游:当代中国绘画展 | 汪诚一

展览地点 | 意大利米兰国际艺术中心(杜里尼伯爵宫殿)

展览内容 | 展出当代中国绘画作品约70件

画册出版 | 展览出版同名画册,收入作者简介、作品图片等文献资料

联合策展 | 意大利米兰国际艺术中心、当代油画

协     办 | 北京龙吟雅风视觉艺术中心

1
“游:当代中国绘画展”前言

“游”,来源于庄子“庖丁解牛”——游刃有余,即指忘掉绘画技巧与思想,将自己的身心完全融入到作品本身之中,“游于艺”,达到物我两忘、天人合一的状态,实现极大的身心自由,“游”可以说是中国艺术精神的最高境界;同时,“游”的另一层含意是指漫步在世界艺术之林,吸收他者的文明养分以使自身的精神内蕴更为丰厚。

中国的近现代绘画尤其是油画,吸收了西方绘画艺术的传统,同时在自身的文化习惯下又有了进一步发展。及至当下,中国的绘画艺术在视觉语言与西方艺术融合接轨的同时,逐渐凸显出中华文化的特质与东方文化特有的审美价值。当然,中国艺术家和西方艺术家所处的社会人文环境不同,导致在作品的指向上也有所差异。总的来说,当代中国绘画艺术的发展所形成的轨迹,以及和西方艺术的差异性,对世界当代艺术的发展提供了一个值得研究的文本和借鉴的路径。

因此,“游:当代中国绘画展”系统梳理当下中国艺术家的绘画作品,在文艺复兴的重镇呈现给意大利公众,具有十分重要意义:这不仅是让当代中国绘画穿越时空致敬文艺复兴时期伟大的绘画大师;并且是和意大利当代艺术展开交流与对话,让意大利民众感受中国绘画艺术的魅力,以及深入观察中国绘画艺术的发展样态。

本次展览将通过绘画艺术架起东西方艺术对话的契机与文化交流的桥梁,定将在中意两国美术史以及文化交流史上留下深刻的印迹。

2
艺术评论

汪诚一的毕业创作《信》,是当年马克西莫夫老师最喜欢的一张。汪诚一一直以来,延续了他比较写意的、大笔触的风格,而且顺着他的路子往前发展。汪诚一是很低调的一个人,改革开放以后,没有受到社会应有的关注,但是他仍然默默无闻地潜心作画,而且画得很自如,很潇洒。我在前些年不断看到他的画,但是大规模地看到,今天还是第一次。看了以后我感触很深,他的画面表现得很轻松淡雅,这在当前的中国是很少有的,我非常喜欢。中国社会的变化很大,发展又非常快,人们的心态是非常不平静的,反映在艺术上也是很激烈的,变化很大。相比之下,汪诚一倒是心态比较平和,他的做人作画都很潇洒,看起来很舒服,很自如。我觉得这样一种画风在当前是难能可贵的。

——靳尚谊(中国美协名誉主席)

汪诚一和我是油画训练班的老同学,我们两个人的毕业创作都是以北大荒为题材的。我们一起到北大荒去,和垦荒队共同生活,这使我们又增加了一份特殊的亲密关系。汪诚一永不停息地在自己的艺术追求道路上默默进行探索。他展览的标题是“洗练如生”,他的人也是这样的,非常淡雅,非常平易,默默地在艺术领域耕耘。正如他所说的“艺术是他一生的追求”,他基本上在一种唯美、抒情、写意的艺术理念下探索。在我们毕业了50年之后,把这么长一段时间的艺术作品展示出来,使我感受特别的深刻。

——詹建俊(中国油画学会主席)

汪诚一先生是中国美术学院的老教授,曾经是油画系第二工作室的主持人,也是前浙美油画创作的重要代表。中国美术学院的油画创作和教学的核心,是对油画的绘画性的追求,是对形神兼备表现力的追求,这种追求还表现为对绘画挥写的一种倾向。这种倾向一方面将对对象描绘的准确性与主体表达的生动性结合在一起,另一方面又把油画语言的塑造感和中国绘画的写意感结合在一起,形成了中国美术学院油画艺术教育的重要内涵。这个内涵从汪诚一上世纪50年代的《信》到80年代的康定写生,再到近几年大写意油画都是一脉相承的。他绘画的塑造趋于平面,绘画的造型趋于简约,绘画的用笔趋于挥洒,绘画的气息趋于洗练。洗练是绘画非常重要的一个品质。生活的淘洗叫“洗”,技艺的纯熟叫“练”,洗练当中既有技艺的凝练,又有意趣的丰满。汪诚一先生的洗练,更加趋于简约,更加趋于淡远,越是淡远就越是接近他心底里的生活,就越是体现他心中的生机生趣,就越能够体现东方人画油画的特点。这个展览的题目叫“洗练如生”,就是要表现洗练生动的意趣,同时又要弘扬绘画与生命丝丝相扣、生生不息的内在联系。

——许江(中国美术学院院长)

3
参展艺术家作品欣赏

大清谷,布面油彩,40cm×50cm,2021

月沼池晨曦,布面油彩,38cm×46cm,2014

信,布面油彩,143cm×228cm,1957

在这幅作品中,汪诚一按照当时倡导的'情节性绘画'的精神和在创作中反映现实生活的要求,精心巧妙地设计了'阅信'这一平凡而又动人的情节,表现了中国第一支青年垦荒队在荒芜人烟的北大荒艰苦创业的真实情景。我们通过画面可以看到:傍晚时分,一群年轻的垦荒队员收工回到宿营的帐蓬,围在刚刚赶到的邮递员身边,焦急地等着从他的邮袋里拿到来自远方的亲人的信。居于画面右侧突出位置的,是一位已经开始在看信的姑娘,充满朝气的脸上荡漾着浅浅的微笑,恬静而动人。垦荒队员们辛苦劳累了一天,而此刻却显得那样轻松、舒展和平和,连不远处三匹刚被卸下犁头的耕马也正静静地站在马槽前,旁若无人地咀嚼着草料……但是尽管如此,人们依然可以深切地感受到汪诚一想要传递出的垦荒队员的艰辛和豪情。以小见大,从细微处感受深刻,这正是他构思的不同凡响之处。整个画面笼罩在夕阳金色的余晖中,年轻人身后拖着长长的光影,粗犷凝重的笔触与北大荒广袤荒芜大地正相契合,暖色调更增添了画面脉脉含情的氛围。

插着彩旗的渔船,布面油彩,60cm×73cm,1990

躺着的女孩,布面油彩,50cm×61cm,2017

躺着的女孩之二,布面油彩,54cm×65cm,2018

沉静的女孩,布面油彩,65cm×54cm,2018

野孩子,布面油彩,50cm×63cm,2017

坐椅子上的女孩,布面油彩,73cm×61cm,2015

熟睡中的女孩,布面油彩,50cm×61cm,2017

阳光女孩之一,布面油彩,54cm×65cm,2007

阳光女孩之二,布面油彩,54cm×65cm,2007

阳光女孩之三 ,布面油彩,54cm×65cm,2008

4
艺术家简历
汪诚一
1930年出生于安徽歙县。1954年毕业于中央美术学院华东分院(现中国美术学院)并留校任教。1957年毕业于马克西莫夫油画训练班,毕业创作油画《信》在美术界引起广泛关注,为我国现实主义油画代表性作品之一。同年回母校执教,历三十余年。20世纪80年代主持浙江美术学院(现中国美术学院)油画系第二画室及系教研室工作,任教授。现为中国油画学会理事、中国美术家协会会员。

写生作品研究

“写生作品研究”公众号除了梳理绘画语言的传承、演进的历史脉络与规律,重要的是将“写生”置于当代艺术的大平台进行探讨研究,强调“写生”与社会、人文、时代的关系,以当下的视角来考察“写生”的价值和意义;编选具有代表性的艺术家,供大家分享。
公众号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