徐德培 | 走,看海去!
【往期回读】
走,看海去!
江都 徐德培
【作者简介】徐德培:男,1947年生,中共党员、中学高级教师。1966年高中毕业于江都县中学,1972年参加教育工作,1980年毕业于扬州教育学院,2008年退休。原江都中学工会主席、江都实验初中党支部书记。曾获得“全国优秀教师”荣誉。
暑期的闲暇,真好!如果不用来做一点自己喜欢的事,岂不是白白浪费了被其他行业的人羡慕得眼红的“超长假”。于是,同校的同事们互相邀约:走,看海去!
终于,在山东青岛,我第一次见到大海。虽说在电影电视上多少次领略过大海的雄姿,甚至因此做过许多蓝色的梦,但真的从崂山之颠俯视一望无际的海面,目睹“海到尽头天作岸”的壮美,心灵还是受到强烈的震撼。
那是一个晴天,几许白云悠闲地在天边飘荡,更显得天空的通透与静谧。在海面微微浮动的三两个小岛,更加衬托了大海的浩瀚。远处幽蓝水面上的几个白点,或许是海鸥,或许是船帆,或许是浪花……蓝天下的大海,只有微波细浪、轻轻海风。然而,侧耳细听,从脚底传来有节奏的闷雷声。导游介绍,声音源于山脚下的“惊涛拍岸”,想不到貌似平静的海水在受到山崖的制约时,竟然爆发出如此强大的力量,不顾一切地扑向礁石,“粉骨碎身全不怕”,“不因祸福避趋之”,毫无退缩妥协之意。
“海纳百川,有容乃大。”立足海边,我首先感慨于大海的包容之心。“君不见黄河之水天上来,奔流到海不复还。”“百川东到海,何时复西归?”大海不但能容纳奔腾的长江、汹涌的黄河,也从不嫌弃涓涓溪流,甚至不拒绝被污染的河水,不遗余力地用自己的“内功”去净化它,为优化人类的生存环境竭尽全力。大海不愧为包容的典范,因此产生了两个褒义词:海涵与海量。大海的包容之心,造就了大海的辽阔、浩瀚之势。可见,包涵与宽容并不会削弱大海的威势,反而能开阔其胸怀,提升其魅力,让千江万河归顺自己,壮大自己的实力。
地球是人类的家园,海洋是资源的宝库。千万年来,人类的进化、繁衍、发展需要越来越多的资源,大海始终像任劳任怨的母亲对子女一样,只知道永远不计回报的付出和给予,甚至毫不吝啬地满足人类颇为过分的索取。从白花花的海盐、鲜美的海产品、瑰丽的珊瑚礁,到海水的化学资源、海底的矿产资源以及海底巨大的能量资源,大海对人类几乎是有求必应、尽其所有。由于大海的悉心哺育,许多国家的沿海城市与内陆相比都更为发达、更为繁荣、更为开放。可以说,没有海洋,就没有人类,就没有现代文明与繁荣。大海对于人类的奉献是无可替代的。
大海是一位公平的老人,世界上诸多崇山峻岭,谁高谁低,只有大海说了算。因为大海从来不讨好名山,也从来不欺凌荒岭,它用海平面作为共同的基准,以海拔作为公正的尺度,平息了许多纠缠不清的高低之争,赢得了清正廉明的美誉。
俗话说:地低为海,人低为王。大海之所以能包容百川,除了它的博大之外,另一个重要的原因,就是把自己的地位放得很低。低调是一种智慧。木秀于林,风必摧之。低调可以保护自己,融入人群,巩固根基,积蓄力量,不露声色,悄然潜行。低调能够做到卑微时安贫乐道、不急不躁,显赫时持盈若亏、不骄不狂。低调是一种美德。多做事,少说话,不张扬。功劳再大也毫无凌人之盛气,地位再高也以百姓自居。低调是一种境界。得意时淡然,失意时坦然;处顺境而自警,处逆境而自强。低调是一种哲学。山不言高而自高,海不言深而自深,地不言厚而自厚,人不争名而自名。
我出生在看不见大海的乡村,工作在看不见大海的城镇,难得的崂山观海给我留下很深的印象。留在我记忆中更为深刻的是大海的品格:坚韧、包容、奉献、公平、低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