乡土散文:山村小煤窑
回首山村小煤窑
时光飞逝,世事沧桑。回首上世纪八十年代初,改革开放的强劲东风吹遍了神州大地。一个封闭萧索的小山村——李城村活跃起来了。沉睡的煤窑资源已耐不住寂寞,在急于问世。逼切致富的村民闻风而动,跑遍了山山岭岭,选用了“闹窑”有传统经验的长者用肉眼观察,分析判定挖煤的方向与具体位置。选址的村民并相互争执,抢占天时地利。在未经专业技术人员测量的情况下,便雷厉风行以人际家族关系为纽带搭伙结股,火速施工。一时间东西两山热火朝天,人声鼎沸。有的用洋镐镢刨,有的用钢锨铲,有的用篓筐担,有的用小平车推,有的用棌木柱支棚搭架。其阵势犹如1958年大炼钢铁的宏大场面。半年之后小煤窑相继投产。一堆堆煤挖出来了。站在村里遥望,横七竖八的煤堆像给山坡上插上黑色的花朵。随着风的吹拂,煤尘飞扬,树枝灌木上黑黝黝的,山坡也成了黑黢黢的,天灰蒙蒙的,弥漫着煤烧焦的怪味,原有山清水秀的美景荡然无存。简陋的蜿蜒的攀山土路上,拉煤的畜力车,三轮车,小汽车络绎不绝,刺耳的喇叭声在震撼着山野。随着煤价的不断上涨,煤场里的一堆堆煤面顷刻间变成了一堆堆乌金。入股者喜不自禁,春风得意。他们既能挣得不菲的工资,又能享受优厚的福利。待到年终还能分红吃利。真是荣华富贵的馅饼从天而降,一夜暴富。
发财致富的大门打开了,以股东为中心的入股者及部分雇工的生活天翻地覆。窑上要么是发白面,要么是发大米,要么是发食油,真是色彩斑斓,耀人眼目。他们家的孩子厌倦了吃白面馒头,吃腻了油炸的烙饼。衣着打扮,西装革履,时髦风流。村里一幢幢二层小楼拔地而起金碧辉煌。贵族式的生活奢侈至极。这些人在村里花天酒地,耀武扬威。有的人在公开场合大肆炫耀,编成了顺口溜在粉饰自己。你看咱闹窑多自豪,日进斗金装腰包。也有的人在背地里嘀咕,你看那些没出息的人,每天面朝黄土背朝天,一年下来没有钱。也有的人暗暗讥讽我,年轻力壮不下窑,天天教的孩儿王,一辈子也是穷得叮当响。面对这些流言蜚语,我斟酌再三,权衡利弊,难道教书育人就成了低人一等吗?于是我坚定信心绝不半途而废去当逃兵。宁可清贫也要育人,倾心挖掘自己的潜能,力求在教学上有所创新。妻子开明成了我教书的坚强后盾,她养猪喂鸡补贴家用,与我同战困境,共渡难关。实践证明我走的这条路不是羊肠小路,自己热爱的文化事业得到了延续。
闹小煤窑的这些村民,刚刚开始的时候,凭着热情有钱的出钱,有力的出力,彼此同心戮力,真乃人心齐泰山移。投产以后,也许是制度不完善的缘故,也许是利欲熏心,见利忘义的驱使,这些人意见分歧,矛盾重重,互不相让,尔虞我诈,几乎闹到拳手相加的地步,双方利用家族亲戚势力磨刀霍霍,相互威胁,直至上访告状,反目成仇,最后以退股结局,分道扬镳。也有个别窑主为富不仁,不能按时按量给雇工发放工资,或者以物折款克扣工人的生命钱,一些外地工人无奈只得心怀怨恨泪水涕零悻悻离去。有的窑主已是腰缠万贯,但不感恩于党的富民政策,总是大言不惭地说自己本事超人,并洋洋得意,不可一世。也有少数窑主不择手段承包了原集体煤矿,但不及时缴纳承包经费,背信弃义,引起群众不满。有的窑主只顾自己挥霍无度,从不为村里办一件实事,更有甚者偷税漏税,行贿受贿,玷污了政治生态环境。个人小煤窑在特定的环境下,虽为经济建设带来一定的益处,但其弊端也是无法掩饰与回避的。
随着改革开放的不断深入,私挖乱采的小煤窑越来越不适应市场经济的需求。这不但浪费破坏了煤炭资源,而且违背了科学发展观的原理,为此国家制定了一系列取缔小煤窑的政策,这是利国利民的举措。只有走科学开采,环保配套,规模发展之路才能更好地保护煤炭资源,提高经济效益,为子孙后代造福。如今我们走进村里具有清醒舒适之感,天蓝了,山绿了,水清了,金山银山的愿望实现了,核桃树、花果树已是漫山遍野,松柏树、洋槐树已绿树成荫,成为村里的一道靓丽的风景线。村民们正扬眉吐气朝着共同富裕的小康之路迈进。为打造一个生态环境美的新农村而奋斗。
审阅:赵成
简评:文章通过小煤窑过去和现在的变化,再现了往昔村里人们急功近利的短视,盛赞了今天党中央的绿水青山即是金山银山的伟大决策。
终审:严景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