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学需要知己知彼
——进行单元预考的一点启示
在教学中不止一次的会遇到这样的问题,当我们还在担心着自己的备课中还有什么不当和疏漏时,当我们处心积虑甚至满怀信心的在讲台上娓娓道来时,当我们唯恐还有什么没有给学生讲到时,迎接我们的常常不是学生专注和认真的思索,而是用不同的方式告诉你:“老师,我们早会啦!甚至还能举一反三呢!”
其实每天的教学,我们都会遭遇上面所说的这种情况,或轻或重,做为教师,也许我们早就熟视无睹了,甚至会得意于这些不用教就会的学生,以不以为然的心态放过这种对自己教学的思考。殊不知,自己认为很精心的一堂课,对于学生来讲很多地方竟成了一番废话。面对学生漫不经心的听讲,我们并没有认真反思自己的教学行为,认真反思学生对于所学知识的接受程度,而是将学习结果归咎到学生的听讲状态上,多么令人遗憾的思维方式和时间浪费,而这些,我们恰恰又可以避免。这就需要我们不断的深入的了解学生的学情。
我们如今的课程,在初中四年里螺旋式上升,几乎每年都会有相当一部分知识要重提和深化,如果把握不好学情,就会无端的浪费很多时间。因此,怎样更有效的了解学生已经掌握了什么,掌握到了什么程度,是我们必须认真思考和解决的一个问题。其实,很多意识比较强的老师早就感受到了这样一点:学生已经会的应该不教。但是却因为没有更好的办法知道学生哪些已经会了,只能一边讲课一边在课堂上进行简单试探,试试这部分要不要讲?那部分要不要重点讲?……结果试探的过程便将一些不该讲的讲出来了,一节只有40分钟的课,除去无端的浪费的时间,已经所剩无几,而长此以往,日复一日,所谓的高效课堂仍然会离我们很远。因此,现在的课堂,仍然有很大提升的空间,作为老师首先要做的就是关注学情,在此基础上才会和学生一起参与更多的、更有效的学习。
在追求高效课堂的潮流中,我们每天都在备课时时时告诫自己要重视对学情的分析。可是从自身实际情况出发,发现自己对学情挖掘的并不深入,也并不真切和具体。叶圣陶先生曾提出:教师之为教,不在全盘授与,而贵在相机诱导。这里的“相机”不就是对“学情”的真正研究吗?针对学情,我们到底应该将学生的哪些学习情况了然于掌?我认为要准备以下几个方面:1、学生已经学过并掌握的内容,也就是不需要我们再讲授的内容;比如,在《生活中的轴对称》这一章中,第一节中的《轴对称现象》,第二节中的《简单的轴对称图形》及第四节《利用轴对称设计图案》,都可以略讲或者不讲,学生靠生活中的经验自学就已经能学的很明白了。2、学生相对于学习新知识,尚缺乏的知识;比如在学习《一元一次方程组》这一章时,需要学生准确的计算做铺垫,因此这部分就需要我们教学过程有意识加强。 3、学生的思维水平;比如《勾股定理》这一章,学生一开始接触的时候会觉得很抽象,需要一定方式的引导。4、学生的兴趣、动机。比如《函数》这一章很抽象,学生容易在此糊涂,教学时需要从学生生活出发,从学生感兴趣的事情出发,激发学生学习兴趣,从而顺利完成本章学习。
基于以上的认知,针对我们数学学科,我认为最有效的方式就是在讲授新一单元之前进行一次单元预考,在学习新知之前,先将基础知识递进式的呈现给学生,不同的学生对于预考当然会有不同的反应,这正好给我们有的放矢的对学情进行系统研究提供了可靠的素材,这些基础知识里,哪些在新授课时已经完全不需要提及,哪些可以一掠而过,哪些需要重点讲解,哪些学生需要在哪些方面重点关注?应该给那些对于本堂知识都烂熟于心的学生在课堂上准备一些什么样的内容?给那仅有的几个一无所知者准备什么样的知识?……相信只有有了这些疑问,才会有我们精致的负责人的备课,在备课的时候,如果能多问自己几个这样的问题,我想也许自己的课堂会更加有针对性,更加生动和富有生命力。时间经过我们这样精心的一次准备,也变得更加充裕和富有弹性,也许几年下来,好多学生的思维水平会远远超乎我们的想象,因为他们不再机械的进行着许多重复劳动,而是进入了更多更广阔的思考和研究之中;也许更会有许多学生在这种知己知彼的教和学的课堂里已经慢慢的得到更多的充实和成长,不再简单和自卑。
从学习《概率的初步认识》这一单元开始,我对学生进行了单元预习指导,这一章在小学里学生就有一定的基础,而且内容与我们实际生活联系紧密,在布置预习时,我让学生自己总结出这一章所学的主要内容并试着完成课后习题,习题不一定一道一道的做出来,一看就会的可以一掠而过,有问题的就琢磨一下,问题很大的就标注出来。第二天我就总结性的进行单元预考,根据预考情况来决定这一章的讲授情况。结果发现,除了概率的表示方法需要强调,概率的运算需要用典型的题目来让学生巩固消化之外,其余的知识学生基本上已经掌握了,是生活经验教会了他们这些知识。因此,我只用了一节课结束了这一章。学生也很开心,用最短的时间学了更多的东西,他们觉得又轻松又有成就感。于是,在接下来的学习过程中,我不断的进行着这样的尝试,也慢慢的有了更多的体会。
单元预考,我认为我们可以进行2次,第一次是在没有任何学习的情况下的预考;第二次是预习之后的预考,这两次经常性的进行比较,可以看出学生的自学能力的强弱,学习精力投入的多少,学习程度的深浅,哪些学生的预习方式需要引导和指导等等问题,为了让课堂讲授越来越少,越来越精炼,我想在预习上给学生更多的指导应该是“授之以渔”的最恰当的方式,也是我们最终让学生学会自主学习的最合适的手段。当然让学生预习可以是家庭作业,也可以选择在课堂上……我们专门拿出时间指导学生预习!我想自己的想法不应该是荒唐的,学习的过程如同一个妈妈抚养孩子,当孩子愿意并且能够学会自己吃饭的时候,父母仍然乐此不疲的喂他,生怕他撒了漏了,弄脏了衣服和地面,孩子当然会很快快乐的接受你给予的这种让他舒服的方式,很快就会习惯并且不再愿意自己动手,最终的结果就是既缺乏了动手能力,又养成了依赖心理,最终是家长永远不会轻松。学习上又何尝不是?我们一味的灌输,结果就是自己累了,学生也永远的离不开我们了,离了我们,就不会学习了。而随着知识的不断加深,我们也会一天比一天累,一天比一天困惑……怎么学生越来越难教了?因此,在预习上下功夫应该是事半功倍的做法,让学生学的轻松,让自己教的轻松。它能最直接的体现在我们的预考中,最直接的告诉我们应该去教他们什么,怎样教。而当学生真正学会了预习,我觉得只在预习后进行一次预考即可。
如今我已经在尝试并坚持这种做法了,如今的孩子真的很累,这就需要我们教师在教学上不断的思索,不断的改进自己的教学方式,从而让孩子接受一种轻松的行之有效的并且能受用终生的学习方式,我想真的需要走进这片思索的空间,需要和孩子们真正的交流,需要了解他们的更多,需要知道他们的真正需要,需要让他们掌握更多精彩而受用的东西……。
赞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