的整个人群中,则有7%~25%的Ebstein畸形患者,可见患者合并预激旁路的发生率高。在回答这一问题时,不少比例的人会选择C,即导管消融旁路术后将在V5、V6导联出现T波记忆,这正是本题的一个陷阱,即最容易出错的地方。① 对Ebstein畸形患者几乎均合并右束支阻滞的情况了解不深;(1)原发性ST-T改变:其指患者心室除极正常,而因心肌缺血引起心室复极的ST-T改变,称为原发性ST-T改变。(2)继发性ST-T改变:其指患者心电图存在着心室除极异常,如束支阻滞、预激综合征等,在此基础上继发出现的ST-T改变。(3)假性原发性ST-T改变:又称T波记忆、T波电张性调整等。其心电图表现为对称性T波改变和动态演变,T波常由倒置逐渐变浅及直立。发生这种T波改变时,患者心电图心室除极的QRS波正常,因此符合上述的“原发性复极异常”的定义。但与真正原发性ST-T改变不同,这些患者发生T波改变前的心室除极QRS波存在异常,如左、右束支阻滞,预激综合征,室速等,随后心室除极的异常情况消失(例如预激旁路被有效消融后),而原来的继发性ST-T改变常记忆性存在,引起T波记忆性心电图改变的出现,实际这是一种假性的原发性ST-T改变,是对原来心室继发性ST-T改变的一种记忆,一种假性的原发性ST-T改变。此外,这种T波记忆应当在有除极异常时就有的继发性sT-T改变,而除极变为正常后,原来的继发性ST.T改变将被保留和记忆。但本例心电图在预激性心室除极异常时,在V5、V6导联根本不存在继发性ST-T改变,也就根本谈不上消融术后出现T波记忆了。例2:患者男,45岁,看望在美国读书的女儿3周回国后感到疲劳、头晕,关节和肌肉疼痛。体检发现下肢环状红斑,心电图见图14-3—4。
A.房室结(AV node)
B.希氏束内(in昀-His)
C.希氏束以远(infra.His)
D.心室肌内(ventricular mvocardium)
本例心电图的最大特征是全帧心电图一直存在2:1房室传导阻滞,体表心电图诊断房室阻滞的优势是对阻滞程度能迅速判断,例如本帧心电图应诊断为二度房室阻滞。但其诊断房室阻滞的软肋是对房室阻滞的部位多数为推测,常要依靠前后多帧心电图做对比分析后或结合临床症状而诊断。二度房室阻滞有文氏或莫氏两型,文氏型多见,莫氏型少见。文氏型二度房室阻滞的心电图特点是PR间期逐渐延长,直至脱落。其阻滞部位大多数为房室结,少数发生在希浦系。Narula的资料表明,在窦律伴二度文氏型房室阻滞中,70%患者的阻滞部位为房室结(AH阻滞),另外30%的阻滞部位为希浦系,属于HV阻滞,在这30%的希浦系阻滞患者中,阻滞位于双侧束支的占21%,在希氏束内阻滞者仅占7%。二度文氏型阻滞的PR间期逐渐延长的机制主要是房室结存在的递减传导。在病理性情况时,房室结的电生理特点是相对不应期明显长(图14.3.5B)。因此,当窦性心率较快,其PP间期短于房室结的相对不应期时,一定有P波落在该相对不应期内而引起PR间期的延长,随后下一个P波将落在相对不应期更近处,使该PR问期进一步延长,并形成PR与RP间期的反变规律,直至一次P波脱落。对于二度莫氏型房室阻滞而言,其特征是PR间期固定,直至脱落,这是因希浦系的主要电生理改变为有效不应期延长(图14.3.5c),使其传导特征表现为全或无现象,能下传的PR间期固定,均落在其兴奋期而正常下传,一旦落在有效不应期内时将发生传导阻滞使P波不下传,表现为传导的全或无现象。这型房室阻滞的阻滞部位几乎全发生在希浦系。Narula的资料表明,其30%发生在希氏束内,另70%发生在双侧束支水平。本例心电图表现为2:1下传,属于特殊的二度房室阻滞。如上所述,文氏或莫氏型二度房室阻滞者都有各自常见的阻滞部位,而对于2:l房室阻滞者,其可能为文氏或莫氏型的变异性,仅根据2:l房室阻滞的心电图表现不能做出分型诊断,而阻滞部位也不好确定。Narula的资料表明,窦律伴2:1房室阻滞时,阻滞位于房室结者约30%,位于希氏束内者为20%,位于双侧束支水平者为50%。因此,有70%的机会阻滞部位发生在希浦系。此外,就2:1下传的QRS波宽度而言,窄者占47%,宽者占53%。本例患者心电图特征除2:1房室阻滞外,就是下传的QRS波时限一个正常一个增宽。增宽时QRs波形态为完全性右束支阻滞。QRS波正常时伴PR间期为480ms;而右束支阻滞时的PR间期为180ms,两者差别300ms。提示房室阻滞发生在房室结(表14.3.1)。由于希浦系细胞的动作电位特征,希浦系病变时发生缓慢传导的变化范围要比房室结细胞(钙通道依赖的动作电位)要窄得多。也就是说,即使存在希浦系病变的情况下,从希氏束到心室的传导时间不太可能缓慢到300ms。PR间期180ms时伴右束支阻滞的机制是因房室结传导的加速而发生了裂隙现象。此外,通过病史及体检可以诊断患者存在莱姆病(Lyme disease)。莱姆病是一种以蜱为媒介的螺旋体感染性疾病,是由伯氏疏螺旋体所致的自然疫源性疾病。该病可累及房室结并导致房室传导阻滞。早期诊断莱姆病和及时使用抗生素可迅速恢复患者的房室结传导。房室2:1阻滞时心电图鉴别阻滞部位的方法见表14.3.1。例3:患者男,18岁,反复发作晕厥,静息12导联心电图见图14.3.6。
试题内容:因患者拒绝IcD治疗,下面哪种抗心律失常药物是给患者的最佳选择?
A.胺碘酮
B.美托洛尔
C.奎尼丁
D.普罗帕酮
E.美西律
正确答案:c
答案分析:从图14-3-6容易看出患者心电图存在广泛的J波及V2导联的Brugada波,又结合患者有反复晕厥的病史,因此,诊断患者为J波综合征并不困难。因J波的心电图改变是跨心肌细胞膜的Ito电流增强引起的,因此,在选择抗心律失常药物时,应选择有抑制Ito电作用的奎尼丁。J波综合征于2004年在我国首次提出,2013年由世界三大心律学会的专家共识首次确认为“原发遗传性心律失常”。J波综合征与心脏性猝死关系在2016年世界四大心律学会的专家共识中得到进一步的阐述。与无J波心电图的人群相比,有J波的人群发生心脏性猝死的风险增加了3~10倍(图14—3.7)。因此,积极有效地从有J波心电图的人群中筛选出猝死高危人群,进而有效地防治猝死有着十分重要的临床意义。目前,对有J波心电图改变人群的危险分层中,除看患者本人有无室速、室颤、晕厥、猝死病史,以及家族有否年轻成员发生不明原因的家族史外,临床常根据心电图J波的特征进行危险分层,包括:
① J波幅度≥0.2mV;
② J波分布导联多;
③ J波幅度有明显的动态改变;
④ J波态为切迹型或顿挫型;
⑤ J波后sT段形态为水平或下斜型等预警指标。
从图14.3.6可以看出,本例患者具有多项猝死高危预测指标,包括:① J波幅度≥0.2mV,在本例12导联心电图上多个导联的J波幅度≥0.6mv;② J波分布的导联多:在下壁Ⅱ、Ⅲ、Ⅳ导联,胸导联的全部前壁、侧壁(V1~V6导联、I导联)均有明显的J波,因此,本例属于J波综合征Ⅲ型,而且在V1 、V3导联尚有明显的Bmgada波,即患者兼有早复极综合征和Bmgada波综合征;③ J波和Bmgada波均有明显的动态变化,并有明显的慢频率依赖性。图14.3.6中一直存在房早二联律,并形成了RR间期的明显不等。比较后表明,短RR间期时J波的振幅低,长RR间期时J波振幅高,其振幅在短时间内就有明显变化,提示其心电十分不稳定。图14.3.8为本例患者晕厥发生时记录的心电图,图中可见在心电图一次“短长短现象”后诱发了室颤,证实了本例患者的上述诊断。不宜选择本题中列出的其他4种药物分别为I、Ⅱ、Ⅲ类抗心律失常药物,分别阻断Na+、K+离子通道和B受体,但无特异性阻断lTO电流的作用,故不宜选择。例4:患者女,67岁,无任何不适症状,图14.3.9为患者每天正常活动时的心电图。随后患者做了平板运动试验,运动试验时患者诉气短,记录的心电图见图14.3.10。图中可见P波频率上升到150次/min,但心室率无明显变化,房室呈现3:1下传,已进展为高度房室阻滞。
试题内容:下列4种描述中,哪个正确?
A.房室结阻滞
B.运动能改善房室传导
C.希氏束以远阻滞
D.希氏束内阻滞
正确答案:D
答案分析:本例心电图又是一例规律的2:1房室阻滞,但基础窦率不同,本例与例2相比,基本心率一个为67次胁,一个为93次胁,结果2:1下传后的心室率一个为33次胁伴有症状,一个为46次脑无症状。两例第三个不同的是,在QRS波时限正常时,本例PR间期也正常,而例2的PR间期为480ms。此外,本例患者做了平板运动试验,使心房率从93次,min升高到150次,IIlin,房室下传比例也从2:1进展为3:1下传,并出现了气短症状。我们在例2中已经讨论过,2:1房室阻滞是二度I型或Ⅱ型的变异型,其阻滞部位30%位于房室结,20%位于希氏束,50%位于双侧束支水平。面对2:1房室阻滞的心电图时,常可用各种方法使其暴露为文氏型或莫氏型,常用的方法有:① 更长时间连续记录心电图,期待能记录到下传比例变化的情况,观察PR间期有否延长;② 给予异丙肾上腺素、阿托品增加心房率,观察下传阻滞程度减弱还是加重,加重者提示浦系阻滞,减轻时提示为房室结阻滞;③ 运动试验:心率加快后观察房室传导情况,借此协助判断阻滞部位。本例患者做了运动试验,使原来心房率从93次,min增加到150次,min(增加了57次/min),而房室之间的传导比例由原来的2:1变为3:1,属于房室传导阻滞有进一步加重的表现。本例最终诊断为希氏束内阻滞:从表14.3.1列出的鉴别2:1房室阻滞的6条线索中,可以看出:① QRS波形态:当QRS波时限正常时,支持房室结阻滞,QRs波时限增宽时,支持束支水平的阻滞,支持希浦系阻滞;② 对运动的反应:运动后传导改善时支持房室结阻滞,而传导恶化时支持希浦系阻滞,而本例在上述特点中各占一票,而从表14—3-1下面列出的注释中我们可知,当2:1房室阻滞下传时的PR间期正常,又伴窄QRs波时,支持希氏束内阻滞。因此,本例最终诊断为希氏束内阻滞,这种情况占2:1房室阻滞的17%~20%。例5:患儿女,2岁,诊断为LQTS合并有并指(趾)症(图14.3.11),平素心电图有2:1房室阻滞及T波电交替等异常(图14-3—12)。
试题内容:如何为患者选择适当的抗心律失常药物?
A.美托洛尔
B.奎尼丁
C.美西律
D.利多卡因
正确答案:C
答案分析:本例抗心律失常药物的正确选择为美心律。
本例患者临床诊断为Timothy综合征,属于第8型长QT综合征(LQT8)。该综合征是认定的第一个L型Ca2+通道病,为1992年德国最早报告。Timothy综合征是遗传性基因突变引起L型ca2+通道选择性拼接变异,其临床表现为多器官受累,最初该综合征又称心手综合征,所谓手是连指或连趾,而心的病变包括QT间期延,2:1房室传导阻滞,T波电交替等改变。这是因为基因突变存在于患者体内多器官,故除心和手之外,其他器官也常同时受累。患者的心律失常主要因L型Ca2+通道的Cavl.2突变通道,其使钙依赖和电压依赖的两种表达都丧失,结果L型Ca2+通道几乎不能关闭,使2相平台期一直存在持续不断的Ca2+内流,引起动作电位延长和长QT的心电图表现,本例图14.3.12中有明显的ST段延长则属这种结果。此外,心肌细胞内Ca2+负荷的加重使之容易发生继发性迟后除极,引起心律失常和心脏猝死,这类患者很少能活到成人。心电图的QT间期可视为心室肌总不应期时间,当心室不应期过度延长时可产生或表现为2:1房室阻滞(见图14.3.12)。其本质是心室肌不应期延长,使窦性激动下传到心室肌时,其仍处于有效不应期而无任何反应,心电图表现为房室传导阻滞。美心律是一种纯粹的钠通道阻滞剂,尤其发现其能抑制晚钠电流(图14.3.13)而明显缩短QT间期。此外,美心律应用后可使心肌细胞Na+内流明显减少,而细胞内Ca2+的增多可激活NCx,结果向外泵出1个Ca2+,交换进3个Na+,使心肌细胞内Ca2+负荷减少,QT间期缩短,并使2:1房室阻滞消失(图14.3.14)。而T波电交替也是细胞内Ca2+负荷过大而引起,因此,当ca2+在心肌细胞内减少后,也使Ca2+负荷过重引起的T波电交替消失。美心律的有效性治疗使该患儿临床情况一直较好,未发生恶性室性心律失常及猝死。
转自:朱晓晓心电资讯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