鸣虫葫芦 | “里子”处理好,才能有“面子”!
“里子”是鸣虫葫芦的专用术语,指的是葫芦成熟后内腔干枯萎缩的果瓤。大概是因为所处位置在葫芦内部的原因,人们给这层果瓤起了一个好记的名字——里子。葫芦进虫后,与鸣虫发生实际接触最多的就是里子,所以如何处理里子,就关系到鸣虫与葫芦二者之间能否和谐并存甚至发生化学反应的重要因素。
“里子”的基本特征是颜色发白,蓬松而有弹性。但葫芦类型不同,里子的性状也会表现出相应差别,大致有缎子里、棉花里、苇箔里子(或称铁皮里子)、疙瘩里子等四类。(也有一种说法认为里子的差异是由于葫芦采摘时间不同造成的,葫芦刚成熟但还为老熟时采摘下架,此时得到的里子是缎子里,过早采摘则是棉花里,过晚采摘则是铁里。)
这四类里子中,最有名的当属“缎子里”,这种里子外观雪白透亮有光泽,触感光滑柔软且韧性十足,靠近以后则能闻到淡淡的葫芦清香。(但千万不要放在嘴里“品尝”,因为太苦了!)葫芦长出“缎子里”,大概率品相是不差的,否则人们也不会用“瓷皮、糠胎、缎子里”来作为鸣虫葫芦的评判标准了。而“棉花里”在里子中最为常见,它的形状结构、外观颜色都与棉絮类似。
如果将鸣虫葫芦比作一个声效系统,里子在其中能起到吸附杂音、产生共鸣的作用,实际用途不容小觑。但凡事过犹不及,如果葫芦内里子过多、过厚,不仅会吸音影响出音效果,还有可能成为蛀虫繁殖活动的“温床”与三伏天里的“干燥剂”,从而大大提高葫芦被虫蛀或因潮湿导致花皮的风险。所以,鸣虫葫芦在使用前,一定要去除多余的里子。
“贴里子”是最为简单有效的里子处理方式,总结起来就四个字——先刮后压。首先,视里子薄厚,用长柄小勺刮除二分之一到三分之二厚度的里子。(黑白虫葫芦底部里子可适当留厚一些,避免养虫过程中由于涮水造成阴底。)接下来,将热毛巾用力塞进葫芦内,用力旋转1-2分钟,然后用力按压着旋转取出毛巾。最后,将葫芦置于阴凉通风处晾干。
为了更好防止蛀虫,保护鸣虫葫芦品质,还有人开发出“浆里子”的做法,通俗的说法就是用几味中药熬制出的中药汤涮里子,目的也是为了防止蛀虫的啃噬。浆里子常用的材料包括儿茶、白芨与石榴皮。具体做法如下:
1、熬药之前先把白芨浸泡20分钟,这样既有利于有效成分的溶出,又可缩短煎煮时间。
2、熬药时可以先熬儿茶和石榴皮,等熬得差不多了再下白芨,白芨主要起增稠的作用。
3、可以用小火慢熬,这样出来的比较稠,颜色也好,用条件的用隔天反复熬煮的方式更好。
4、浆里子的时候一定等药晾凉了再涮葫芦,否则容易花。
5、涮葫芦时倒入药液,摇匀后倒出,然后阴干即可。
不管是“贴子里”还是“浆里子”,最根本的目的还是阻止蛀虫啃噬葫芦,让鸣虫葫芦有更长的使用寿命。另外,即便贴过或浆过里子的葫芦,不用的时候也要在通风的地方倒扣放置,这样便于发现虫蛀迹象,因为葫芦如果被蛀虫栖息,倒扣着会有蛀虫噬咬后的类似锯末状的物质落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