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是为了把人分为三六九等吗?

 01 

看到一篇题为《教育的目的,就是为了要把人分为三六九等吗?》的文章。

文章对一位“网红老师”的观点提出了批评,作者说:

“网红老师认为,中国有一个可怕的现象,就是全民富二代,不管家庭条件穷也罢,富也罢,都在富养孩子,家长总把自己的苦和痛隐藏起来把最光鲜的一面留给孩子,以至于很多孩子看不到生活的本质。这些话乍一听确实有道理,但把中国的教育的一大难题,归结为‘如何把成年人的惨痛教训告诉下一代,并让他们相信’,实在偏颇。”

一看作者就是读了笔者前些日子的爆文《张雪峰在衡水中学演讲:孩子不想读书,就带他去这四个地方看看》才有感而发。因为上面的那些话,并不是张雪峰说的,而是我文章里的原话。

作者认为,好的教育应该是能教育出有世界观的孩子。帮助孩子树立起有格局的价值观和世界观,才是教育的初心。

他们关注的不只是个人的财富,不只是人的三六九等,不只是某个领域的专业知识,而是关注整个世界的发展,如何令人类发展得更加美好。

他回忆了父亲对他的教育历程,称父亲曾经跟他说过:“你除了是一名中国人外,也是一名世界公民。”

 02 

文章的观点确实挺有情怀挺有格局,但似乎,有点不切实际。

如果真的教育的目的只是帮助孩子树立起有格局的价值观和世界观,似乎给孩子们上哲学课就够了,不用学那么多文化知识。

其实我们的教育一直坚持德智体全面发展,已经包含了价值观和世界观的问题,这也是教育的前提和基础。

但同时,至少在非义务教育阶段,教育也承担着人才选拔的作用。

一些成绩优秀的学生,会接受更好的教育,享受更优质的资源。

而同一个人,受教育的好坏,决定了他人生机遇的大小,生活品质的高低。从这一点上讲,教育在客观上确实能把人分为三六九等。

实际上,无论在任何时代,选拔人才都是教育的重要功能之一。

古代就不用说了,读书和不读书,考上和考不上,差别巨大。范进中举的故事我们都知道,中了举和没中举,已经是天壤之别。

在大学毕业国家包分配的时代,考大学是改变人生最主要的途径,有千千万万的人因此实现了人生的跨越。

就算是学历贬值的现在,努力学习、考上名校、取得学历、学得本领,仍然是让我们改变命运的根本。

 03 

中国青年报曾发表过万维钢的一篇文章,题目就是《高中是个把人分类的机器》。作者认为,我们每时每刻都在被社会挑选,但高中这一次可能是最重要的。

文章在结尾说:

“低收入家庭的孩子上不上名校对个人影响巨大,可以说第一步走错以后想出头就很难了。”

“如果你的竞争压力不大,甚至上哪个大学找个什么工作将来收入都差不多,你一定有闲情逸致搞想象力。如果面临考不上名校未来收入就必然不行的局面,你最好还是先考上再想象。”

如果把“想象力”换成“有格局的世界观”,相信也能成立。

对于无数个普通家庭的孩子来讲,如果考不上大学,考不上好大学,可能一辈子连出国的机会都没有,连世界长什么样都看不到,就算他们再有格局,再说自己是世界公民,恐怕也只有讽刺意味。

 04 

把教育的目的和作用全部归结于把人分成三六九等当然是错的,但如果否认教育有这样的功能和作用,也并不客观。

就拿张雪峰来说,作为一个土生土长的东北农村孩子,他正是因为考上了大学,才跳出了家乡的小县城,在大都市立业成家,给全国各地的青年学子们讲座。

也许,他的经历限制了他的格局,但毫无疑问,他现在的格局,已经远胜自己考不上大学之前。

他改变了自己,也正在影响别人。这不正是教育的作用么!

每个人从生下来都会面临两个课题,一是生存,二是发展。在此基础上,才能谈情怀。

如果你有幸生在了一个家境优裕的家庭,从小就没有生存的担忧,长大了也没有发展的困惑,那么当然格局越大越好。

但如果因此就去批评“第一步走错以后想出头就很难”的那个群体,认为他们不应该把改变自身境遇作为受教育的目的,实在有“何不食肉糜”之憾。

作者:遗君明珠,以教师和家长的双重视角看教育,文章影响了亿万学生和家长。微信公众号:明珠絮语(ID:tsliuchanghai),欢迎关注。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