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谒金门·风乍起》冯延巳 | 终日望君君不至,举头闻鹊喜
文字由本人根据王立群老师讲座整理,转载请标明出处。
谒金门·风乍起
冯延巳
风乍起,吹皱一池春水。闲引鸳鸯芳径里,手挼红杏蕊。
斗鸭阑干独倚,碧玉搔头斜坠。终日望君君不至,举头闻鹊喜。
我们今天分享冯延巳的《谒金门.风乍起》,“风乍起,吹皱一池春水。闲引鸳鸯芳径里,手挼红杏蕊。斗鸭阑干独倚,碧玉搔头斜坠。终日望君君不至,举头闻鹊喜”。
宋人马令的《南唐书》啊曾经记载过一个有关冯延巳的小故事,冯延巳了是南唐中主李璟手下的宰相,有一次啊这个当皇帝的李璟对当宰相的冯延巳开了句玩笑,说“吹皱一池春水,干卿何事啊?”,那意思就说你写那个“风乍起,吹皱一池春水,这干你什么事啊?”冯延巳很机敏,马上就回答,我写的不如陛下写的“小楼吹彻玉笙寒”。李璟一听啊很高兴,“小楼吹彻玉笙寒”出自李璟的《摊破浣溪沙.菡萏香销翠叶残》,“细雨梦回鸡塞远,小楼吹彻玉笙寒”。南唐中主李璟创作的词中,“小楼吹彻玉笙寒”是非常有名的一句,冯延巳创作的词中“风乍起,吹皱一池春水”非常有名。这个故事啊不仅记录在宋人马令的《南唐书》,宋人阮阅的《诗话总龟后集》、宋人胡仔的《渔隐丛话后集》这些文献都有记载,可见这个事流传得非常广。
南唐中主李璟是一位诗词大家,而且是国君,他都对冯延巳的“风乍起吹皱一池春水”颇感兴趣,我们先不谈李璟是不是妒忌啊,但是感兴趣是毫无疑问的了。冯延巳当然是个聪明人呐,马上恭维南唐中主李璟,说自己写得不如你写的那个“小楼吹彻玉笙寒”好,李璟很高兴。文献记载的原话是“元宗悦”,这个元宗就是南唐中主李璟,这个记载很合乎人情。这我们判断这件事情的真实性啊,当然也可看文献的这个可靠程度,再一个看它是不是符合人情。帝王总想事事当第一,即使是写诗填词也不愿甘居人后,所以我说这件事真实性可能很大。
这两句中间啊被南唐中主李璟惦记上的名句就出自我们今天要分享的这首《谒金门.风乍起》,这样我们遇到的第一个问题就是这两句词既然如此有名,它好在哪?而且冯延巳的名句出自《谒金门》这首词上片开篇的两句,所以我们今天分享这首词必须首先面对的就是“风乍起,吹皱一池春水”。这两句的意思很好理解,就是你要不懂这个故事,不知道这个故事,你看字面你也可以知道,一阵轻柔的春风忽然掠过平静的池塘水面,水面哪荡起了细微的波纹,这表面你能看懂啊。好的诗、好的词啊就是你不知道他背后的很多事情你也能看出来它写的很美,表面一看这里写的最好的就是“皱”字,这个“皱”字至少好了两点,一它非常形象地反映了水面被风吹过的那个波纹的形状,展示了一池春水的动态之美,而且这个“皱”字是承接上句的“风乍起”而来的,这是一点好处。第二点呢,是这首词他写的这一池春水啊是不是那个很大的风,这个“风乍起”的“风”应当是一阵轻柔的春风。如果这个“吹皱”的“皱”换成“翻动”的“翻”,“吹翻一池春水”,你想想那是什么?“吹皱”只是说那个水面微微地起了一点波纹。如果是“吹翻”,那这个池塘就是波浪滔天哪,但是无论这个“皱”字怎么样,这都不是这两句诗的真正好的地方,或者说它的精妙所在。这两句诗的精妙在于冯延巳通过一池平静的春水泛起的皱纹,写出了女主人公内心如同这泛起涟漪的皱纹一样,她内心的平静被一阵清风搅乱了。这是一首思妇怀人之作,通篇写的是思妇内心的不平静,但这种内心的不平静,只有在全篇的前两句中是通过貌似客观的春水之景表达出来的,而且是在似乎不经意的画面中呈现出来的,以最平静的水面皱纹表达最不平静的内心波澜,就是“风乍起,吹皱一池春水”这两句最成功的地方。
那么上片的后两句了,“闲引鸳鸯芳径里,手挼红杏蕊。”,这两句了是承接前两句来的,写这个思妇盼归、百无聊赖,她只能在花香飘逸的园中小道,这个园中小道就是那个芳径啊,“芳”是指那个花的芳香,在园中那个花香飘逸的小道上手揉着杏花蕊,这个逗着鸳鸯玩。但是你想啊,春水的皱纹可以引发思妇的怨情,鸳鸯一样能勾起他的怨情,因为鸳鸯总是成双成对的,特别是在中国人的眼中鸳鸯代表着这个夫妻的协调、谐和。像冯延巳这样的诗人经常接触年轻的女性,他对这个思妇的认知啊丝毫不比女性的自我认知差。南唐中主李璟身边是美女如云,他对这些美女的了解也很深、很透,所以一个可以写出来这样寓情于景的诗句,一个能够深刻地懂得这两句的真实含义,所以才有了开篇那个君王和宰相的一段精彩对话。唯一让我们感到遗憾的是,国君和宰相对话完全无关国家大计,只是讨论章句,这样的国家能否长存,我可以思考一下啊,当然是词外的话了。但是就这首词来说,上片的前两句寓情于景,上片的后两句以动作写人。整个这首词的主旨在上片中已经表达的非常清楚。
下片换头“斗鸭阑干独倚,碧玉搔头斜坠。”,其中这个“斗鸭阑干独倚”的“独”,有些版本作“遍”,就这个词的全篇来看,用“独”跟用“遍”只是强调的不同,用“独”字强调孤独,强调她孤独地靠在那个斗鸭阑干。用“遍”字了,强调内心的骚动,由于内心的不平静,她在这个斗鸭阑干是走过来走过去,所以用“遍”。二者各有自己所强调的地方,我这里按照“独”来讲。下面我们再说说这个“斗鸭”,“斗鸭”了是一种让鸭相斗的“博戏”。大家注意啊,我说的是“博戏”,“戏”了就是玩耍,“博戏”了是带有这个赌博性质的一种玩耍,它好像后世的斗鸡。相传这个斗鸭”起于汉初,因为《西京杂记》的《卷二》就记载过鲁恭王喜欢斗鸡鸭,甚至于斗鸿雁,如果这个记载可靠的话,这应当是汉代贵族的一种娱乐方式。《三国志.吴志.陆逊传》记载,三国时期的东吴大将陆逊对斗鸭之风很不满,有一次陆逊看见自己的一位手下在自己家中修那个斗鸭阑,他很不高兴,陆逊就义正词严的告诉他,“您应当多读点经典,提升自己,玩儿这些东西有啥用”,他这个部下还真听进去了。这首词中间哪被那个春风搅动内心的思妇无事可干,只好一个人在斗鸭阑里玩儿这个斗鸭。结果搞得那个碧玉簪都歪了。这个歪了她没有去正啊,说明她没注意到,只顾着玩斗鸭,结果玩的头上的那个碧玉簪都歪了。这个“碧玉搔头”啊,就是碧玉簪,是这把头发盘起来,最后了把这个盘起来头发固定在这个发髻上的一个簪子,无论是手揉杏花蕊、逗着鸳鸯玩儿,还是斗鸭阑里玩斗鸭,都是一种无聊生活中的寻乐。
我们看这首词的最后两句“终日望君君不至,举头闻鹊喜”。这个思妇啊日日盼归、夜夜盼归,但是天天盼归、日日失望,就当她万般无奈的时候,突然听到了喜鹊的叫声,一阵狂喜,因为一定有好消息来了。这个时候最好的消息莫过于自己的心上人平安归来,因为中国古代民间哪把喜鹊作为吉祥的象征。传说唐代的贞观末年,有一个叫黎景逸(贞观末,南唐黎景逸居于空青山,有鹊巢其侧,每饭食以喂之。后邻近失布者,诬景逸盗之,系南康狱月余,劾不承。欲讯之,其鹊止于狱楼,向景逸欢喜,似传语之状。其日传有赦。官司诘其来,云路逢玄衣素衿所说。三日而赦至,景逸还山。乃知玄衣素衿者,鹊之所传也。”)的人,他家门前的树上有个喜鹊窝,他经常喂那个巢里的小喜鹊,有一次了,这个黎景逸蒙冤入狱,突然有一天,他喂的那只喜鹊儿落在他的狱中的窗前叫个不停,他揣摩了半天,他认为可能有好消息,果然三天以后他无罪获释。这个故事啊不仅是一种文献记载,当然我们现在看的比较早的是《太平广记》的记载,北宋初年《太平广记》的记载,同时有好多部书或详或略的都记载过这个故事,这些故事说明喜鹊啊它是一个报喜的鸟(另外江南民俗里面的“乌啼”也是吉祥的征兆。《诗经·小雅·正月》有“哀我人斯,于何从禄。瞻乌爰止,于谁之屋?”毛传说:“富人之屋,乌所集也。”《尚书传》有“周即兴之时,有大赤乌衔谷之种,而集王屋之上者。武王喜,诸大夫皆喜。”唐代段成式《酉阳杂俎》云:“人临行,乌鸣而前行,多喜。”)。比如说,两个鹊儿面对面,这叫“喜相逢”;如果两个喜鹊再加一枚古钱,那叫“喜在眼前”;如果喜鹊站在梅枝上,那叫“喜上眉梢”。总而言之,这首词了就是写了一个思妇怀人的事件,但是呢前两句写得特别妙。这一期我们分享了南唐一位杰出的词人冯延巳,南唐是一个非常有人才的一个王朝,虽然最终被北宋灭掉了,这个南唐二主、冯延巳他们三个人为中国古代词史贡献了这个三位优秀作家,南唐还有些文人在宋初为宋太宗做了编辑大型文献的工作。
最后让我们重温一下冯延巳的《谒金门.风乍起》,“风乍起,吹皱一池春水。闲引鸳鸯芳径里,手挼红杏蕊。斗鸭阑干独倚,碧玉搔头斜坠。终日望君君不至,举头闻鹊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