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学笔记||“宁为鸡口,不为牛后”的思想要不得
读过我写的国学笔记的朋友可能知道,我对传统文化是非常热爱的。那么,有人也许会问,难道在你眼中,传统文化都是好的吗?当然不是这样,传统文化中也有一些糟粕,是不利于我们这个民族的发展的。我们今天要谈论的“宁为鸡口,不为牛后”就是很好的例子。
“宁为鸡口,不为牛后”出自《战国策·韩策一》:“臣闻鄙语曰:'宁为鸡口,无为牛后。’今大王西面交臂而臣事秦,何以异于牛后乎?”
与这个俗语还有个类似的说法,叫做“宁做鸡头,不做凤尾”。我们受传统文化影响,总认为人应该在小地方出人头地,而不要在大场合中被淹没。从古至今,很多人都是这样的意识。然而,对我们这个民族的发展而言,这样的思想是有害的。
我们经常听到有人劝别人说:“宁做鸡头,不做凤尾。你已经很优秀了,如果到了大地方,反而处处受压制,活得那么累,何苦呢?”乍一听,似乎很有道理,确实是为对方好。可是,如果人人都有这样的想法,那就坏了。
例如,我们一定听到过这样的消息。某个阿姨饭做得好,左邻右舍都夸她能干。她开餐馆,刚开始生意也很红火。可是时间长了,生意就不行了。为什么?没有跟专业的大厨学习,厨艺没有进步。如果身边其他的人到外地学习过,回来也开餐馆,她还竞争得过别人吗?跟大厨学习的人,刚开始肯定也会觉得自己技不如人,有压抑感,但经过专业的学习,有高人带,进步就会很快,带来的回报也很大。
再举一个例子。某个农民爱好文学,身边都是像他一样老实巴交的普通老百姓。大家当然觉得他了不起,我们只知道种庄稼,他还知道写作。张三也夸他,李四也夸他。慢慢地,他当然觉得自己了不起,在他们这个村子,他就是独树一帜。可是,现在是网络时代,你那些垃圾作品发出去不遭外人耻笑吗?身边人叫好,外人叫好吗?他为什么不愿意向行家请教,沉下身子学习呢?一个人充大习惯了,你让他虚心向人请教,他心理能平衡吗?
我们身边很多人为什么成了庸人?他们总是在小范围里耀武扬威,而害怕在大的场面被淹没,所以他们学不到过硬的本领,永远只会小打小闹。
我再举一个我亲身经历的案例。我现在在农村小学教书,前段时间我和一个德高望重的老教师谈了这样一个问题。我读大学的时候,有一个老师和他同龄。这个大学老师的学术水平并不是最好的,可是我当年的电脑技术很多都是和他学的,包括在word中插入页码、目录等。小学这个老教师感慨说,这些技术在农村小学,他们这个年纪的人想都不敢想。我讲这件事要说明什么道理呢?大家看,大学老师中的末流也比小学老师中的精英要优秀,能力就是要强得多。所以我们要向高层次的人群看齐,和他们交流才能获取真才实学。相反,如果总和低层次的人为伍,就是活得受人瞩目,也不会有多大的出息。
我说一个大家很熟悉的例子。中国在清代以天朝大国自居,总认为周边国家都向自己称臣、纳贡,中国物产丰盈,国家强盛,哪里还需要和世界其他地方来往?于是,中国开始闭关锁国,最终被列强甩在后面,被列强凌辱。这一段血泪史,给我们的教训太深刻了。谁如果忘了这个教训,不仅没有理智,而且没有良心。
再说一个当下的例子。台湾很多政客,一心只想着在台湾翻云覆雨,获取自己的政治和经济利益,却不想着和大陆和平统一。这不是典型的“宁为鸡口,不为牛后”的表现吗?在岛上称王称霸,他们是很乐意的。可是,他们不愿意接受中国大陆的领导,这种不健康的心理使得他们不惜出卖民族利益,做出令两岸中国人愤怒的事情。试想,如果每一个中国人都想着在当地做老大,不愿意融入国家这个大家庭,我们这个民族还有凝聚力吗?
我们应该明白,“宁为鸡口,不为牛后”是一种落后的思想,与今天这个时代是格格不入的。一个人、一个国家如果有积极向上的打算,就必须抛弃这种不健康的思想。
李灿,生于1987年8月。湖北竹山人,祖籍湖北英山。十堰市作家协会会员。作品多发表在《演讲与口才》《堵河》《交通文化》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