冯骥才:每一个真正的作家都用生命创造作品,并追求作品的持久

【作家格言】

作家一定会关切作品的生命。写作时,作家把他生命的全部都倾注到作品里,思想、情感、欲望、想象、性格、创造力,还有生命的一段时间和一段时间的生命。真正的写作实际上是在完成一种生命的转移。将自己的生命转化为作品的生命。

植物死了,它的生命转化到种子里;诗人死了,他的生命便融入到永恒的诗篇中。

那么他一定会不自觉和自觉地顺从生命的规律:竭力去追求作品的永生。

作品的生命实际上是从再版开始的。不管它新生时怎样热闹喧嚣。如果它不再版,没有下一代读者,它的生命便就此终结。究竟怎样才能获得作品生命的持久?这是一个难解之谜。但有一点已被文学史不断证实,即它一定与写作时浅薄的功利主义无缘。

文学史排斥各种功利。

还有很多构成作品持久性的元素被作家们一再强调,比如生活的良心,思想灵魂的深切,人性的发现,心灵的坦白,绝对个性的审美创造,语不惊人死不休等等。每一部永生作品的原因都不相同,这也许正表明文学具有无限的潜力和希望,正表明有无数道路可以到达文学永生的天堂。

每一个真正的作家都用生命创造作品,并追求作品的持久。成功与否,已不重要;因为这本身既是生命的美好,也是文学的美好。

【作者简介】

冯骥才,男,当代著名作家。曾任中国小说学会会长、中国文联副主席、中国民间文艺家协会主席等职,现任中国文联荣誉委员、国务院参事,天津大学冯骥才文学艺术研究院院长。

新时期文学初曾以《雕花烟斗》《啊》《神鞭》《高女人和她的矮丈夫》等小说蜚声文坛。自上世纪80年代以来,冯先生自由徜徉在文学、绘画、书法、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等诸多领域,且皆有建树。近年来文思泉涌,新作不断,颇引文坛注目。

【在《北京文学》发表的主要作品】

《北京文学》(精彩阅读)

《意大利读画记(之一)》2017年第4期

《意大利读画记(之二)》2017年第5期

《意大利读画记(之三)》2017年第6期

《意大利读画记(之四)》2017年第7期

《木佛》原载2019年第11期

《跛脚猫》原载2021年第7期

《我是杰森》原载2021年第7期

《北京文学·中篇小说月报》

《俗世奇人》原载2018年第10期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