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京市雨花台区后头山东晋墓发掘简报

南京市考古研究所

内容提要:2015年4-7月,南京市考古研究所对南京市雨花台区后头山东晋墓进行了抢救性发掘。墓地坐北朝南,4座墓室东西向紧密排成一列,墓葬形制、大小相近,均为砖室券顶结构,长5米左右。墓葬多保存较好,出土了包括青瓷器、陶器、金饰、铜印章等在内的各类遗物90余件(组),其中六面印、步摇金饰、头像砖等均较罕见。根据出土的六面印,初步判断M1墓主为张迈。这处墓地的发掘对于研究六朝墓的出土遗物、葬制等方面都具有重要价值。

关键词:东晋 家族墓 张迈 六面印 步摇 头像砖

后头山东晋墓位于南京市雨花台区铁心桥街道尹西村冯韦自然村,龙西路北侧(图一)。2015年3月24日,机械取土中发现墓葬砖室后壁,南京市考古研究所于同年4-7月进行了抢救性发掘,又于2016年对墓地排水沟进行了局部解剖。发掘的4座砖室墓(编号M1-M4),集中排成一列、形制规模接近,应为一处家族墓(彩插四‥1)。根据M1出土印章推测墓主为张迈。现将发掘情况报告如下。

一、墓地概况和形制结构

墓地位于后头山的南坡,发掘前地表种植茶树,还有部分房屋基址。因近年村民的平整,垫土由北向南渐厚,M1-M4的墓顶垫土厚仅0.2米,往南排水沟以上垫土则达2米。M1保存完整,M2-M4顶部略有坍塌,遭轻微扰乱。

图一//南京市雨花台区后头山东晋墓位置示意图

墓地坐北朝南,墓门朝南偏东。M1-M4由东向西呈“一”字排开,整齐、紧密,墓坑深度也基本相同,其中M1和M2为同穴异室。4座墓各自有斜坡墓道和排水沟,不过M1-M3的排水沟最终汇集成一条。M4墓坑较浅,排水沟仅保存封门前一段,打破了M3的墓道(图二)。

图三//M1、M2平、剖面图

M1:1-3、23.青瓷盏4、19.青瓷盘口壶5、6.滑石猪7.铜印8.陶凭几9.铜镜10.铜三枝形器11-16.陶盘17.陶砚18.铁刀20.青瓷碗21.陶魁22.陶勺24.铜棺钉25.铁棺钉26.头像砖M2:1-3.青瓷盏4.青瓷熏炉5.陶耳杯6.陶碗7.青瓷盘口壶8.铜钱9.滑石猪10.陶果盒11-13、16.陶盘14.陶魁15.银饰17.金饰

M1、M2、M3形制和规模基本相同,均由斜坡墓道、排水沟、封门、甬道、墓室等部分构成。排水沟都略偏于墓道一侧。墓壁三顺一丁砌法,单砖起券(图三、四)。两壁前部各有长方形壁龛,后壁设“凸”字形壁龛和直楞假窗。墓室后部设棺床,棺床前砖垒长方形祭台。棺床底部为生土台,铺砖一层呈“人”字形。墓室前部和甬道底部也铺砖一层,方式略有不同(彩插四‥2)。M1设有长方形泄水孔,孔内嵌陶质长方形地漏。M4相对较小,长方形墓室,没有甬道,也不设棺床,铺地砖呈“人”字形(图五)。

四座墓室两壁都是单层砖,丁砖多是半块,间或使用1-3块整砖。用砖尺寸近同,长30~32、宽15~16、厚4厘米。M1用砖砖面压印钱纹放射纹,侧面光素(图六)。M2-M4用砖相同,砖面为细布纹,侧面偶见模印“十”字符号(图七)。各砖室形制、尺寸见表一。

二、出土遗物

四座墓室都仅容一棺,棺木朽尽,仅见铜、铁棺钉若干。人骨不存,根据出土遗物判断头朝向墓门。共出土遗物90余件(组),其中陶器多陈于祭台上,M1-M3的壁龛内都有青瓷灯盏(有的滑落下方)。铜镜、滑石猪、金饰等都位于棺床上,为棺内随葬品。M1的印章、铜三枝形器和铜镜出土位置相同,应同盛于漆木盒内。M2和M3的金饰、银钗、料珠相对集中于头部。

(一)M1出土遗物

1.青瓷器

图四//M3平、剖面图

1-3、24.青瓷盏4.滑石猪5.金饰6.铜钱7.料珠8.银钗9.铜饰件10.漆皮11.朱砂12.铜镜15.铜耳杯16.铁剪刀17.青瓷熏炉18、21、22.陶盘19.陶果盒20.陶魁23.青瓷盘口壶24.陶勺

图五//M4平、剖面图

1.铜镜2.青瓷盘口壶3-6.陶盘7.陶果盒8.铜棺钉9.铁棺钉

图六//M1墓砖拓片

7件。有盘口壶、碗和盏三种。灰白胎,青黄釉,釉多脱落。

盘口壶2件。浅盘口,矮束颈,圆鼓腹,平底。肩部对称贴附4个桥形系。盘口及肩部各有凹弦纹。施釉不及底。M1‥4,口径12.4、腹径22.8、高24厘米(图八‥1)。M1‥19,口径15、腹径25.2、高27厘米(图八‥ 2;彩插五‥4)。

碗1件。M1‥20,圆唇,上腹近直,下腹斜收,平底。口径11.4、底径6.8、高3.8厘米(图八‥ 3;彩插五‥1)。

盏4件。形制基本相同。圆唇,浅弧腹。唇部一周凹弦纹,内底微凸。依底部可分二型。

A型1件。M1‥1,凸底。口径8.8、底径4.4、高3.2厘米(图八‥4)。

B型3件。平底。M1‥2,口径9、底径4.4、高3.2厘米(图八‥5)。M1‥3,口径8.8、底径5.6、高3.2厘米(图八‥6)。M1‥23,口径8.4、底径4、高3厘米(图八‥7)。

2.陶器

10件(组)。泥质灰陶,有凭几、魁、砚、果盒、盘5种。

凭几1件。M1‥8,圆弧背,中空,三足。几背与足榫卯相连。兽蹄足端刻画五趾。通体光素。背长59.2、宽10、通高23.6厘米(图九‥1)。

魁勺组合1套。魁,M1‥21,尖唇,直腹,平底。曲柄,柄端呈菱形。唇下一圈凹弦纹。口径16.8、底径13.6、腹高6.6厘米(图九‥2)。勺,M1‥22,口略呈椭圆形,尖唇,圜底。柄上刮削痕迹明显,断面呈不规则多边形。最大口径6.8、残长16.8、通高11.2厘米(图九‥3)。

表一//南京市雨花台区后头山东晋墓M1—M4信息简表

图七//M2—M4

模印“十”字符号砖拓片

砚1件。M1‥17,圆形,圆唇,直内壁,平底,三足。直径8.4、高4厘米(图九‥4)。

果盒1件。M1‥13,圆形,直腹,同心圆形,圈足。未能修复。

盘5件。形制相同,大小相近。圆形,圆唇,斜直腹,平底。M1‥16,口径19.6、底径17.6、高2厘米(图九‥5)。

3.金属遗物及其他

铜印1件。M1‥7,“凸”字形,穿孔中残留线绳痕迹。印胚光素,部分印边锈蚀脱落。六面均有篆文,阴刻,其中五面有边框,出土时个别白文内残存朱色。印钮刻文“白记”,正下“张迈”,四面分别是“张仲人”、“张迈白事”、“臣迈”、“张迈白笺”。其中二字和三字的采用悬针篆。下部各边长约1.9、上钮长1.2、宽0.9、高1.1厘米(图一○;彩插四‥4)。

图八//M1出土青瓷器

1、2.盘口壶(M1‥4、M1‥19)3.碗(M1‥20)4-7.盏(M1‥1、M1‥2、M1‥3、M1‥23)

图九//M1出土陶器

1.凭几(M1‥8)2.魁(M1‥21)3.勺(M1‥22)4.砚(M1‥17)5.盘(M1‥16)

铜三枝形器1件。M1‥10,不分正反,两端对称。中部两横一竖为柄,两端各呈“山”字形。外端两枝为魑首,中枝略长,端有穿孔。长12.3、柄宽2、端宽3.6、厚0.3厘米(图一一‥2)。

铜镜1件。M1‥9,圆形,镜面弧凸。圆钮,穿内残留织物痕迹。主体纹饰为四乳四禽,外一圈横“S”,最外一圈为连弧纹。直径8、中部厚0.3、缘厚0.4厘米(图一一‥1)。

铁刀1件。M1‥18,残缺,锈蚀严重。刀尖上弯。残长21、宽2、最厚处0.4厘米(图一一‥3)。

图一 //六面印印文(M1‥7)

图一一//M1出土其他遗物

1.铜镜(M1‥9)2.铜多枝形器(M1‥10)3.铁刀(M1‥18)4、5.滑石猪(M1‥5、M1‥6)6.铜棺钉(M1‥24-1)7.铁棺钉(M1‥25-1)

滑石猪2件。形制大小基本相同。略成长条形,蹲伏状。背部刻划鬃毛。M1‥5,长8.5、宽1.3、高1.8厘米(图一一‥4)。M1‥6,前端雕琢一对鼻孔。长8.2、宽1.3、高1.7厘米(图一一‥5)。

头像砖1块。M1‥26,甬道铺地砖,一面阴刻头像,头像侧脸、深目长鼻、前额光秃、发际线靠后、耳上下各有一圆点。刻画随意,线条流畅。长30、宽14.5、厚4厘米(图一二;彩插四‥3)。

铜棺钉16枚。形制相同,有大小两种,多于同一位置残断。钉帽长方形覆斗状,断面长方形。M1‥24-1,残长22.8厘米(图一一‥6)。

铁棺钉十数枚。形制基本相同,锈蚀严重。钉帽方形覆斗状,断面长方形。M1‥25-1,残长21厘米(图一一‥7)。

(二)M2出土遗物

1.青瓷器

5件。有盘口壶、熏炉和盏三种。

图一二//砖上头像摹本(M1‥26)

图一三//M2出土陶瓷器

1.青瓷盘口壶(M2‥7)2.褐釉熏炉(M2‥4)3.青瓷盏(M2‥3)4.陶耳杯(M2‥5)5.陶果盒(M2‥10)6.陶盘(M2‥16)

盘口壶1件。M2‥7,斜直口,束颈,平肩微弧,下腹斜直,平底。肩部对称贴附一对竖系。盘口及肩部有凹弦纹。青黄釉,施釉不及底。口径10.8、最大腹径19.2、底径10.8、高20厘米(图一三‥ 1;彩插五‥5)。熏炉1件。M2‥4,由承盘和炉身连接而成。承盘平唇,侈口,深弧腹,平底。承柱中空。炉身似罐,圆口,鼓腹。上腹三层三角形镂空。灰褐胎,褐绿釉。炉内残留灰烬。承盘口径14.4、炉身腹径11.6、通高14.2厘米(图一三‥ 2;彩插五‥3)。盏3件。分别出土于三个壁龛内,形制相同,大小相近。圆唇,浅弧腹,平底。内底微凸。唇部一道凹弦纹。M2‥3,口径9.2、底径6.4、高3.8厘米(图一三‥ 3;彩插五‥2)。

2.陶器

8件。有果盒、魁、耳杯、碗和盘。泥质灰陶,出土时均破碎,其中陶魁和碗无法复原。

果盒1件。M2‥10,修复。同心圆形,子口,圈足。口径21.6、高5.2厘米(图一三‥5)。

耳杯1件。M2‥5,杯口平面呈椭圆形,两端略上翘,深弧腹,平底。长11.2、宽6.4、高4厘米(图一三‥4)。

盘4件。形制相同,大小接近。斜直腹,平底。M2‥16,口径20.4、底径18、高2.4厘米(图一三‥6)。

3.金饰

金饰件集中出土于头部,有联胜、对鸟、花瓣、鱼、提篮、坠、扣等样式。部分金饰件上使用掐丝、焊珠等工艺,制作精巧。

三连胜1件。M2‥17-1,三胜呈品字形,中部各有中空扁球,扁球上饰四瓣花。纹样边缘饰以金粟粒。顶部有一小孔,下部有三个小孔。长2、宽1.8、球体厚0.3厘米(图一四‥ 1;彩插六‥2)。

图一四//M2出土金银饰品

1.金三连胜(M2‥17-1)2.金坠(M2‥17-2)3.金鱼(M2‥17-3)4.金提篮(M2‥17-4)5.金对鸟(M2‥17-5)6.金花瓣(M2‥17-6)7、9.金扣(M2‥17-7、M2‥17-9)8.鎏金银镯(M2‥17-8)10.银指环(M2‥19)

图一五//M3出土陶瓷器

1.青瓷盘口壶(M3‥23)2.褐釉熏炉(M3‥17)3.青瓷盏(M3‥1)4.陶盘(M3‥22)5.陶魁(M3‥20)6.陶勺(M3‥24)

坠2件。形制、大小相同。长颈,鼓腹,中空。金丝缠绕成图案,边缘满饰金粟粒。下腹有6个圆圈,圈内镶嵌物多脱落,个别可见红色填充物。圆圈之间各有一小孔。M2‥17-2,长1.9、腹径1.1厘米(图一四‥ 2;彩插六‥4)。

鱼1件。M2‥17-3,片状,鱼形。金丝轮廓,边缘满饰金粟粒。头部、上鳍、下腹和腹鳍共有4个小穿孔。长3、宽1.3厘米(图一四‥ 3;彩插六‥3)。

提篮1件。M2‥17-4,长方形提篮,提梁处残缺,中空。正面纹饰以金丝圆圈为中心,左右各为腰子形。边缘满饰金粟粒。长1、厚0.5、高1.2厘米(图一四‥ 4;彩插六‥5)。

对鸟1件。M2‥17-5,片状,圆形,中部镂空纹饰为对鸟。纹饰边缘粗糙。直径1.8厘米(图一四‥5)。

花瓣1件。M2‥17-6,六瓣,中央有小穿孔。花瓣正面心形槽,缘饰金粟粒,原应有镶嵌物。直径1.8厘米(图一四‥ 6;彩插六‥7)。

扣1组。M2‥17-7,两部分构成。一为圆形弧面,凹面有桥钮,刻画小圆圈和弧线。另一为圜底釜形,底有牛鼻穿。两部分直径相同均为1.4厘米,扣合厚0.6厘米(图一四‥ 7;彩插六‥6)。

扣1件。M2‥17-9,仅余此一圆弧面,有桥钮,通体素。直径1.5厘米(图一四‥9)。

图一六//M3出土金饰及料珠

1-4.对鸟(M3‥5-1、M3‥5-2、M3‥5-6、M3‥5-7)5.鱼(M3‥5-3)6.残件(M3‥5-4)7.坠(M3‥5-5、5-8)8-10.扣(M3‥5-9、M3‥5-10、M3‥5-11)11.料珠(M3‥7)

图一七//M3出土其他遗物

1.铜镜(M3‥12)2.铜耳杯(M3‥15)3.滑石猪(M3‥4-1、M3‥4-2)4、5.A型银钗(M3‥8-1、M3‥8-2)6.B型银钗(M3‥8-3)7.C型银钗(M3‥8-4)

4.其他

鎏金银镯1件。M2‥17-8,双股中空,染铜绿锈。可见镏金。残长3、宽0.4、厚0.2厘米(图一四‥8)。

银指环1件。M2‥19,素面,一处留有镶嵌槽。直径1.4厘米(图一四‥10)。

图一八//M4出土部分遗物

1.青瓷盘口壶(M4‥2)2.铜镜(M4‥1)3.陶盘(M4‥3)

银制品1件。M2‥15,不辨形状。

铜钱2枚。M2‥8,粉碎,出土时可辨“五铢”字样。

滑石猪2枚。略呈长条形,蹲伏状。M2‥9-1,长8、宽1.1、高1.7厘米。

(三)M3出土遗物

1.青瓷器

6件。包括盘口壶、熏炉和盏三种。

盘口壶1件。M3‥23,盘口斜直,束颈,圆鼓腹,平底。肩部对称贴附一对横系、两对竖系。盘口及肩部饰凹弦纹。青黄釉,施釉不及底。盘口径12、腹径21.6、底径12.4、高23厘米(图一五‥ 1;彩插五‥6)。

熏炉1件。M3‥17,出土时残破,与M2‥4形制、釉色相同。承盘口径13.6、炉腹径11.2、通高13厘米(图一五‥2)。

盏4件。三件出自壁龛内,一件出自甬道。形制相同,大小接近。M3‥1,圆唇,浅弧腹,平底。内底微凸。唇部一圈凹弦纹。青黄釉,施釉不及底,脱釉严重。口径8.4、底径6、高3.2厘米(图一五‥3)。

2.陶器

5件。有魁、果盒和盘三种。其中果盒无法修复。

魁勺组合1套。魁,M3‥20,尖唇,深弧腹,平底。曲柄,柄端呈菱形。唇部一道凹弦纹。口径19.2、底径13.6、腹高7厘米(图一五‥5)。内有一勺,M3‥24,口略呈圆形,尖唇,圜底。柄部残断,断面呈不规则多边形。口径6、残长10、残高7.6厘米(图一五‥6)。

盘3件。形制相同,大小接近。圆形,斜直壁,平底。素面。M3‥22,口径19.6、底径17.6、高2.4厘米(图一五‥4)。

3.金饰

对鸟4件。片状,圆形有边框,中央镂刻对鸟,形象大同小异。鸟展翅,眼部刻画圆圈。M3‥5-1和M3‥5-6,鸟喙共衔一胜,鸟身素面。M3‥5-2和M3‥5-7,鸟身刻画圆点状装饰。直径2.05厘米(图一六‥1- 4;彩插六‥1)。

鱼1件。M3‥5-3,在薄片上掐丝为轮廓,边缘饰以金粟粒。尾部略残缺。长1.8、宽0.65厘米(图一六‥5)。

金饰残件1件。M3‥5-4,应为某饰品一部分,半球状,凸面饰四瓣花,有两个穿孔。直径0.6厘米(图一六‥6)。

坠2件。形制、大小相同。长颈,鼓腹。金丝缠绕出图案轮廓,边缘饰以金粒。腹部有6个圆圈,圆圈之间各有细小穿孔。M3‥5-5、M3‥5-8,高1.9、腹径1厘米(图一六‥7)。

扣组件3件。M3‥5-9、M3‥5-10,两件形制大小相同,圆形弧面,凹面桥钮。凸面素,凹面刻画小圆圈和弧线。直径1.6厘米(图一六‥8、9)。M3‥5-11,圜底釜形,平缘,底有牛鼻穿孔。通体素。直径1.6、高0.4厘米(图一六‥10)。

4.其他

料珠50余枚。M3‥7,大小不等,中有穿孔。大的圆鼓形,直径0.4~0.6厘米;小的为细管切割而成,直径0.2~0.3厘米(图一六‥11)。

银钗4枚。U字型,依长度和股间距离可分三型。

A型2枚。细长,柔软。M3‥8-1、M3‥8-2,长27、粗0.1厘米(图一七‥4、5)。

B型1枚。M3‥8-3,长18、股间距离1.2、粗0.2~0.4厘米(图一七‥6)。

C型1枚。M3‥8-4,短而硬。长8.6、股间距离2.8、粗0.2~0.3厘米(图一七‥7)。

铜镜1件。M3‥12,镜面弧凸,圆钮,穿内残留织物。主体纹饰为四乳四花卉,向外依次是连弧纹、梯格纹、连弧纹。直径8.8、厚0.2~0.3厘米(图一七‥1)。

铜耳杯1件。M3‥15,杯口椭圆形,平唇,圆弧腹,平底。两耳平于杯口。通体未见纹饰。长5.4、杯口宽3.4、高1.8厘米(图一七‥2)。

铁剪刀1件。M3‥16,锈蚀严重。交股曲环。

滑石猪2件。形制相同,大小接近。长条形,蹲伏状。M3‥4-1,长7.4、宽1.6、高1.6厘米(图一七‥3)。

朱砂颜料1块。M3‥11,原来应盛于漆木容器内,呈半固态状,颜色鲜红。

(四)M4出土遗物

M4出土遗物较少,有青瓷盘口壶1件,铜镜1枚,陶果盒1件,陶盘4件,铜、铁棺钉若干。其中果盒出土时粉碎,无法修复。

青瓷盘口壶1件。M4‥2,浅盘口,矮束颈,圆鼓腹,平底。肩部对称贴附4个桥形系。盘口及肩部各饰有弦纹。盘口径15、底径14.2、腹径25.2、高27厘米(图一八‥1)。

铜镜1枚。M4‥1,镜面微凸,圆钮。一道凸弦纹与镜缘间为卷草纹。直径8、厚0.2~0.3厘米(图一八‥2)。

陶盘4件。形制相同,大小接近。盘口斜直,平底,通体光素。M4‥3,口径20、底径17.8、高2.4厘米(图一八‥3)。

三、结语

(一)墓地形成与时代

这四座墓排列整齐,排水沟汇集成一条,显然是一处有规划的家族墓地。墓葬形制规模相近,出土陶器、青瓷器特征相同,属于同一时代,应是短时期内营建完成。虽然从现象上看,M1和M2存在一些叠压、打破关系,但这也只是同穴异室营建时的先后关系。尤其是M2和M3无论形制还是出土遗物,都具有明显的一致性和很高的相似度。

根据出土六面印,初步判断M1墓主为张迈。该类铜质“凸”字形六面印出土数量不多,而且见诸报道的多属于东晋贵族墓[1],因而对墓葬时代和墓主身份都有一定标志性。M1-M4可以认定为东晋张迈家族墓。

具体来看,四座墓规模不大,都是长方形单室券顶,两壁都设长方形壁龛,后壁有直楞假窗和“凸”字形壁龛,这种形制结构流行于东晋中晚期。出土遗物特征明显,青瓷盘口壶为浅盘口、矮束颈、鼓腹、泥条系,盏浅弧腹、平底,流行于东晋中期前后或中期偏晚。尤其是M2和M3出土的酱釉青瓷熏炉,造型与象山王兴之夫妇墓[2]、老虎山颜镇之墓[3]、象山王建之夫妇墓[4]出土的相同。M2和M3都出土了造型丰富的金饰,同类型的文物也仅见于东晋贵族墓中[5]。综合判断,张迈家族4座墓时代应为东晋中期或略晚。

(二)墓主关系与身份

后头山东晋张迈家族墓不仅墓葬形制完整,结构清晰,而且出土包括印章、金饰、头像砖、朱砂颜料等丰富遗物,为研究墓主身份提供了珍贵材料。

张迈家族4座墓都是单人葬,是以M1墓主张迈为主,三人合葬的形式。与M1同穴异室的M2出土金饰表明墓主是位女性,应为张迈妻。M3与M2出土器物组合高度统一,也随葬同类金饰,故墓主也是位女性,而且与M2墓主身份相同,应为张迈继室。M4墓葬规模较小,随葬品也很少,墓主地位显然较低。虽然出土遗物性别特征不明显,但得与张迈及二位妻子同排,也应考虑为张迈的妻妾之一。张迈家族墓单个墓葬的规模较小,但六面印、金步摇等出土遗物却反映该家族非同一般的身份。独特的合葬方式与罕见的出土遗物似乎揭示了张迈家族墓应是一种特殊历史情况下的产物。

《晋书·张光传》载:“(光)有二子:炅、迈。”[6]张光为梁州刺史,镇守汉中,受氐人围困,死于建兴元年(313年)。同传又曰:“迈多才略,有父风。州人推迈权领州事,与贼战没。”可见张迈也当战死于建兴年间,其卒年和生前活动地域都难以同南京后头山张迈家族墓发生直接关系。若将M1墓主与史载张迈等同,则首先要对二者之间存在的时空距离给出合理解释。关于M1墓主是否即为史书记载的张迈这一问题,尚有待今后的进一步探讨。

领队:周保华

发掘:陈大海 徐 华 付明山

整理:陈大海 董补顺 祝乃军 雷 雨

执笔:陈大海

[1]铜六面印出土数量不多,见诸报道的出土地以长江流域江苏南京、镇江,安徽马鞍山等为主,其他还有浙江、广东等地,此外还有部分馆藏。尤以南京出土数量最多,然此前也不过5枚,印主分别是颜琳、颜镇之、华瑛、孙寔、綦毋邃。南京出土六面印的墓葬,都是东晋时期的,其中老虎山颜氏家族两座墓和板桥乔家庄綦毋邃墓甬道中均设一道木门,标志墓主具有较高的身份。

[2]南京市文物保管委员会:《南京人台山东晋兴之夫妇墓发掘报告》,《文物》1965年第6期。

[3]南京市文物保管委员会:《南京老虎山晋墓》,《考古》1959年第6期。

[4]南京市博物馆:《南京象山8号、9号、10号墓发掘简报》,《文物》2000年第7期。

[5]以对鸟、花瓣、坠等为主的金饰件出土墓例列举如次:温峤墓,南京市博物馆《南京北郊东晋温峤墓》,《文物》2002年第7期;仙鹤观高崧家族墓,南京市博物馆《江苏南京仙鹤观东晋墓》,《文物》2001年第3期;汽轮机厂大墓,南京市博物馆《南京北郊东晋墓发掘简报》,《考古》1983年第4期。

[6]唐·房玄龄等:《晋书》卷五十七《张光传》,中华书局1974年,第1565页。

(责任编辑:张平凤;校对:朱国平)

南京后头山东晋墓发掘现场及出土器物

1.后头山东晋墓清理后(南—北)

3.头像砖(M1‥26)

2.M3墓室前部

4.铜六面印(M1‥7,左:顶部;中:侧面;右:底部)

南京后头山东晋墓出土青瓷器

1.碗(M1‥20)

3.熏炉(M2‥4)

5.盘口壶(M2‥7)

2.盏(M2‥3)

4.盘口壶(M1‥19)

6.盘口壶(M3‥23)

南京后头山东晋墓出土金器

1.对鸟(M3‥5-2、M3‥5-6、M3‥5-1、M3‥5-7)

2.三连胜(M2‥17-1)3.鱼(M2‥17-3)4.对坠(M2‥17-2)

5.提篮(M2‥17-4)6.扣(M2‥17-7)7.花瓣(M2‥17-6)

原载《东南文化》 2017年第4期

(0)

相关推荐

  • 湖南资兴市发现一座西晋纪年砖墓

    ▲ 图一 M1清理工作照 2019年9月5日,资兴市东江街道上灶坪社区后屋李家组因修建公路发现一座古墓,编号ZSLM1(以下简称M1).9月7日-9月11日,资兴市文物管理所.郴州市文化旅游广电体育局 ...

  • 晋国雄风 山西出土两周文物精华(5)

    晋国雄风 山西出土两周文物精华(5)

  • 这些奇怪的青铜酒器,你都见过吗?(上)

    中国是酒文化的发祥地,谷类酿成酒,始于殷,而用来盛酒的青铜器皿也盛行此时.殷商时代的青铜酒器形制丰富多样.造型独具匠心.美轮美奂,各式各样的青铜酒器,不免让后人惊叹于古人想象丰富的艺术创造力.而酒文化 ...

  • 南京市太新路宋墓发掘简报

    南京市博物馆 内容提要:1993年南京太新路发现的宋墓保存完好,其墓室平面呈八角形,墓室内壁装饰有比较复杂的砖砌仿木结构,是南京地区这一类型宋墓的首次发现.墓中出土多件龙泉窑.景德镇窑.吉州窑瓷器.此 ...

  • 安徽淮南毛集胡台孜战国楚墓发掘简报

    胡台孜自然村位于安徽省淮南市毛集实验区史集行政村,西南距焦岗湖1公里,东南距淮河仅3公里,距寿县县城约11公里(图一).村外西北有一片墓地,墓葬数量不多,主要为东汉晚期小墓.战国墓M1位于东汉晚期墓地 ...

  • 唐高力士墓发掘简报

    高力士墓位于蒲城县椿林乡山西村西,是泰陵唯一的一座陪葬墓.

  • 四川蒲江九莲村东汉画像砖墓发掘简报

    成都文物考古研究院 蒲江县文物管理所 关键词:四川,蒲江,东汉,画像砖墓 摘要: 2012年4月,成都文物考古研究院等在蒲江县鹤山镇九莲村清理了一座东汉晚期画像砖墓.该墓墓葬形制及画像配置与昭觉寺画像 ...

  • 考古发现 | 洛阳营庄村明代朱用夫妇墓发掘简报

    2016年9月,为配合基本建设,洛阳市文物考古研究院对洛阳市老城区营庄村的一座明代砖室墓(编号为M24)进行抢救性发掘.考古发掘表明,这是一座结构基本完整的明代单室砖券墓,据出土的两合墓志可知,为明代 ...

  • 唐李寿墓发掘简报

    唐李寿墓发掘简报

  • 陕西西咸新区坡刘村秦墓发掘简报

    陕西省考古研究院 关键词: 秦汉新城,坡刘村,战国晚期,秦墓 摘要:2017年冬,陕西省考古研究院在西咸新区秦汉新城坡刘村古墓葬发掘中,清理了2座并穴合葬形式的竖穴土圹墓.墓葬中出土铜.玉.铁.漆木器 ...

  • 《河北宣化辽张文藻壁画墓发掘简报》《文物》1996年第八期

    人文历史 · 2020-10-2 · 232阅读 SNNM姉貴 关注 以前做了自媒体喜欢写的李静训和李倕,今天再发一个自媒体同样喜欢炒作的张文藻. 另外提一嘴,经常有人把"墓有重开之日,人无 ...

  • 【学术研究】固原南郊北魏墓发掘简报

    宁夏回族自治区文物考古研究所 宁夏 银川 750001 Abstract:In 2005,the Ningxia Provincial Institute of Cultural Relics and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