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走进传统生态文化古村商子湾》之《茶灶竹间升白烟》——文/商建明

商子湾,黄梅县唯一个国家级传统古村。座落在柳林乡西南部的大深山里,距乡政府所在地约10千米。这里四周群山环绕,千峰聚秀,古木参天。整个村子背靠巍峨凤凰山,东倚托日高耸的红花尖,南接护卫古村龙脊山(俗称“龙子腰”)和三河交汇的大河地,西临杨山村的“三脉山”,出村口不到1千米就是明古驿道调石岭,北辅扯旗尖村的古角寨,与远处多云峰叠巍相间,重峦迭起,水秀山青。海拔501米,史有“五河绕古宅,托盘尽丰饶”的记载,总面积约3.7平方千米,镶落在一个山盘子里。
这里曾诞生了一批批文贤秀举,历史上走出了一进士、五秀才和一贡生。商氏家族继历公举进士之后,万春公第二十一世裔孙商绪先,曾远赴福建参加博士考未第,回乡曾在“义学堂”任教多年,并参加宗谱“敦本堂”编修工作;奎远公在道光二十七年(1847年)得中文举,一时名传乡里;商象贤同治十一年(1872年)秀才;商祚宾光绪十九年(1893年)夺得童考第一名;祚公其子商可仁学识远高其父,成为我族光绪二十九年(1903年)山乡一代贡生。1905年,历经1300年的科举废止,可仁公一生以此居之未入仕途。
民国中后期,万春公第三十二世裔商柏勋从“浩然斋”考入黄梅县八角亭高等小学堂(其前身为黄梅“调梅书院”),后来从这里走向黄埔,成为商子湾近代笫一个正处级官员。如今,在“浩然斋”读过书的老人均已作古,当年村南面竹林前的斋堂书院在无产阶级文化大革命中基本被毁,只留下三间半壁残垣,后来在“农业学大寨”中将“义学堂”全部撤除。为了古村书香的绵延续誉,村子里仍保持儒门书香,在村东“碧禾园”建起了一所四间土木结构村小学堂(后被政府部门接纳为公办点学校),主要招收本村、杨山、王梨树、沙子头、扯旗尖等邻村小学生,为当地十里八乡培养了一大批各级各类建设人才。时有联赞曰:“水如飘带山如笔,家有藏书垅有田”。
元末至正庚子(1360年)至明洪武初年间,万春公第八世孙(英户)支祖柏公,因红巾军农民势力陈友谅弑杀对手倪文俊主帅徐寿辉攻陷太平,面对群雄割据乱世局面,由凤源乡垅坪里商家林(今卢府、江河村域地)避迁与近邻严氏屋场一山之隔的凤凰山“尚林”。这里竹山如海楠竹遍布山岗洼地,自古被誉为“竹海明珠”,为宗亲提供了隐居和生存的良好条件。他们在此竹栅陋舍,拓荒造地,开发山乡,“越经年数载而居”,历经实、贞、始创、福、敦本、焕生、善述共七世。至今凤凰山腰留有“商家田”的地名、农耕生活废墟和支祖祖功公(字中庸)妣(余氏)古墓。时传凤山脚下的“子福地”朝阳日暖繁花似锦,每到春夏时节常有群蜂与凤凰相聚,因此村子里有人把这里称之为“凤朝凰”的天然居所。
一天,有位年迈的长老拄看藜枝从村东头的“鲤鱼湾”经过,偶见林中豪光绽放,鱼湾红鲤腾跃,原来凤凰山一对金鸡把巢筑在山脚下的林子里,并在此生儿育女,每每常有金光闪耀,长老把这一消息告诉了尚林的嫡系村民。后来,十九户踞山之人虑自然与生态诸因素,逐步搬迁凤山脚下,并在此选址定居。明天启初年(1621-1622),(英分)十六世祖伯美倚父(善述“爱山”公)在“金盘托韶华”子福地首建宗祠,我族后来的32字辈谱序即从“善”始。此时,又因家族史上载有先贤商泽、商瞿等被当朝封为“商子”,人们将“子福“鱼湾”“商子”诸元素交相融合,“商子湾”因此而名。
及至明末清初,十七世“承”支祖时,一部分后裔从商子湾分迁至凤源乡(今五祖)打鼓岭。这样,商氏嗣者历经二十余世六百六十余年,在这里读耕齐家,开启了文明之源。从此,在漫长的历史演进中聚集成了恬淡的纯商姓的600余人宗族村落。

这里曾是农耕时期原始生态林地,气候温和,水量充沛,村东南和正西北各有两条河在村前形成上河和下河,然后在大河地交汇玉带似的西向而去。林地中蕴藏有大量古红枫、楠竹、苦栎、古樟、油松,并有国家一级保护植物铁杉、香椿、朱树、黄檀木,资源极为丰富。

商子湾人勤劳智慧,憨直节俭,长期在此守望耕种。经济来源主要以林业、竹木手工制造和编织业、手工纺织、贩盐业为主。历史上曾域地纵横十里,富甲一方,清末至民国时期诞生了三个地主一个富农。至今,村东李新屋和向老屋附近(海螺山)有德礼公独子继壁公(字爱宇)及妣的古墓;村西南杨山村朱石向家、严家岭、范东湾,垅坪山卢新屋牌楼畈上均有大面积商子湾田垅;古村北面有地处扯旗尖村古角寨燕子岩的大片林地;名传古凤源的卢林庵曾是商氏家族商金淦的家庙,庵周围有其主人所辖的山田。
这里又是商氏家族文化根基深厚的名门望族和礼仪之邦。村前一所古书院“浩然斋”,始建于清雍正(1728-1730庚戌)年间,座落在大山深处,掩映在古红枫和楠竹林之间。校舍是用糯米调拌石灰粘缝纯青砖斗墙砌成,上盖具有传统工艺的黛青布瓦,大麻石正门座北朝南入内,一进三幢,每一幢排列五间,各幢之间有回形露天走廊,东西两侧开有耳门供师生出入。由于历史的原因,加之兵荒马乱只留下饱经风霜岁月中的残痕。这里最初是村子里的宗族乡塾对孩子们进行启蒙教育的场所,教授些《三字经》《百家姓》《弟子规》《千字文》等等,有时也直接教读《四书》,读完后即授《五经》兼读《古文观止》,同时开学作文为科考作准备。学规极严,常伴有体罚学生行为。时名“商子湾义学堂”,同治四年(1866乙丑)更名为“浩然斋”延至民国后期。1927-1933年,这里曾是黄梅北区苏维埃政府指挥部和联络点。1906年出生在商子湾村时任中共黄梅县北区人民政府组织委商攀桂烈士,曾以私塾先生名义为掩护开展地下工作。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