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们之间信任感是如何消失的?多次博弈和一次博弈

但凡上了点年纪的人,比如像我这种40多岁的人,普遍都会感叹,人们之间的信任感越来越差了。

年代太早的事情,我没有亲历过,所以不好说,说说我有清晰记忆的年代吧。上世纪80年代,我上小学了,那时候的民风如何,我还是记得很清楚。

不敢说夜不闭户,路不拾遗,但那时候的社会风气确实比现在好得多。小孩上学不需要家长全程护送,小朋友自己背着书包就蹦蹦跳跳去学校了;老人摔倒了有人扶起来,老人的家里人还要感激涕零;亲朋之间要借点钱周转,虽然自己也没什么钱,二话不说就借给对方,不用担心归还的问题;家家户户门上就一把挂锁,用点力就可以拧开,哪像现在防盗门搞的铜墙铁壁一样。

最重要的是,那时候还没有铺天盖地的摄像头,也没有人脸识别系统。现在即便是科技如此发达,人们还是不愿意去信任别人。仿佛每一个人都需要防备,个个人人自危。

为什么会这样?

我觉得很大程度上是多次博弈和一次博弈的差别。

倒回去三、四十年,人们生活的社会环境有点像“小国寡民”,环境相对封闭。在农村,常年打交道的基本上都是本村人;在城市,需要经常来往的都是一个工厂的,一个单位的,大家都相互熟悉,构成了一个相对封闭的圈子。

 这种社会交往结构,决定了人和人之间都是多次博弈,人们相互之间需要经常性打交道。伤害别人或者没有诚信的人,将无法在这个圈子里立足。即便遇到外来威胁,圈子里的人也会同仇敌忾,团结起来维护共同利益。

即使需要和圈子外的人发生关系,对象也是相对固定的。比如,供销社,百货大楼等等。说白了,相互之间做的是熟客生意,这也是多次博弈,大家都很在意口碑。所以那个时代,社会诚信度相对好很多。

当然,那个时代也有经常发生坑蒙拐骗的地方,比如火车站就是社会治安案件高发区。为什么?因为在那里进出的人群来源复杂,没有形成一个固定的圈子。在火车站做生意基本上是一次博弈,没有回头客的。发生扒窃,偷盗等等行为,也很少有人会站出来见义勇为。因为旅客之间没有共同利益,犯罪分子也比较大胆。

而现代社会,人们的社会接触面纷繁复杂,人们与外界发生关系,双方基本上都是一次博弈。

从经济层面上来讲,网络经济兴起以后,买卖双方连面都见不着,基本上也是一次性买卖。即便出现欺诈,买家想追讨损失也很困难,所以卖家没那么多道德和现实顾忌,把钱赚到手再说。

从社会治安层面上来说,现在的人们为什么会人人自危,会抱着不信任的眼光去打量每一个人?

因为,现在的人和别人已经没有必然的联系了。比如生活环境,过去人们住的是单位宿舍,一个围墙的里人先是同事,再是邻居。现在呢?邻居之间完全没有必须要打交道的地方,双方之间天然的冷漠和隔阂,很难形成一种融洽的关系。即便是小区的管理者也没能力和精力把这些人相互熟悉起来。

走到街上也是,人们难得碰到有几个熟人,不安全感会陡然而生。越是有这种感觉,人们越不信任。这就是典型的一次博弈,即人和人之间恐怕这一生只遇到这么一次,什么事情都有可能发生。

所以,看到老人倒下去了为什么不敢去扶?因为现场的大多数人都是陌生人,跟你没有利害关系,没人帮你说话。如果周围全是你的熟人,老人也不敢讹你。

我再说下现在热门话题,网络教育为什么那么敢圈钱,因为很大程度上,他们和家长们之间是一次博弈,我只要让100万人掏钱出来,每人身上赚一千块钱,我就赚了十亿,一次就够了。线下教育则不行,因为教师和家长要进行经常性联系,构成了多次博弈,老师的口碑坏了,将没人再理你。

社会的节奏肯定会越来越快,人们之间的交往也是越来越趋向一次性博弈,那么人们相互之间完全不信任的局面将如何破局?

我认为,只有把普遍性的一次性博弈变成多次博弈,才能根本性解决问题。

在大的层面,比如国家层面塑造信用体系,建立全面的个人信用档案。这种信用档案要涵盖个人信用诚信,犯罪记录,危害社会道德行为等各个方面,普通人查找调阅方便,来震慑那些认为只是一次性博弈,而胡作非为的人,让其注意自己的行为,可能会收到一定效果。

但愿这种“不要和陌生人说话”的局面能被打破,人和人之间能重拾信任。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