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君子不器”——观“鲁迅先生与书籍装帧”展
按照惯例,只要文学馆有展,我们这些志愿讲解员一定要去看——近水楼台先得月。今天参观的是“鲁迅先生与书籍装帧”展。
展览地点:
中国现代文学馆C座二层2号展厅
上中学时只觉得鲁迅先生文章深奥,一考理解题就丢分;后来在文学馆,见这花园似的的园林中掩映着13位著名文学家雕塑,惟有鲁迅是铁制像,足足有2米高,钢铁焊接的,竟然没有弯曲的弧线。记得当初培训我们的人说,因为鲁迅的骨头是最硬的,性格坚韧、刚强,他以笔为枪,永不休战,这更加笃定了鲁迅先生在我心中冷峻严厉的印象。
铁制鲁迅像
首先映入眼帘的展品,是线装书《凯绥·珂勒惠支版画选集》。这是先生第一次用中国传统线装方式装帧的西洋画册,封面是传统的中式竖长方形白色块加以宋体书名,中西结合,有难于说出的“东方之美“寓意其中。这本版画集我在文学馆讲解过,知道这是先生为了纪念左联五烈士之一柔石而自费印刷的,一共只印了103本,铜版纸,光面,为了照顾画家的生活需要(德国女版画家珂勒惠支的画,充满了对穷人的同情和怜悯,是对人世不公的血泪控诉)出售了33本,其余都由先生赔钱赠送。先生在版权页上特别加印8个字“有人翻印,功德无量”与我们一般印象中的”版权所有,翻印必究”形成了鲜明的对照。这让我感觉到了先生温暖幽默的一面。
《凯绥·珂勒惠支版画选集》书影
参观中我发现,先生钟情于纯色系列,诸多装帧设计都采用白底色,配以红色或黑色的书名及作者名,比如《中国小说史略》《热风》《且介亭杂文》等,将黑红基础色依托在纸张原色上,显得古朴、沉稳、单纯,这种风格与先生的文风神似——他不仅敢说出别人不敢说、不愿说、不能说的一切真实,更从不向他人隐瞒心中的矛盾、痛苦、迷惘。这让我感觉到先生坚定而又爱憎分明的一面。
等我转到《艺术论》这本展品时,惊想起,鲁迅先生曾给萧红讲解过穿衣搭配的学问,原来先生对艺术早有研究呀。伫立,沉思这本书的设计理念:以点、线、面作为设计元素、烘托,形成一颗有缺角的圆,书名“艺术论“以美术字的形式凸显在圆的下方,极具形式感和现代感。还有《萧伯纳在上海》的装帧,封面上铺天盖地是上海各家报纸刊登萧伯纳来上海的报道,剪切拼凑又互相遮盖,土红色报刊和字体相互穿插,黑色的萧伯纳勾线头像位于左上方,黑色的书名“萧伯纳在上海“在正上方。热闹而喧哗,我觉得既能第一时间勾起人们对萧伯纳的好奇,又能传达了先生对当时社会跟风状态和征伐控制舆论的强烈不满。这么绝妙精湛的设计,先生是怎么做到的?
《萧伯纳在上海》
书影
《艺术论》书影
展览墙上,我在先生给出版社的信中找到了答案:“过去所出的书,书面上(书籍封面)或者找名人题字,或者采用铅字排印,这些都是老套,我想把它改改,所以自己来设计了”;“颜色比原稿略淡,图案偏离了我定的位置,有点右倾。这是改过几稿的,虽颇不满意,但也算是佳作了”;“在中国现在的出版界情形之下,我以为印刷,装订,都要算优秀的。但书面的金碧辉煌,总不脱良友式”。我沉思,在先生看来“金碧辉煌”是商家所追求的,也为世俗所喜欢的,但不是文化书籍所宜。先生对细节无不考究,直至理想为止。所以,先生每一本书的装帧仿佛就是一件艺术品:纸张的质地,色彩搭配,图文设计,印刷质量,甚至装订,切或不切边等,从内容到形式,每一个细节要极力做到完美。这让我感觉了先生博学多才而又豁达坚定的一面。想起陈丹青在纽约参观西方世界第一次中国美术大展时,看到了鲁迅先生的几件书籍装帧设计,连连感叹道“不但依旧生猛、强烈、好看、耐看,而且毫不过时。“
展览甄选鲁迅先生谈论书籍装帧的十余封书信放大展示
流连在鲁迅先生书籍装帧的海洋中,欣赏着如此独具匠心的设计,先生似乎在我面前丰富而亲近了起来,先生不只是作家、教授,今天才知道先生的多才多艺,只不过是文学上的光芒遮蔽了先生在其他领域的成就。突然想起孔子曰“君子不器”,说的就是先生吧。
校对/图片:张欣阁
美编/排版:王 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