曾经火爆的品牌转型失败,关店200家,创始人重新出山 | 开店笔记
说一说一个餐饮品牌,曾经也是我们这个年龄的人很喜欢的一个火锅品牌,呷浦呷浦。
这个牌子曾经是很火爆的,被叫做“快火锅一哥”,“快餐小火锅”,在北方尤其流行,火锅里上市的两个品牌,一个是海底捞,一个就是呷浦呷浦。但就16年之后左右吧,感觉就变了,一路向下,今年上半年财报出来,开始亏损,并且大批量关店。
16年发生了什么呢?这期间他们老板宣布要转型,提出要把呷哺快餐品牌的“快”属性去掉,转向以“休闲正餐”为主导的餐饮属性,以此提高消费者的体验感。
接下来就是形象升级,开大店,提高价格,各位可以看看老店和新店的形象,一眼就可以看出差异。
升级后,大家不再把这里单纯作为一个快餐店进食,以前的1-2人的群体开始变为四五人的结伴就餐。
也就在这时候,消费者对他的评价就变了。大家开始嫌贵,说吃一顿要80块往上走,感觉陪伴了自己整个学生时代的小火锅,仿佛成了最熟悉的陌生人。也有人说:服务依旧是爱理不理,但价格已经变得高攀不起。去看他的评价,你会发现大部分是抱怨价格和服务:“以前俩人吃,七八十块就够了,现在得一百四起步”;“我一个人吃呷哺都要90+,有这钱我不如再添点去吃海底捞,至少服务好”;“转型主要体现在装修,菜品和服务毫无进步,甚至连麻酱都没以前好吃了”。
不过,转型嘛,肯定会带来很多阵痛,肯定有些人不喜欢,我相信改变呷浦呷浦的高管们也一定是深思熟虑后做出的决定,所以,尽管负面评价很多,但这四五年依旧坚持转型后的路线在走。不过,今年上半年的财报出来后,发现以前盈利能力很强的品牌居然大幅亏损,而且准备大面积关店。在经过四五年的折腾后,这数字基本上是宣布转型是失败的,
我们不去讨论当时他们的转型是否正确,不过,我相信在当时有一定必要性,因为定位低端,价格便宜,随着房租和人工等成本的提高,利润在逐年下降,这时候的出路肯定是提高价格,但是光提高价格不行的,顾客肯定不接受,于是需要把形象改一改,把体验的质感提上去,甚至把消费场景也变一变,穷学生和单身狗太穷了,付不起价格,那就变成聚餐性质的店,社交性质的店铺,大家愿意支付更高的价格。。。这种转型是很正常的逻辑,我认为也是行得通的。
只不过,在执行过程中也许不到位,也许发生了偏差,比如,最重要的产品品质有没有提高呢,还有服务呢,也是被顾客抱怨多的地方。对于一个餐厅来说,产品和服务就是最重要的,店铺形象反而是其次。
今年8月份,呷浦呷浦的老板估计看到了颓势,把高管换了一遍,自己重新出马,他说在走访了一圈门店之后,发现有200家门店选址错误,为了及时止损,决定关闭。
看到这个消息,我当时就在思考,到底是战略转型的错误,还是选址的错误呢?会不会错误归因呢。不过,我相信一个上市企业创始人的智慧,外人是不了解事情的全貌的,很难评价。
况且,我们可以设身处地想一想,如果我们就是老板,上了转型这趟车,几乎是只能往前,不能回头啊。因为原先逼迫转型的客观原因还在那里,纹丝不动。
转型难不难?有时候难于上青天。但是,难,也要做。创始人贺光启在重新接任ceo之后,别人问他:顾客都说呷浦呷浦很贵,你怎么看?他说:相信消费者很快会认知,能够给呷哺呷哺一个新的认定和评价。可见他依然会坚持转型的路线,并且执行到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