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妙趣横生的对联故事》【全文3】
.
妙趣篇(上)
白居易吃酒
杯中酒未满 哪能过瘾
店里客不依 一醉方休
白居易(772-846),字乐天,号香山居士,河南新郑(今郑州新郑)人,唐代大诗人。白居易为官清正,不愿与那些贪官同流合污,因此得罪了权贵,被贬到忠州偏僻之地做刺史。没有朋友,家人又不在身边,白居易失意之至,心情苦闷,常常以酒浇愁。
有一天,白居易到酒店饮酒。这家酒店酿制的酒叫“透瓶香”,是用城东门的甘甜井水和上等糯米加上祖传老窖酒曲酿成的。这酒极烈,常人喝一两就会醉倒。老板为了防止客人醉倒,只用一两的酒杯卖酒。
白居易初来此地,不知道这酒的厉害,还以为是老板吹牛,心想今天一定要让他看看我的酒量。到了门口,见门上贴着一副对联:
杯中酒常满
店里客常新
白居易走进去,便向掌柜的叫道:“老人家,久闻透瓶香的名气,先来半斤尝尝!”掌柜听了,吓了一跳,摇摇手,说道:“客官,本店这酒厉害,最多只打一两,多了不卖!”
白居易说:“好酒尽管上来,一定要一醉方休。”掌柜见这位客官不信,也没办法,就给他打了二两。白居易闻到酒香,一饮而尽,好不痛快。好酒助兴,白居易连忙提笔写了一副对联:
杯中酒未满
店里客不依
老板见这副对联字写得非常好,就挂在酒店堂上。别的顾客走进店来,发现这两句联挂在堂中,以为是这家酒店做生意不老实,缺斤少两,于是转身走了。这样一来,酒店的生意慢慢地坏下去了。
过了些日子,白居易再次来到酒馆,见此情景,知道是自己的对联惹祸了,便拿出笔墨,刷刷几下,将对联改成:
杯中酒未满 哪能过瘾
店里客不依 一醉方休
这样,酒店的生意又兴隆起来了。
苏东坡拜佛
坐 请坐 请上坐
茶 上茶 上好茶
宋代大文豪苏东坡平生喜欢访僧问禅,有一次微服去某座寺庙游玩。这座庙的方丈看到来人貌不出众,穿戴寻常,以为是一名普普通通的烧香者,于是坐在自己位子上没有动,只是懒洋洋地抬手让小和尚给他看座,算是打了个招呼:“坐,茶。”
见方丈如此慢待自己,苏东坡有些不高兴,便想戏弄一下这个以穿戴取人的僧人,于是告诉站在一边的小和尚:“取善簿来。”他要布施一些香火钱。
等小和尚把善簿取来后,苏东坡故意当着方丈的面,提笔写道:香火钱100两。方丈在旁边伸着脖子偷偷看着,见苏东坡要布施100两,心中一喜,热情地站了起来说:“请坐。”又吩咐小和尚:“上茶。”
苏东坡一笑,又在善簿上落款:苏轼。那方丈一看吓了一跳,他没想到眼前这个看似寻常的人居然是名动天下的大学士苏轼,急忙向他鞠躬施礼,满脸堆笑地说:“请上坐。”又急忙吩咐小和尚:“快,快,上好茶。”
两人落座以后,方丈素闻苏东坡诗词书画冠绝天下,千金难求,于是想借这个千载难逢的机会请他为庙宇题字。等到苏东坡起身告辞时,住持取来纸笔,希望他能留下墨宝。苏东坡也不推辞,微笑着写了一副对联:
坐 请坐 请上坐
茶 上茶 上好茶
苏东坡会友
浮云拨开 明月出来 天何言哉 天何言哉
莲萍拨开 游鱼出来 得其所哉 得其所哉
苏东坡、佛印和黄庭坚是好朋友。佛印和尚好吃,每逢苏东坡设宴请客,他总是不请自来。有一天晚上,苏东坡邀请黄庭坚去游西湖,船上备了许多酒菜。游船离岸,苏东坡笑着对黄庭坚说: “佛印每次聚会都要赶到,今晚我们乘船到湖中去喝酒吟诗,玩个痛快,他无论如何也来不了啦。”谁知佛印和尚老早打听到苏东坡要与黄庭坚游湖,就赶在他俩上船之前,在船舱板底下藏了起来。
明月当空,凉风送爽,荷香满湖,游船慢慢地来到了西湖三塔。苏东坡把着酒杯,拈着胡须,高兴地对黄庭坚说:“今天没有佛印,我们倒也清静。我们来对对联,前两句要用即景,后两句要用'哉’字结尾。”黄庭坚说:“好吧。”苏东坡先说:
浮云拨开 明月出来
天何言哉 天何言哉
黄庭坚望着满湖荷花,接着说道:
莲萍拨开 游鱼出来
得其所哉 得其所哉
佛印在船舱板底下早已忍不住了,一听黄庭坚说罢,就把船舱板推开,爬了出来,说道:
船板拨开 佛印出来
憋煞人哉 憋煞人哉
苏东坡和黄庭坚看见船板底下突然爬出一个人来,吓了一大跳,仔细一看,原来是佛印,又听他对出这样的对子,禁不住都哈哈大笑起来。
苏东坡拉着佛印就座,说道:“你藏得好,对得也妙,今天到底又被你吃上了!”于是,三人赏月游湖,谈笑风生。
秦少游三戏苏小妹
小娘子一天欢喜 如何撒手宝山
疯道人恁地贪痴 哪得随身金穴
宋朝词人秦观(1049-1100),字少游,宋神宗元丰八年进士。生性豪爽,洒脱不拘,溢于文辞,才华过人,目空一切,单单只佩服苏家父子。
苏家准备把苏小妹嫁给他为妻,他虽然当即应允,但风流年少的他对自己未来妻子的容貌着实放心不下。他从来没有看见过苏小妹,由于理学盛行,强调男女授受不亲,订婚之后结婚之前更是不可能再见,又不好向别人打听。这天得知苏小妹要入庙进香还愿,秦少游计上心来,把自己打扮成“化缘道人”,等苏小妹轿子一到,他便迎上前去,以道士的身份用对联向她化缘:
小姐有福有寿 愿发慈悲
苏小妹本想给点施舍,但听其出言不凡,觉得可疑,便改变主意,应道:
道人何德何能 敢求布施
秦少游要的就是苏小妹的搭腔,立即说道:
愿小姐身如药树 百病不生
苏小妹就是好斗,不甘示弱,跟着说:
随道人口吐莲花 分文无舍
苏小妹边答边想,听这道人的声音甚是悦耳动听,年龄一定不大,就不知长得如何,但从他化缘的话语来看也颇多才思。苏小妹好奇心一起,就忍不住掀开轿帘要看个究竟。秦少游要的就是苏小妹露出脸孔,如何肯放过这千载难逢的时机,于是赶紧走上一步,终于见到了苏小妹。秦少游觉得她还不算丑,且才气逼人,心中顿生爱慕之情,便一直等在门口,待苏小妹上完香上轿时,又上前说道:
小娘子一天欢喜 如何撒手宝山
苏小妹见这个年轻道人缠着自己,觉得他不像个正经人,心生厌烦脱口便道:
疯道人恁地贪痴 哪得随身金穴
后来成婚时,苏小妹才发现她的夫君秦少游就是那个“疯道人”。
“饥鸡”对“ 饿鼠”
饿鼠抢墙 妹妹画猫惊饿鼠
饥鸡叼稻 哥哥拾石打饥鸡
苏轼是宋朝时期有名的文学家,他的妹妹从小受他的熏陶,颇有几分学识,兄妹俩常在一起比试才学。
有一天,苏东坡见妹妹在墙上画了许多猫,就问:“妹妹在墙上画这么多猫,有何用意?”小妹回答:“我是要吓吓那些饥饿的老鼠呀!”东坡听了小妹的话,就说:“我有一对,请小妹赐教。”小妹高兴地说:“兄长,请出上联。”东坡说:
饿鼠抢墙 妹妹画猫惊饿鼠
小妹听了,寻思半天也想不出下联来。这时,院子里正好晒着稻谷,有几只小鸡正在吃稻谷。东坡拾起块石头,边打鸡边说:“鸡吃稻谷了。”小妹从屋里出来,见东坡的石头正好打在一只小鸡的身上,忙说:
饥鸡叼稻 哥哥拾石打饥鸡
东坡听后,拍手叫好:“小妹真是天资聪慧!”
苏黄比对
松下围棋 松子每随棋子落
柳边垂钓 柳丝常伴钓丝悬
苏东坡和黄庭坚是北宋书坛杰出的代表,一代书风的开拓者,人称“苏黄”。两人是很好的朋友,常在一起吟诗作对,切磋书法。
有一次,两人在松树下饮酒下棋,忽然树上掉下一颗松子,恰好落在棋盘上。苏东坡诗兴大发,捡起松子说:“我出一个对,你若对不出来,罚酒三杯,如何?”黄庭坚大笑道:“苏兄有这等雅兴,定当奉陪。请吧。”冬坡随口吟道:
松下围棋 松子每随棋子落
黄山谷早已有了下联,但却故意装出很难对的样子。东坡捧杯正要罚他,黄山谷猛地抢过酒杯,一饮而尽,大声对道:
柳边垂钓 柳丝常伴钓丝悬
快要归家时,黄庭坚道:“曹子建能作七步诗,我们对个三步联如何?若三步对不上,罚完以后,可以退七步再对。”东坡点点头,说:“黄兄,请吧!”黄看看眼前的景物吟道:
晚霞映水 渔人争唱满江红
吟罢,黄庭坚想拖苏东坡迅速走完三步,以便罚他后退七步,谁知东坡朝下一蹲,身材矮小的黄庭坚怎么拉也拉不动。突然,东坡站起身来哈哈大笑,随即对道:
朔雪飞空 农夫齐歌普天乐
兄妹比对
水仙子持碧玉簪 风前吹出声声慢
虞美人穿红绣鞋 月下迎来步步娇
有一次,苏小妹到京城去看望苏东坡。东坡几年没有见这个妹妹,听说他才识增长不少,想考考她,便说:“我最近得了一个上联,你看能不能对。”苏小妹笑笑说:“好的。”苏东坡说:
水仙子持碧玉簪 风前吹出声声慢
苏小妹听了上联,暗暗叫好,但一时想不出好的下联。这时一个丫鬟送夜宵来了。苏小妹见景生情,灵机一动,便脱口而出,对出了下联:
虞美人穿红绣鞋 月下迎来步步娇
苏东坡听了妹妹的下联,禁不住拍案叫绝。原来,这副对联,巧含曲牌名,上下联遥相呼应;描写的人物场景栩栩如生,想象丰富,引人入胜。
阿谀逢迎之最
圣母神子 万寿无疆 复万寿无疆
昨日今朝 一佛出世 又一佛出世
南宋末年,奸臣贾似道(1213-1275)当政。他把持朝廷,排斥异己,贪赃枉法,政治极度混乱腐败,弄得天下民怨沸腾。贾似道为了保住自己的地位,变着法儿地讨当时在位的度宗皇帝和谢太后的欢心。
度宗皇帝的生日是四月九日,谢太后的生日是四月八日,母子二人前后相差一日。某年贾似道为皇帝和太后祝寿,他除了准备大量的金珠宝贝奇珍异物外,还要求手下一群靠他吃饭的文人们写一副对子。
这些文人们受命后,关在门里冥思苦想,写出了几十副,请贾似道选用。谁知贾似道看后,认为都不好,把这些文人们骂了一顿,说他们没用,要赶出府去。文人们慌了,聚在一起商议对策,这时,有个文人想起他有一好友,名叫黄蜕,最善作联语,就求他帮忙。果然没有几天,黄蜕便写好了,文人们如获至宝般地捧给贾似道看。贾似道看完,心中大喜,立命将黄蜕招入府中,亲加赏赐,并留在府中任文人之首。黄蜕由此而一步登天。
原来那对联巧妙地利用了度宗皇帝和其母的生辰相差一天而做文章,别出心裁地阿谀逢迎:
圣母神子 万寿无疆 复万寿无疆
昨日今朝 一佛出世 又一佛出世
此联奉承之意可谓到了完美的程度,难怪贾似道看后十分满意。
学童巧斗将军
至勇至刚能文能武无上将军
大慈大悲救苦救难观音菩萨
元代末年,有个叫莫天枯的人,乘着战乱聚众起兵,杀人如麻,极为残忍。只要他上街,人们都吓得不敢出门,甚至正在街上走的人也赶紧藏起来。
这一天,有个叫沈龙的学童背着书包上私塾,不小心与莫天枯相遇,被抓了起来。你别看这莫天枯读书不多,却也喜欢附庸风雅。他问沈龙:“你读了几年书?会对对子吗?”沈龙不卑不亢地说:“当然会对”。莫天枯说:“好!你听着,人们都称我是'至勇至刚能文能武无上将军’,就这一句,你要是能对上来,我便赏你;对不上,我会砍掉你的小脑袋!”小沈龙丝毫也不畏惧,从容地整一整衣服,机智地对道:
大慈大悲救苦救难观音菩萨
莫天枯肚子里的墨水实在有限,他根本听不出来这尖锐的讽刺,反倒高兴得手舞足蹈,还命手下人当场赏沈龙一锭银子。据说正是因为这句话,他几个月没杀人。后来,他多次被朱元璋打败,只好投降了。朱元璋认为他伤害明军太甚,就把他杀了。
朱元璋少年妙对
小牛钻山洞 尾巴在外
老爷打重八 脑壳当先
明太祖朱元璋(1328-1398),小名重八,又叫兴宗。朱元璋小时候因为家里穷,没有机会读书。但是,他聪明好学,尤其喜欢和小伙伴们玩对对子的游戏。
有一次,他和几个放牛的穷孩子饿了,当大家都在抱怨自己的命不好的时候,朱元璋拉过来一头小牛,杀了烤了吃了个痛快。有个孩子担心回去不好交差,朱元璋仗义地拍着胸脯说:“你们都说不知道,推到我身上,我自有办法。”最后,他们把小牛的皮和吃剩的骨头埋了。朱元璋四下里望了望,把那根尾巴插在山脚下的一个石头缝里,笑着对小伙伴们说:“就说是小牛钻进这个山洞里了,没有拉出来。”后来和朱元璋一起打天下并立过大功的周德兴听了,便顺口说了一句:
小牛钻山洞 尾巴在外
朱元璋的心里十分清楚,少了一头牛,回去一定要受罚。但他仍然装出满不在乎的样子自嘲道:
老爷打重八 脑壳当先
有一年大旱,朱元璋和几个孩子跟随乡亲们到龙王庙去求雨。路上,一个小伙伴看见路边的蝗虫,顺口说了一句:
蹬腿蹦下地
才思敏捷的朱元璋应声接道:
撒翅飞上天
“腿”和“翅”相对,“地”和“天”更是天然的佳偶;“蹬”和“撒”、“下”和“上”,都极其形象生动。
解缙巧改对联
门外千竿竹短命
家内万卷书长存
明代的文学家解缙出生在江西吉水,他小时候家境贫困,一家人省吃俭用,供解缙上学。解缙自幼聪明好学,特别擅长作对联。
解缙少年时,家对面住着一个专门欺压百姓的乡绅。有一年腊月三十,乡绅家里张灯结彩,准备欢度除夕;解缙家里却缺衣少食,冷冷清清。解缙想,咱人穷志不穷,也要写副春联贴上。他抬头望了望对面乡绅府内的竹林,提笔写道:
门外千竿竹家内万卷书
这副对联字句工整,笔力遒劲,吸引了全村的读书人。乡绅一看大为恼火,认为竹林是他家的,却为解缙装了门面,便命家人把竹子全砍了。乡绅洋洋得意地说:“看这穷小子还有什么'门外千竿竹’!”
解缙见乡绅如此可恶,也想气气乡绅,立即拿来笔砚,在春联末尾分别添上一个字,将春联变成:
门外千竿竹短 家内万卷书长
乡绅一看,更气得七窍冒烟,盛怒之下,命家人把竹子连根刨掉。他心想,这回看你还添什么短长。
解缙暗自好笑,又在春联底下挥笔各添上一个字,将春联变成:
门外千竿竹短 命家内万卷书长存
村里人看了,都拍手称赞写得好。乡绅望着解缙这副红春联,心痛自己白白毁了一片竹林,气得好几天卧床不起。从此,解缙的名声传遍了吉水一带。
又有一次,解缙的一个朋友想和他开玩笑,这天知道他要来拜访,于是在门口贴了这样一副对联:
闲人免进
盗者休来
解缙走到门口一看,便在上下联后各添了三个字,这样便使原来的对联变成了:
闲人免进贤人进
盗者休来道者来
解缙巧妙运用了谐音字“贤”、“道”,使这副对联的意思完全改变了,由此可见这位对联大师的文笔功力不同凡响。
程敏政相亲
因荷而得藕
有杏不须梅
明朝有个神童,叫程敏政(1446-1499)。十几岁的时候就远近闻名了。十三岁随父宦游四川,侍郎罗绮把他推荐给朝廷。后师从大学士李贤,成年后李贤很器重他,并且想招他为女婿。一天,李贤请程敏政到家来吃饭。酒过三巡,李贤指着桌子的藕片,试探着问了一句:
因荷而得藕
字面意思是:因为有了荷花才得以生成藕。而“荷”与“何”谐音,“藕”与“偶”谐音,这就产生了另一种意思:你要凭着什么来为自己娶个好妻子呢?
程敏政从话里听出李贤的意思,并且早知道学士的女儿聪明大方、漂亮贤惠,就大胆地用对句表示了自己的倾慕之情:
有杏不须梅
看起来是说,有了甜杏就不再需要酸梅了,深一层意思是:我三生有幸(杏),被恩师您看中了,还请恩师多关照,就不需要媒(梅)人了。
李贤一听,惊奇地连声赞曰:“对得妙!对得妙!”后来,他就真的把自己的爱女许配给了程敏政。
神童智对皇帝
神童足短
天子门高
李东阳(1447-1516),字宾之,号西涯,明代著名诗人,曾做过礼部尚书兼文渊阁大学士。
李东阳小时候有神童之誉。他四岁就能写大到一尺的字,能文会诗,善于对对子,聪明过人。这事传到皇宫里,皇帝感到十分惊讶。
这年,李东阳才八岁,明景帝朱祁钰召见他。他到了皇宫,由于皇宫的门槛很高,他人小跨不过去。皇帝见了,不禁笑了起来。太监把李东阳双手抱起,李东阳这才过了门槛,进了大殿。皇帝见李东阳满脸稚气,十分可爱,便说道:
神童足短
他想用上联问住李东阳。谁知,李东阳不假思索地续道:
天子门高
此时,站在旁边的官员们笑得前俯后合。景帝又出:
鹤鸣
李东阳对:
牛舞
景帝问:“牛何以能舞?”李东阳答:“尧舜在上,百兽率舞,牛何独不舞?”景帝让他坐在自己膝上,而此时李东阳的父亲却站在台阶上,景帝便说:
子坐父立礼乎
李东阳又说:
嫂溺叔援权也
皇帝很高兴,设宴招待李东阳。李东阳从没见过这么好的筵席,于是就大吃起来。吃着吃着,皇帝拿着一只螃蟹,出了一个联句:
螃蟹浑身甲胄
正吃得津津有味的李东阳听到皇帝的上联,知道皇帝是在有意考他,便望了望皇帝,边嚼鸡肉,边答道:
蜘蛛满腹经纶
皇帝听了,拍案叫绝,称李东阳不愧为神童,当即下旨,要好好培养他,使他将来成为国家的栋梁。
李东阳应对
童子六七人独汝狡
员外二千石唯公……
庭前花始放
阁下李先生
李东阳,字宾之。明代中后期茶陵诗派的核心人物,诗人、书法家、政治家。
李东阳从小既聪明又活泼,而且很爱读书。
春天来了,有一天李东阳与小伙伴一起到野外放风筝。正玩得高兴,风筝的线断了,风筝飘到一家员外的花园里去了。小伙伴们一看傻了眼,员外家墙高人多,都不敢去要。这时候李东阳说:“我胆子大,看我的。”说完,他便翻墙过去拾风筝。员外正在花园赏花,突然看见从墙外跳进一个人来,还以为是强盗。后来看是个小孩,还长得文质彬彬的,又看不远处有个风筝,就明白了,想逗逗他。员外说:“你是谁啊,怎么能翻我的墙呢?快随我去见官府。”小东阳听了,连忙解释,说是为了风筝而来,并没有恶意。员外说:“那好吧,我这里有副对子,要是能对上,就还你风筝。”李东阳点点头同意了。
墙外的小伙伴们听里面没有什么动静,东阳又不出来,怕他出事,爬在墙头上往里看。一看没事,还聊上了,就都翻墙跳进来。员外一看,联上心来,就以此为题对李东阳说:
童子六七人 独汝狡
李东阳听了这上联,觉得员外在讥笑他,就沉思起来,想出一句下联来还击。他看了员外府的气派,想必员外一定有二千石的俸禄,就对了个下联:
员外二千 石唯公……
他说到这里就停住了,故意不把最后一字说出。员外以为他对不上来了,就得意地说:“唯公什么,下面是什么呀?”李东阳说:“这最后一个字,可是明摆着的,不能说。”员外听了不解,问他:“为什么呀?”李东阳这时候说道:“你如果还我风筝,就是'唯公廉’;如不还我,就是'唯公贪’。”
这员外一听就笑了,想想这小孩真够聪明的,就把风筝还给了他。
又有一次,李东阳正与友人相聚。谈笑间,一位来人要拜见“李先生阁下”,东阳请来人入座。刚刚坐定,那人便说:“今有一上联,特来请诸位赐教。”在场的皆是文人学士,对吟诗联对之事颇感兴趣,便催来人快说。那人便念道:
庭前花始放
李东阳对来人说:“此对极易,句子便是现成就有的。”那人请他快快说出。东阳笑着说:“你方才进门时向家人所说之言,不正是你要的下联吗?”那人想了想,恍然大悟。刚才他说要拜见“李先生阁下”,原来李东阳对的正是:
阁下李先生
以“阁”对“庭”、“下”对“前”、“李”对“花”、“先”对“始”、“生”对“放”,此联句意毫不相关,但每个字的字面对仗。这就是“无情对”的特点;而且内容愈相去万里,便愈成佳作。
烧鹅走路
一群征雁天空过
半爿烧鹅地上行
明朝时,有一个聪明好学的孩子叫杨廷和(1459-1529),七八岁就能吟诗作对,十二岁中了举人,人们称他为杨举人。
有一天,杨廷和正在学馆里上课,这时,外面正是秋高气爽的天气,天空中飞来一群大雁,先生望着窗外,触景生情,想出了一句上联,让学生应对:
一群征雁天空过
上联出了以后,没人能对出来,先生很生气。这时,外面有一个过路人手提半只烧鹅从这儿路过,杨廷和见了,灵机一动,猛然站起来,高声应道:
半爿烧鹅地上行
话音刚落,全学堂的人都乐了,先生的脸上也露出了笑容,连声称赞 :“对仗工整,无懈可击。”并写了一条批语:“鹅者,烧熟而不死 ,且半爿(pán)能行,吾不敢啖(吃)也。”
祝允明戏财主
此地安能居住
其人好不悲伤
明代书画家祝允明(1460-1526),字希哲,号枝山,与唐伯虎、文征明、徐祯卿等四人被誉为“江南四大才子”。他为人豪爽,性格开朗,无拘无束,虽出身富户却看不起爱钱如命的财主。一年除夕,有一个姓钱的财主请他写春联,他满口应承下来,却存心想奚落这个财主一番。他给财主的大门写了一副对联:
此地安能居住
其人好不悲伤
财主看了气得脸都发紫了,但又无可奈何。他越想越气,便到衙门里告状说祝枝山辱骂他。第二天,县令派人传来祝枝山,责问道:“钱家请你写对联,你为何辱骂他?”
祝枝山笑着说:“大人差矣!读书人无权无势,岂敢骂人,我这里明明写的是吉庆之词呀!”财主分辩道:“大人明察,他对联上写着'此地安能居住,其人好不悲伤’,这是吉庆之词吗?”县令赞同地点点头:“这分明是作践人的。”祝枝山听了哈哈大笑,道:“原来大人也不知春联的念法,难怪信了钱家的话呢!”县令问:“照你说该如何念?”祝枝山念道:
此地安 能居住
其人好 不悲伤
县令听了不想失面子,训斥钱财主:“无耻狂徒,不怪自己才疏学浅,倒把祝先生如此绝妙的吉庆之词当作辱骂之语,还来欺骗本官,还不快给先生赔罪!”
财主无奈,只得向祝枝山赔罪。不过,这春联还是没有贴,因为他越琢磨越觉得不是味儿。
乞丐巧对才子
池中荷叶鱼儿伞
被里棉花虱子巢
有一年夏天,祝枝山和一位学友在街上闲逛,路过一个池塘,池塘里种着荷花。荷叶茂盛犹如很大的遮阳伞,鱼儿都游到荷叶下乘凉,好不欢快。祝枝山见景生情,出了一个上联:
池中荷叶鱼儿伞
学友称赞这对子出得好,形象生动,可如何对呢?一抬头,见一户人家屋檐下有个燕窝,恰好由一网蛛丝挡着入口,立时有了下联:
梁上蛛丝燕子帘
祝枝山也称赞友人对得很巧妙。这时,只听身后响起沙哑的声音:
被里棉花虱子巢
他们回头一看,是个老乞丐,脸上一副麻木的神情。原来,乞丐听到他们对对子,也根据自己的境况对了一个。祝枝山很惊奇,真是人不可貌相,海水不可斗量。人都会有落难的时候,他们俩把身上带的碎银子都给了乞丐,表达了自己的一点心意。
山珍海味
日吞夹金绞银饭
夜饮龙须虎眼汤
相传明代有一个李翰林,因看透了官场的腐败而毅然辞官回到老家过起隐居生活。后来,朝廷遇见了一件棘手的事情需要他出山解决,皇帝便派了一员钦差大臣专程来召他回京。李翰林并未因朝廷的器重而动心,婉言加以谢绝。钦差大惑不解,问道:“翰林不去享受荣华富贵,偏要做山野村夫——这穷乡僻壤究竟有什么可贪恋的呢?”杨翰林笑而不答,取过纸笔,写了一副对联:
日吞夹金绞银饭
夜饮龙须虎眼汤
钦差看了开玩笑说:“原来你整天吃山珍海味,难怪不愿做官呢!既然有这么好吃的东西,怎么不招待我呢?”
杨翰林说:“既然大人想吃,我当亲自下厨房去做。”过了一会儿,杨翰林端出一碗夹苞谷面的白米饭,一碗海菜螺蛳汤。钦差大臣见了,哈哈大笑道:“这'山珍海味’一定别有风味,不然李翰林怎么会离开京城来到这里?”
风流才子唐伯虎
炒豆捻开 抛下一双金龟甲
甜瓜切破 分成两片玉玻璃
唐寅,字伯虎,一字子畏,号六如居士、桃花庵主等,江苏苏州人。据传于明宪宗成化六年庚寅年寅月寅日寅时生,故名唐寅。他玩世不恭而又才气横溢,诗文擅名,与祝允明、文征明、徐祯卿并称“江南四才子”,画名更著,与沈周、文征明、仇英并称“吴门四家”。
相传唐伯虎自幼聪明伶俐,才华出众。有一次客人来访,其父拿出甜瓜和炒豆招待。客人见他挺机灵,有意出了一个上联:
炒豆捻开 抛下一双金龟甲
唐伯虎觉得客人说得很形象,便认真地琢磨起来。当他看见自己手中的甜瓜时,脑筋一转,笑着说:
甜瓜切破 分成两片玉玻璃
客人拍手称妙,将手中甜瓜递过去,爱抚地说:“也给你一片'玉玻璃’。”
唐伯虎点秋香
蒲叶桃叶葡萄叶草本木本
梅花桂花玫瑰花春香秋香
明朝大画家、大诗人唐伯虎风流成性,为了华太师府中的丫环秋香,他自称是一个落泊的公子而卖身到华府为奴,改名华安,成为华府公子华文和华武的书童。
有一天,华太师带了两个儿子,还有墪师和一群奴仆去春游,他想考一考自己的儿子学业怎样,看见园里到处是蒲叶、桃树和葡萄,便随口吟出上联来:
蒲叶桃叶葡萄叶 草本木本
谁知这华文华武兄弟俩是一对活宝,自然是张口结舌,对不出来。那塾师是奉承的高手,平日里只知溜须拍马,见自己的学生对不出来,马上恭维说:“太师才高八斗,学富五车,文才盖世无双,这上联虽然是信手拈来,但是,蒲叶和桃叶的谐音组成葡萄叶,草本木本又指出了它的科目,这实在是一首绝联,任何人都无法可对。佩服,佩服!”
唐伯虎听了,独自在一旁嬉笑。华太师得到塾师的恭维,正在沾沾自喜,看见华安嬉笑,勃然大怒道:“大胆的奴才,你为何嬉笑!难道你能对此联?”
唐伯虎跪下禀道:“让奴才一试。”
他边走边观花园里的景致,目光在两旁的花丛中观察。哦,有下联了。他随口曰:
梅花桂花玫瑰花……
但念到此卡住了。
华太师说:“对下去!”
唐伯虎张口结舌,汗流浃背,非常尴尬,眼看就要被难住了,突然看见自己心爱的姑娘秋香和另一个名叫春香的丫头站在华太师身旁,他脱口而出曰:
春香秋香
华太师点头赞道:“梅花桂花的谐音是玫瑰花,春香秋香又指出它们开花季节,'蒲叶桃叶葡萄叶,草本木本!梅花桂花玫瑰花,春香秋香!’对得好,对得好呀!华安!回去可领奖赏!”
从此,华太师就让华安代替了塾师。由于得到唐伯虎的得力调教,华文华武后来也大有长进,双双中了举。华太师为了报答“华安”,允许他自选一个丫头为妻。于是,唐伯虎就选了秋香,成就了一段文坛千古风流佳话。
唐祝巧对
水车车水水随车 车停水止
风扇扇风风出扇 扇动风生
唐伯虎和祝枝山都是明朝的大才子,他们是很好的朋友,常常在一起踏青吟诗作对。
有一天两人相约去野外游玩,到河边,见几个农夫用水车灌田,看着看着,祝枝山顺口出一句叫唐伯虎对下句:
水车车水水随车 车停水止
时值盛夏,烈日当头,二人被晒得汗流浃背,忙到河边柳荫下歇凉。唐伯虎边想边抽出折扇扇风,扇着扇着,忽然想出了下联:
风扇扇风风出 扇扇动风生
两人相视一笑,继续前进。
六去五也
顾宗孟、姚希孟、文震孟 三孟俱亡 莫非命也
董思白、陈古白、范长白 一白虽存 亦曰殆哉
明代时,有三个江苏人顾宗孟、姚希孟、文震孟,都以文章节义,名重一时。顾宗孟,号岩叟;姚希孟,字孟长,吴县人,万历年间进士;文震孟,字文起,天启年间的状元,做到礼部左侍郎兼东阁大学士。
当时,还有三位大书法家,他们是范允临、陈元素、董其昌。范允临,字长倩,号长白,吴县人,万历年间进士,其书法与董其昌齐名;陈元素,字古白,工山水,尤善写兰;董其昌,字玄宰,号思白,做到礼部尚书。崇祯年间,这“三孟”、“三白”中五人相继去世,只有范允临一人还在世。当时,有人作了副对联说他们:
顾宗孟、姚希孟、文震孟 三孟俱亡 莫非命也
董思白、陈古白、范长白 一白虽存 亦曰殆哉
上、下联的前面都是记实,最后一句引用古语。“莫非命也”,意思是“无不是命啊”。“亦曰殆哉”意思是“也很危险哪!”对联写得轻松滑稽,风趣幽默。
张岱年少无忌
太白骑鲸 采石江边捞夜月
眉公跨鹿 钱塘县里打秋风
张岱(1597-1679),字宗子、石公,号陶庵,浙江山阴人。著有《陶庵梦忆》、《 梦寻》、《三不朽图赞》、《夜航船》等名著。出身仕宦家庭,早年过着衣食无忧的生活,晚年穷困潦倒,避居山中,仍然坚持著述。一生落拓不羁,淡泊功名。
张岱小时候聪明好学,反应机敏,很得其祖父的喜爱。他祖父张汝霖,字明若,明万历年间进士。有一次,祖父领着他到西湖去拜访陈继儒。陈继儒当时是比较有名气的诗人、画家和书法家,隐居在那里。陈继儒一见到小张岱,就被这孩子的聪明伶俐吸引住了。他对张汝霖说:“早听说令孙善对,我要当面试一试。”他指着屏风上自己的得意之作《李白骑鲸图》,出了一个句子让张岱对:
太白骑鲸 采石江边捞夜月
小张岱听了,对这人大言不惭,自比李白,很不以为然,毫不客气地对道:
眉公跨鹿 钱塘县里打秋风
意思是:你骑鹿漫游,看似和李白一样漫游山水,其实是到处招摇撞骗。真乃童言无忌!
陈继儒听了,不但没生气,反而大笑道:“哪得灵隽若此,吾小友也。”意思是:难得灵敏如此,可以做我的小友。
秀才栽跟头
母鸡下蛋 谷多谷多 只有一个
小鸟上树,酒醉酒醉,并无半杯
金圣叹(1608-1661),明末清初人,著名的文学家、文学批评家。金圣叹幼年生活优裕,后父母早逝,家道中落。他为人狂放不羁,能文善诗,因岁试作文怪诞而被黜革。后改名金人瑞,应科试,考第一。但绝意仕进,以读书著述为乐。评注不少古典,奇才也。
一天早晨,金圣叹到茶馆饮茶,见邻桌有几人在谈论对对子,只听一人出对道:
母鸡下蛋 谷多谷 多只有一个
众人叫好,只见一秀才模样的人拿起酒杯应答:
小鸟上树 酒醉酒醉 并无半杯
大家拍案齐赞,说不愧为先生也,原来秀才模样者是当地很有名气的先生。只见他又指着盘中一个饼,说:“我也出一联你们对对。”于是吟道:
上素月公饼
这“上素”是“尚书”官衔的谐音,却又暗含是“素料”制作的月饼,确实难对,大家抓耳挠腮,竟对不出来。
金圣叹正在旁边吃着云片糕,他禁不住笑着答道:
中糖云片糕
金圣叹话声一落,邻桌人满堂喝彩,齐站起来。那秀才讨个没趣,忙请问姓名,方知是名传四方的金圣叹,无不衷心折服。
少年才子王洪
玛瑙原非马脑
琅玕不是狼肝
王洪,明代钱塘人,字希范,是当时的“闽中十才子”之一。他十八岁考中进士,先在翰林院,后做侍讲。王洪幼年时聪慧而有奇才,往往出口成章。
有一天,和他一起在私塾读书的一个小伙伴见他用玛瑙压书,就在一张纸条上写了一句话递给他,上面写道:
玛瑙原非马脑
王洪看了,在那句话旁边写道:
琅玕不是狼肝
“琅玕”,是像珠子一样的美石,和“玛瑙”相对,不但字形相近,意思也相近;以“狼肝”对“马脑”,更是贴切无比。
倪蜕喷茶戏同僚
山羊上山 山触山羊 角咩咩咩
水牛下水 水淹水牛 头噗噗噗
康熙年间,昆明有个名叫倪蜕(1668-1748)的秀才,出身文士之家,自幼勤奋聪颖,熟读经史。他无意仕途,未赴科考,青壮年时期布衣简宿,足迹几乎遍及全国,深识民间疾苦,饱览世事风云。后来随调任巡抚的甘国璧入滇,成为甘国璧幕友。一天,他和几个幕僚在一起喝茶聊天,同僚们要开他的玩笑。其中一个说:“有个对联要请你对。”说着念出上联:
山羊上山 山触山羊角 咩咩咩
那同僚还“咩咩咩”地学了三声羊叫。倪蜕丝毫没有为难的样子,即刻对道:
水牛下水 水淹水牛头 ……
然后大大地喝了口茶,含在嘴里,朝着同僚们“噗噗噗”地喷了三下,喷得同僚们满头茶水。倪蜕大笑着说:“谁叫你们出难对子考我呢!”
乾隆游江南
南通州 北通州 南北通州通南北
东当铺 西当铺 东西当铺当东西
相传乾隆皇帝游江南的时候,经过一个叫通州的小镇,看见市场繁华,生意兴隆,又联想到河北省也有个地方叫通州,于是就以通州为内容写了一句上联:
南通州北通州南北通州通南北
乾隆要他的随从在三天之内对出来。随从们没有几个是读过书的,拿刀弄枪虽然个个了得,但是要对对子,个个便急得像热锅上的蚂蚁团团转,绞尽脑汁也不知从何入手。
这天,一个平时沉默无语的随从上街游玩,他发现通州这个地方虽然不大,但是当铺很多。望着门口进进出出典当东西的人,他灵感一来,脱口吟出:
东当铺 西当铺 东西当铺当东西
乾隆听了下联后,非常高兴。
为难的乾隆
三个铜钱贺礼 嫌少勿收 收则爱财
两间茅屋待客 怕穷莫来 来者好吃
乾隆皇帝喜欢游山玩水,又擅长诗文,走到哪儿都撰联题词。有一次下江南时,他把自己打扮成一个普通人的样子到民间私访。他走到一个地方,见一户农家正在办喜事,乾隆皇帝想看看乡俗,便灵机一动,叫侍从拿出三个铜钱,又写了一个单联一起送去作为贺礼。联句是:
三个铜钱贺礼 嫌少勿收 收则爱财
农家主人可为难了,收也不是,不收也不是,埋怨这个不速之客不该这样为难人。农家主人的小儿子在旁边看见了,就向父亲说要写联应对。父亲正在犹豫时,儿子已挥笔写了下联:
两间茅屋待客 怕穷莫来 来者好吃
回句很有分寸,落落大方,表现了农家人的诚恳。这样一来,反倒使乾隆皇帝为难,留也留不得,走也走不得了。
曹雪芹斗财主
丙丁壬癸何为水火
甲乙庚辛什么东西
曹雪芹(1715?-1763?),清代小说家,出生于一个“百年望族”的大官僚地主家庭,后因家庭的衰败使曹雪芹饱尝了人生的辛酸。他在人生的最后几十年里,以坚韧不拔的毅力,历经十年创作了《红楼梦》。
曹雪芹居住在香山,香山有一个村只有两眼水井,一眼在街中心,一眼在一户财主后花园里。财主依仗权势,硬是把街中心的井给填了。人们要吃水只好到他家里去挑。他在井旁放了一个瓦罐,谁要挑水就得投进一个铜钱。所以村民们都恨透了他。于是财主就写了一个上联:
丙丁壬癸何为水火
财主扬言:只要有人对出下联,他就认输,不再收水钱。曹雪芹得知后,心想,这有何难。他叫人拿来纸笔,挥笔写道:
甲乙庚辛什么东西
上联丙丁为火,壬癸为水;下联甲乙属东、庚辛在西,不仅对得工整精妙,还骂了财主。财主失了威风,自己说出的话也不好收回。从此以后,该村的人吃水再也不用花钱了。
君臣斗
冬夜灯前夏侯氏读春秋传
东门楼上南京人唱北西厢
有一年端阳节,乾隆下江南路经保定府,刘墉(1719-1804)陪着他去街上游玩。大街上人来人往,十分热闹。临街一座高门楼上横挂一匾,上写“仁和诗社”。乾隆一见,心里就痒痒起来,拉着刘墉说:“走,到里面凑凑热闹去!”
二人进了门,见是一个四合院儿,院子不大,却很雅静。正房走廊中摆着条案,条案上放着各种酬谢之物。条案后面坐着一文雅书生,看上去不过二十余岁,是社主。两配房的走廊里也各摆有一条案,条案上放着文房四宝,墙上贴有各种诗赋题目。走廊里已有十几个人,正在观题纸,想诗句。乾隆和刘墉来到正房,见过社主,签了名。乾隆称自己是北京顺天府人氏,叫高天赐,刘墉只说姓刘。
二人来到配房走廊里寻题觅句。乾隆最好联句,便对刘墉说:“我们比比联句吧!”刘墉答应后,二人便各选了一副上联。不大一会儿,刘墉已经对好,只因乾隆还未对出,就在那里闲逛,并不时扫一眼乾隆。又待了一会儿,乾隆双手一拍说:“有了!”便转身奔到条案前写出下句,刘墉也连忙写出下句,一同交给社主。社主一看,见乾隆选的上联和对句是:
冬夜灯前夏侯氏读春秋传
东门楼上南京人唱北西厢
刘墉选的上联和对句是:
西浙浙西三塔寺前三座塔
北京京北五台山下五层台
社主看后连连称赞,把一柄金面苏扇递给刘墉,把一条汗巾递给乾隆,说:“二位诗翁对得都好,但从意境上看,高翁之句似不如刘翁之句深邃。”乾隆听后很不服气,就又拉了刘墉去找句,一会儿两人又各对了一联交给社主。这样他们连比了好几联,社主送了他们好些礼物。
妙趣篇(下)
纪晓岚为兄解围
苇草织席席盖苇
牛皮拧鞭鞭打牛
纪昀,字晓岚,直隶献县人。清代著名学者、文学家,乾隆进士。官至礼部尚书、协办大学士,曾任四库全书馆总纂官。
相传纪晓岚很小的时候,有一天已过晌午,去学堂里读书的哥哥还没有回来,纪晓岚便舞着一根刚做的牛皮鞭子到学堂去找他。原来,是老师出了个上联要学生们对,谁对不上就不让谁回,哥哥正为难哩。这个上联是:
苇草织席席盖苇
纪晓岚到底伶俐,他一看手中的鞭子,心里有数了。他悄悄地拉了拉哥哥,说:“来,我告诉你!”不想让老师发现了,走过来问他们哥俩干什么。纪晓岚的哥哥只好实说:“我弟弟说他能对上。”纪晓岚也仰起头问老师:“我替我哥哥对行不行?”老师听纪晓岚奶声奶气的声音,觉得这孩子挺讨人喜欢,可决不相信他能对上什么好句子来,便说:“好啊,你对上也算。”纪晓岚把手里那根牛皮鞭子一扬,对道:
牛皮拧鞭鞭打牛
老师高兴得不知说什么才好,只顾捋着胡子哈哈大笑。纪晓岚趁机拉上哥哥,一溜烟跑了。
纪晓岚妙对
水部火灾金司空大兴土木
南人北相中书令什么东西
清朝乾隆年间,有一次,工部衙门被大火烧光,工部尚书金士松亲自监工,督造新的工部衙门。纪晓岚此时正在军机处供职。这天,议事过后,大家闲聊天。一位说:“这工部,所主皆水利工程之事,不妨称为水部。”另一位说:“其实早有人称水部了。有趣的是,水可以灭火,火也可以烧掉水部,也是因果相报了。”纪晓岚说:“我这里有个上联,请各位大人对。”待他缓缓说出后,众人谁也对不上。原来这是一副嵌金木水火土五行于其中的对子:
水部火灾金司空大兴土木
清代常称工部尚书为司空。因此,出句所说的全是实事,对句也不能虚构 。众人无言以对,齐向纪晓岚拱手说:“愿闻下联。”其实,纪晓岚也正想不出答案。正巧,挑帘进来一位内阁中书。此人是南方人,长得身高体壮,常说自己是“南人北相”。纪晓岚一击掌说“有了 ”,走到中书面前,拍拍他的肩膀说:“正在对句,只好借你一用,请不要在意。”于是,他吟出下联:
南人北相中书令什么东西
下联以“南北中东西”对上联的“水火金土木 ”,如天造地设一般,很快就流传开了。
王尔烈求学
雪积观音 日出化身归南海
云成罗汉 风吹漫步到西天
王尔烈出身贫寒,靠父亲卖豆腐供他读了四年私塾,后来因为家境拮据,便到辽阳城外的千山打工求学。千山是著名的佛教名山,这里有不少才华横溢的和尚,龙泉寺的方丈元空就是其中之一。王尔烈有机会便向寺内有学问的僧人请教,转眼冬天来临。
这日天降大雪,寺内小和尚与打杂的都来打扫。他们到底年纪还小,有些贪玩,一高兴,便用雪堆了个观世音菩萨像。元空方丈看到,便吟出上联:
雪积观音 日出化身归南海
王尔烈随即应对说:
云成罗汉 风吹漫步到西天
元空听完心中一喜,于是又吟出一句:
龟圆鳖扁蟹无头三斑有壳
王尔烈稍微思索了一下,紧接着高声对道:
鳅短鳝长鲶大嘴一串无鳞
元空一听,大喜过望。因为王尔烈对出的后一句,就是那个令苏东坡尴尬的千古绝对。这幅绝对,元空也考虑了很久没能对出,没想到竟被眼前这小小少年对得如此工整,怎能不惊喜呢!打这之后,元空方丈就不让王尔烈当杂工而将他收做身边的茶童了。
王尔烈戏对考官
小书生两腿木耳
老大人一脸花椒
乾隆年间,有一年,贡院正在举行乡试的第一场考试。考生多是直隶的,辽东考生寥寥无几,其中一个正是“三江才子”王尔烈。
盛暑炎热,富家子弟们都穿绸着缎,显得凉爽华贵,王尔烈则穿着家常衣服,样子很寒酸。一个麻子考官走过来,见他穿着肥大的青布裤子,便开玩笑说:
小书生两腿木耳
王尔烈认为这是有意取笑自己,便毫不客气地回敬了一句:
老大人一脸花椒
考官没想到受到穷学生的当众挖苦,顿时面红耳赤。为了博回面子,他又想出一句:
乱石山稀烂梆硬
王尔烈毫无难色,对出下联:
热河水翻滚冰凉
还没有考试就得罪了考官,王尔烈心里便有点犯嘀咕了。幸亏这个考官爱才,看出这个生员不一般,也不计较王尔烈的鲁莽,仍然秉公判卷。
后来,王尔烈参加了京师礼部主持的恩科会试,结果考中贡士,经过殿试,中二甲一名进士。乾隆见王文卷甚佳,即拜王为“侍读”,留宫教授太子。
皇家鞋铺
大楦头小楦头乒乒乓乓打出穷鬼去
粗麻绳细麻绳吱吱嗄嗄拉进财神来
乾隆喜欢微服私访,他曾经六下江南。这年除夕,他在皇宫里坐不住,便换上便服,出了紫禁城。当时北京城千家万户都新贴上门联,挂着红灯笼,到处欢声笑语,一片太平盛世景象,乾隆内心甚是舒坦。
当他转过一个街口,发现一座小屋的门口冷冷清清,门上没贴对联,也没挂灯笼,屋里灯火黯淡,时不时传出乒乓的声音。他走进去发现一个老人正在做鞋子,原来这是一个鞋铺。老人以为来了订做鞋子的客人,赶紧让座。乾隆拿起一双做好的鞋看了看,虽然他是外行,也觉得鞋子的做工很好,老人干活很实在。
“掌柜的,今年生意如何?”乾隆开始和老人攀谈。
“客官,不是我过年不说吉利话。我这活顾客不多,价钱又低,但就是这样,有人还赖账。哪天不干,就揭不开锅啊!”
“你为什么不贴对联?”
“纸我买好了,还没请人写。”
“让我给你写吧。”乾隆皇帝来了兴头。老人摆好笔墨纸砚,乾隆皇帝笔走龙蛇,写了这样一副对联:
大楦头小楦头乒乒乓乓打出穷鬼去
粗麻绳细麻绳吱吱嗄嗄拉进财神来
横批是:天子万年
写完之后,又留下一文大钱说是入股。老人不识几个字,他也不理论对联的内容是什么,就贴在了房门上。
大年初一早晨,纪晓岚上朝给乾隆拜年。他坐在轿子里,边走边看各家门口新贴的对联。路过鞋铺门口,他一眼便认出了乾隆皇帝的字,赶紧命令落轿,到鞋铺里问明了缘由。他看到鞋铺还没有店号,便挥笔写了四个大字:皇家鞋铺。
文武百官路过这家鞋铺看见乾隆写的对联,为了讨好皇帝,都要到皇家鞋铺定做一双鞋,先交钱后取货。这样,老人的鞋铺生意越做越红火,名气也越来越大。
“状元桥”趣事
三十年前 县考无名 府考无名 道考无名 人眼不开天眼见
八十日里 乡试第一 京试第一 殿试第一 蓝袍脱下紫袍归
状元桥位于南昌市民德路东段,靠近八一公园,是东湖与南湖的分界桥,建于明万历四十七年,原为一座石拱小桥,砖石结构,称“广济桥”。
传说清朝初年,江西大廋有一个叫戴衢亨(1755-1811)的人,自幼勤奋好学,很有才华。只因县官有眼无珠,致使他虽然参加了数十次考试,但一直考到三十岁,却连个秀才也没有考上。一年又逢县考,戴衢亨仍是榜上无名。乡里人不服,为他出钱捐了一个秀才,使他取得了乡试的资格。在乡试中,戴衢亨一举考中举人,赴京又中进士,经殿试高中状元。戴衢亨荣归故里,途经广济桥时,挥笔写了一副对联:
三十年前 县考无名 府考无名 道考无名 人眼不开天眼见
八十日里 乡试第一 京试第一 殿 试第一 蓝袍脱下紫袍归
戴衢亨中了状元,影响很大。那个县官自知失职有罪,暗中挂印逃走了。清乾隆八年,由戴衢亨出资、知县主持重建,广济桥从此改名“状元桥”。
文从胡说起
大块投河 方知文从胡说起
玉珠击鼓 始信诗由放屁来
李调元,字美堂,清代戏曲评论家、诗人。这年,李调元上京赴试。船出三峡,乘骑北上,来到一州。正逢州官在书院设宴,邀请名人学士,为赴考举子饯行。李调元信步进入院中,只见正厅上悬一匾额,上书“起凤来龙”。右厢题名“大块”,左厢题名“玉珠”。众人见他文士打扮,便邀入末座。饮酒间,大家谈诗论文,大有“天下奇才尽此州,此州奇才唯独我”之概,连李白、三苏的诗文也被讥贬得一钱不值。只听一人说:“听说四川出了个李调元,诗文两绝,名气很大。”一人哼了一声说:“我见过,其实文乃胡说,诗如放屁耳!”引得众人哄堂大笑,李调元毫不理睬。
这时,州官请众人作对,规定上联以“大块”起句,以“起”字落尾;下联以“玉珠”起句,以“来”字落尾。众人欲逞能,都想一试,然而,搜肠刮肚,总无从下笔。只见李调元信步来到桌旁,提笔一挥而就:
大块投河 方知文从胡说起
玉珠击鼓 始信诗由放屁来
众人一看,一琢磨,方知被骂,无可奈何,请教姓名。李调元以诗回答:
李白诗名传千古,
调奇律雅格尤高。
元明多少风骚客,
也为斯人尽折腰。
众人相对而视,不知什么意思,突然一人发现是首藏头诗,惊呼:“天哪,原来他就是李调元!”
李调元吃茶
两个荷包蛋
一张万年红
清朝乾隆四十二年,李调元被调到南方,任广东学政。其间,搜集民歌民谣,进行了大量的采风工作。一次,途中进一家老夫妇开的小食店吃茶。见生意不好,李调元请老翁拿出纸笔,要为小店写副对联招揽客人。铺好纸,蘸足墨,刚要下笔,老婆婆给他端来一碗荷包蛋,请他先趁热吃了。李调元走了神,竟挥笔写下五个大字:
两个荷包蛋
写完才省悟过来,哈哈大笑:“我怎么写了这个?再拿纸来吧!”老翁伯忙说:“我只有一张万年红纸,裁成三条了。”李调元一想,索性取现成的话吧,又挥笔写出:
一张万年红
老翁伯一看这是吉利话,赞扬道 :“好!好 !”李调元又把横批写上:
好好
自小店贴出这对联和横批以后,人们从四面八方赶来,争看李调元的墨宝,门前热闹非凡。看过之后,还要进去打听李调元的故事,自然要吃上“两个荷包蛋 ”。于是小店生意越做越红火。后来,小店改名为“好好店”。
林则徐少年有妙对
母鸭无鞋空洗脚
公鸡有髻不梳头
清末政治家林则徐(1785-1850),福州人,因为禁烟而闻名天下。童年时,一天放学回家,在路上见一群人,对着池塘里游来游去的鸭子,做对对联的游戏。有一人拟一上联曰:
母鸭无鞋空洗脚
等了很久,没有人能对出下联。林则徐在一旁想了一会,便对曰:
公鸡有髻不梳头
众人听了,见这孩童聪明伶俐,皆称赞他将来一定金榜题名,光宗耀祖。
不久林则徐参加乡试,父亲恐怕他年龄小远行劳累,就要他骑在自己肩上。进考场时,主考官见他骑在父亲的肩上,即兴出一联让林则徐对,联曰:
以父作马
林则徐的父亲听了羞得面红耳赤,怪难为情的,可是骑在父亲肩膀上的林则徐眼珠一转,不慌不忙对道:
望子成龙
看似很平常,但就当时当地而言,林则徐要替自己和父亲解嘲,真可以说除掉这四个字,再没有更圆满的说法了。主考官听了暗暗称奇。
张之洞拜寿
鲈鱼四鳃 独占松江一府
螃蟹八足 横行天下九州
张之洞(1837-1909),字孝达,清洋务派代表人物之一。张之洞任两江总督时,喜欢微服私访,调查民情。有一次,他来到松江府,碰巧遇见他的一个老同学。这个老同学见他便衣出行,身边也没有侍卫,有点惊讶,忙问他是不是受挫折了。张之洞没提这事,只说有事路过这里。
这个老同学在一个缙绅家里当私塾先生,混口饭吃。想起当年同学情谊,便挽留张之洞在他家住几日,叙叙旧情。张之洞见他情真意切就答应了。
第二天,松江知府办寿,大摆酒席,邀请地方上的官绅们去参加。缙绅接到邀请,要私塾先生同去。张之洞知道这件事后,就以知府朋友的朋友身份出席了这次宴会。
前来为知府大人祝寿的宾客,既有官场上的同僚,也有地方上的帮闲文人。他们见面后,互相吹捧,拉拉扯扯,整个厅堂哄闹声不断,张之洞和他的老同学被冷落在一旁。
华灯初上,酒席已准备妥当,知府便高拱着双手,请诸位来宾入席。这时,张之洞走了过来,在首席上坐下。大家看到一个穷酸文人坐到了首席,个个暗自惊讶。有的推测他的来头可能不小,有的估计他是知府的长辈。因此,大家都没有作声,更不便干涉,只是望着知府,看他的态度如何。
知府这时虽感恼火,但是又不好发脾气,怕自己的寿辰不欢而散。他强压住心头的怒火,走到张之洞面前,手指桌上一道名菜,出了一联:
鲈鱼四鳃 独占松江一府
张之洞听了,知道知府借机暗示其权大势大,警告他不要乱来。可张之洞哪吃这一套,他不慌不忙地抓起一支筷子,点了点桌上的另一道名菜,语中带刺地说:
螃蟹八足 横行天下九州
知府是个机灵人,看到这位客人口出不凡,必有来头,他向张之洞说了声“领教了”便迅速离开厅堂,去找那个私塾先生,向他打听来人的名字。当他知道是张之洞的时候,吓出了一身冷汗,立刻跑回厅堂,跪在张之洞的脚下谢罪:“卑职有眼无珠,死罪,死罪!”
没底气
两岸青山夹绿水
一船黑炭下黄州
清朝时,有一群学生乘船到黄州赶考。满江绿水,两岸青山,如屏似画,令人目不暇接,同学们兴高采烈地欣赏美景。陪他们去考试的私塾先生出了个对子,想考考学生们的才智:
两岸青山夹绿水
虽然这对子并不难,可学生们一时不知该怎么对,好半天,也没人吭气;越是没人对,到后来就越没人敢对了。摇橹的老船夫,看他们一个个灰心丧气的痴呆相,觉得十分好笑,脱口说道:
一船黑炭下黄州
学生们一听,把他们比作“烧焦烤煳”了的木头疙瘩,心里生气,可又没法发作。谁让自己对不出来呢!
朱项之争
两朝天子
一代圣人
从前,有一个地方的东西两条街上住着两家大户,一户姓朱,一户姓项。由于家族大、纠纷多,为了家族的利益,谁都想压倒对方,互不相让,当然谁都不想丢面子。
为了显示本族的威风及家族的财富,姓朱的家族在东街修建了一个富丽堂皇的大祠堂,姓项的家族不甘示弱,火速集资动工,日夜兼程,也在西街上盖起了一个大祠堂。朱氏家族盖了祠堂后,还不甘心,有人提出给祠堂大门上挂一副气魄大的对联,把姓项的压倒。写什么内容呢?本族几个能人在一块商量:历史上我们姓朱的大人物不少,后梁的朱温、明朝的朱元璋都当过皇帝;宋朝的朱熹,是著名的理学家,是一个“圣人”。把这些写上,就够威风的了。于是他们在祠堂大门上悬挂了一副大字楹联:
两朝天子
一代圣人
项氏家族的人看了这副对联,大为愤慨,很不服气。全族人在一起商量如何压倒对方,为项氏家族争气。有的说,人家又是天子,又是圣人,还能有比他们大的吗?有人反驳说,难道我们姓项的就没有比他们厉害的人吗?《三字经》上说:“昔仲尼,师项橐 。”孔子是最大的圣人,项橐是孔子的老师,朱熹就不在话下。
接着又有人说,楚汉相争时,项羽把刘邦的父亲用大鼎煮死。他姓朱的当过皇帝,我们姓项的把皇帝的老子煮了。众人一听欢呼雀跃,很快项祠的大门上也挂出了一副大字楹联:
烹天子父
为圣人师
朱氏家族人看了,全都哑口无言。
父子吃饼
中秋赏月 天月圆 地月缺
小弟吃饼 大饼甜 小饼咸
有位老翁,中年丧偶,自己好不容易才把三个儿子拉扯大。孩子大了,都为了自己的前程而奔波在外,但每一年中秋节他们都赶回家来和父亲一起过节。
这年中秋节,三个儿子如期返家。老翁十分高兴,在桌上摆起月饼,其中一个特别大,是用家中仅存的一点红糖做的,其他小月饼是用盐做的。老翁说:“我出一上联,你们弟兄三人每人对一副,谁对得好,谁吃大个儿的;对得不好,只好吃小个儿的了。”他出的上联是:
中秋赏月 天月圆 地月缺
这“地月”指“人间四季的月份日子”,每月三十日为“满”,中秋是八月十五,为“缺”。老大忠厚老实,理会到父亲的一片苦心,联想自己漂泊游离的凄凉,对了下联:
游子思乡 他乡苦 本乡甜
老翁说:“对得不错。”老二当了铁匠,想起自己拉风箱打铁的情景,对了下联:
炉前拉风 凉风进 热风出
老翁说:“对的也不错。”老三还没想出对句,正在抓耳挠腮。老大、老二逗三弟说:“小弟,看来我们吃大月饼、甜月饼,你只好吃小月饼、咸月饼了。”言者无意,听者有心。老三一把抢过大月饼,吟出下联:
小弟吃饼 大饼甜 小饼咸
大家听后,都乐了,夸老三聪明。后来他们把大饼分成四份,爷儿四个共同分享了。
名落孙山
主考秉公 公子 公孙 公女婿同登金榜
小生有怨 怨天 怨地 怨丈人不是朝官
从前有个读书人,虽然有点学问,但因为没有钱打通关节,所以几次考试都没有中,十年过去了仍然一事无成,一气之下,便弃文经商,开了个小客店,自己当掌柜。但他仍然不服气,便在店堂里挂起一个条幅,写着:
主考秉公 公子 公孙 公女婿同登金榜
下面还有一行小字:“凡应试不中者返店对下联,对上者,本店愿聘为二掌柜。”这天,先后有张王李赵四个书生,赴省城赶考,在小店投宿。王李赵三人看了上联,不屑一顾,睡觉去了。张书生琢磨一番,对掌柜深表同情,也睡觉去了。张书生想:凭我的才学,这次准能考中,用不着再来对下联了。谁知考试完毕,不学无术的王李赵三人,因为贿赂了考官,或者在上边有靠山,都榜上有名,唯独张书生名落孙山。他返回客店,感慨万千,立即续出下联:
小生有怨怨 天怨 地怨 丈人不是朝官
后来,张书生被留下作了二掌柜,不再去趟官场的浑水。
解元之渴
一杯清茶 解解解解元之渴
半支雅曲 乐乐乐乐师之心
相传有个姓解的人,中了乡试第一名,成了“解元”。这天,他从外面回家,连声叫渴,侍女赶忙提壶沏茶。正好有一位朋友在座,随口说了一句:
一杯清茶 解解解解元之渴
解元一听,放下茶杯,连说“妙句!妙句!”一个“解”字,根据字音不同,竟连用四个。前两个是动词,后两个都是组在名词之内。解元把此句写在纸上,到处征对,也没有一个人能对上。后来,有个乐师来到解府,巧的是他姓乐,连起来被称为“乐乐师”,乐师刚开始弹琴,解解元猛地起身道:
半支雅曲 乐乐乐乐师之心
解元因为乐师而对出了下联,很是高兴,不但给了乐师双倍工钱,还留他在府上吃了饭。
和尚赶考
孔圣人三千弟子下考场
如来佛五百罗汉上西天
从前有个和尚,看见读书人参加考试后,有的当了秀才,有的当了举人,还有的得中状元,好不风光,心里羡慕极了。这一年又赶上乡试,他决定去试一试。第一场是口试对对子。主考官出上联:
孔圣人三千弟子下考场
和尚张口对下联:
如来佛五百罗汉上西天
主考官又道:
子曰克己复礼
和尚再答:
佛说回头是岸
主考官一听,气坏了,都什么乱七八糟的!于是站起身来,拂袖而去,边走边说:
岂有此理 岂有此理
和尚急忙合掌,说:
阿弥陀佛 阿弥陀佛
考官阅卷
妹妹我思之
哥哥你错了
有一次科举考试,试卷中有一句“昧昧我思之”。这句话出自《书经·秦誓》,“昧昧”在这里表示“沉思”的样子。有一位考生,不知当初就没记准“昧昧”两个字如何写,还是精神不集中,把“昧昧”误写成“妹妹”。四书五经中的一句话,在他笔下成了谈情说爱的话:
妹妹我思之
阅卷的考官见了,觉得既可笑,又可气。一般人说不定批个“仔细读书”、“文字不通”之类的气话,偏偏这位批卷的考官生性幽默,挥笔批成一副工整的对句:
哥哥你错了
财神题联
只有几文钱 你也求 他也求 给谁是好
不做半点事 朝来拜 夕来拜 教我为难
中国民间诸神中,最受人们欢迎的大概要算财神了。别看财神品级不高,但就其被追捧程度,即便是玉皇大帝、王母娘娘也望尘莫及。
据说财神姓赵名朗,字公明,秦时得道成仙,头戴铁冠,身骑黑虎,一手执鞭,一手握拳,能驱雷役电,除瘟禳灾,主持公道,求财如意。道教尊其为“正一玄坛元帅”,所以,人们也称他为赵玄坛或赵公元帅。不过民间有时不买道教的账,不知怎么一鼓捣,赵玄坛的前几种本领都没了,只剩下“求财如意”一种;他握拳的手中也凭空多出了一个黄澄澄的金元宝。赵玄坛就这样成了香火鼎盛、门庭若市的财神。
世人只知神仙好,不知神仙也有烦恼。首先,财神庙衙门不大,财神和麾下招宝、纳珍、招财、利市四神合称“五路财神”,总共才五位,可求财的人却数也数不清,财神整天焦头烂额,穷于应付。其次,财神掌管的钱财是有数目的,可求财者多半狮子大开口,贪得无厌。以有数之财应付无限之索求,难免左支右绌,捉襟见肘。更有甚者,有一号人,不干一丁点儿正事,整天泡在财神庙,死乞白赖,伸手要钱。给他吧,于理不合;不给吧,又被他缠得干不成正事,真是伤透脑筋。
财神毕竟肚子里有一点墨水,于是挥笔写了一副对联贴在庙门上,联曰:
只有几文钱 你也求 他也求 给谁是好
不做半点事 朝来拜 夕来拜 教我为难
看来,财神除叹叹苦经外,还有点劝戒世人的意思。不过,效果如何,就不得而知了。
萝卜成对
萝卜
萝卜
有一大户人家非常吝啬,他们给孩子请了个教书先生,但每顿饭只给人家吃萝卜。快过年了,主人说要请先生吃饭,顺便考考孩子,看他这一年学问有什么长进没有。
先生想,请他吃饭无非是多做几个萝卜菜。而这个学生平时不好好用功,现在着急了,去问先生该怎么办。先生心生一计,告诉他:到时候我夹什么菜,你就对什么好了。学生满口答应。果然不出先生所料,主人用满桌的萝卜宴请先生。主人对孩子说:“我现在要试试你的学问如何,我们就对对子吧。”主人岀联:
白菜
先生夹了一根萝卜丝,学生对:
萝卜
主人夸道:“对得不错!”又说:
绸缎
先生夹了一根萝卜条,学生对:
萝卜
主人莫名其妙。先生解释说:“'萝’,是绫罗的'罗’,'布’,是布匹的'布’。”主人点点头。又说:
钟鼓
先生夹了一筷子萝卜丁,学生对:
萝卜
主人说:“胡说!”先生又解释道:“这'萝’,是锣鼓的'锣’,'卜’,是铙钹的'钹’。用'锣钹’对'钟鼓’,不很好吗?”主人将信将疑。又说:
岳飞
先生搅了两下萝卜汤,学生还对:
萝卜
主人生气了:“放屁!我说什么你都对'萝卜’?”先生笑着说:“这可怪不得学生。你一年四季,每天给我吃萝卜,我眼见的是萝卜,肚装的是萝卜,你叫我怎么能不教他萝卜呢?”
高中状元
一叶孤舟,坐了二、三个骚客,启用四桨五帆,经过六滩七湾,历尽八颠九簸,可叹十分来迟
十年寒窗,进了九八家书院,抛却七情六欲,苦读五经四书,考了三番二次,今天一定要中
古时候,有一个秀才颇有才学,但因科举场上徇私舞弊之风盛行,他屡试不第。这一年,听说主考官廉洁奉公,任人唯贤,他便打点行装,赴京赶考。
可是,由于路途遥远,待他赶到京城时,考试已经结束了。秀才好说歹说,终于感动主考大人,准他补考。
主考出的题目,是用从一至十这十个数字作一上联。秀才听后,把一路的颠簸和误考的原因说了出来:
一叶孤舟,坐了二三个骚客,启用四桨五帆,经过六滩七湾,历尽八颠九簸,可叹十分来迟。
主考一听,心中称奇,此生才学确实不浅!接着,他又要求秀才从十至一作一下联。秀才又以这些年读书应考的苦衷对道:
十年寒窗,进了九八家书院,抛却七情六欲,苦读五经四书,考了三番二次,今天一定要中。
主考听罢,连连称妙,接着又应对一番,秀才皆对答如流。后来,秀才终于得到了状元的桂冠。
夫妻“联”心
小麦已熟 父子及早当归
大财未进 阿娇权歇半夏
有这么一家人,丈夫和儿子在外边做药材生意,妻子阿娇在家种田。这一年农忙时节,家家户户都开始收割小麦,眼看自己家的小麦已经熟透了,可男人还在外边没回来抢收,阿娇急忙给丈夫捎了封信。除了开头和落款,这封信只有一行字:
小麦已熟 父子及早当归
丈夫一看,信中暗含了三个中草药名:“父子及早”分别指“附子”和“鸡爪”,“当归”一词双关,既是药名,又有叫他归家之意。他也想早些回家,可是有一笔大生意正在进展之中,不能离开,便给妻子也写了封短信:
大财未进 阿娇权歇半夏
信中也暗含了三味中草药名:“阿娇权歇”,是“阿胶”和“全蝎”,“半夏”也是一语双关,既是药名,又指时间。妻子接信后,知道丈夫的意思是:我眼下不能回去,因为有一笔大买卖,你在家能干多少就干多少,别累坏了自己。妻子明白丈夫的好意,但不能让庄稼总长在地里,就一个人起早贪黑地把小麦收完了。
林大钦巧对铁匠
锤子为铁 砧子为铁 火炉吹旺铁打铁
做戏是人 看戏是人 锣鼓敲响人看人
林大钦,字敬夫,号东莆,广东潮州人。林大钦从小家境贫寒,但十分勤勉好学,聪颖异俦。十周岁时,随父进城,在书肆中发现苏洵的《嘉佑集》即爱不释手,求父购回家中,日夜研读。接着又熟读了苏轼、苏辙的文章,深得三苏笔法,以至“操笔为文,屈注奔腾”,气势宛如三苏。
林大钦书院边树底下有一个打铁摊,铁巨整天叮叮当当地打铁。林大钦觉得这个铁匠甚为无礼,此地乃教书之所,清静之地,岂可在此打铁,他便去请铁匠将铁铺搬走。铁匠说:“搬走可以,不过我出个对子,你若对上我才走。”林大钦心想,你一个铁匠能有什么绝对,便说:“请说出试一试。”铁匠娓娓道来:
锤子是铁 砧子是铁 火炉吹旺铁打铁
林大钦一时对不出来,无奈只能让他在此打铁了。几天后,村里有大戏,林大钦一下子来了灵感,他一拍脑袋说:
做戏是人 看戏是人 锣鼓敲响人看人
铁匠听了很佩服,答应搬到村头的那间空房里干活。
秀才才尽
开大山砌小石修拱桥铺平路通南通北
砍长竹划短篾挽圆圈箍扁桶装东装西
古时候,有位老石匠,曾经读过几年书,有一些文采。他每修完一座桥后,都要写出一条上联,请过桥人对下联,然后将对联刻在桥头。
有一次,他又修完一座桥,并出了一个上联,向过桥人求对。一个秀才走过来对石匠说:“你一个石匠,也敢舞文弄墨?”
石匠笑答:“岂敢,岂敢!老汉不过是忙中取乐。”
秀才说:“既然如此,你就出上联吧 !”石匠脱口而出:
开大山砌小石修拱桥铺平路通南通北
上联中,有“大小、拱平、南北”三对反义词,秀才听后,抓耳挠腮,冥思苦索半天也想不出下联。这时,从围观的人群中走出来一个扛竹子的篾匠对秀才说:“你对不上,我来试试。”说罢,开口念出下联:
砍长竹划短篾挽圆圈箍扁桶装东装西
围观人听了,赞不绝口。老石匠上前对篾匠说:“老哥,还是你行!”石匠和篾匠各自结合自己的生活经历编出的对联,朴实而贴切。
“联”结姻缘
玉叶金花一条根
冬虫夏草九重皮
从前有一药店主人,膝下一女,聪慧而美貌。为了给女儿挑选一位才华出众的男子结为良缘,他决定用药名作上联,许诺谁若能对上,就以女儿相许。上联是:
玉叶金花一条根
许多求婚者望联生叹,束手无策。忽然走来了一位英俊青年,挥笔对出:
冬虫夏草九重皮
店主一看此人相貌不凡,于是又出一联:
水莲花半枝莲见花照水莲
那男子马上对出下联:
珍珠母一粒珠玉碗捧珍珠
店主看后十分欢喜,随即又撰一联:
白头翁牵牛耕熟地
那个人稍加思索,又对出了:
天仙子相思配红娘
店主十分满意,果然把女儿许配给了他。
天大人情
上勾是老 下勾是考 老考童生 童生考到老
二人为天 一人为大 天大人情 人情大过天
从前有个秀才,打从青年起就上京赴考。这个人非常正直,不会拍马,不肯行贿,更不作舞弊的事,因此,每一次都名落孙山。看到那些善于钻营的人金榜题名,他气愤极了。他这人真有点“不识时务”,每年都认真准备考试,落榜也不灰心。转眼间,已经七十岁了,想最后“拼搏”一番。两场笔试下来,自己感觉还不错。其实,每一回他都感觉不错,又有什么用呢?接下来是面试。主考大人看见老秀才白发苍苍,比自己年龄都大出许多,便出了一联让老秀才来对:
上勾是老 下勾是考 老考童生 童生考到老
不提便罢,一提“童生”二字,老秀才感触颇多,几十年官场、考场的黑暗腐败情形一齐出现在眼前,因而对了下联:
二人为天 一人为大 天大人情 人情大过天
主考官感叹一番,把年过古稀的老秀才取作“童生”。
偶得妙联
天上月圆 人间月半 月月月圆逢月半
今夕年尾 明朝年头 年年年尾接年头
明代有位老秀才,某年中秋之夜独自饮酒望月,眼见一轮圆月光辉皎洁,清光洒遍大地,不禁吟道:
天上月圆 人间月半月 月月圆逢月半
但他想续出下联却久思不得。一连数月,虽苦吟冥想,竟未得一字,只好叹口气作罢。到岁末除夕,全家人一起围炉守岁。家人说:“今夕岁末,明朝年头,一夜之间过两年。”家人说者无心,老秀才一听却欣喜若狂,急忙取来纸笔,对出下联:
今夕年尾 明朝年头年 年年尾接年头
考场趣谈
因怕如此 所以如此 仍 旧如此 何必如此 直免如此
本置僧正 欲要僧正 僧既不正 何用僧正 使僧自正
有某官宦子弟,不学无术,但靠花钱买了个秀才,借此在外附庸风雅招摇撞骗。有一次,县里主持考试的试官换了个新人,他不知道这个假秀才的底细,于是坚持要他参加考试。秀才也不敢道出真情,只好硬着头皮来到考场,想碰碰运气。谁知试卷发下后,他连试卷上的许多文字都看不懂,他先是着急,急一身大汗,后来又是生气,气不打一处来,于是他拿起笔,在试卷上龙飞凤舞地写道:
因怕如此 所以如此 仍旧如此 何必如此 直免如此
试官看后,先是莫名其妙。后来知道这个秀才的底细后,又觉十分可笑。试官闲来无事,想对个下联,可左思右想,一时间还真对不出。
某日试官读史书,见唐朝末年韩建为华州节度使时,因为当地一座大庙中僧人们的行为很不检点,惹得民怨沸腾丑声四布,韩建于是设了一个叫“僧正”的官来管理此庙中的僧人。谁知这个“僧正”自己的行为就不正,喝酒嫖妓,打架斗殴,无所不为,反倒使僧人们更加有恃无恐,恣意妄为。韩建知道后,将其捕到府中,审理结断后,写下判语:
本置僧正 欲要僧正 僧既不正 何用僧正 使僧自正
这判语倒刚好与秀才的上联配成一副。
毛主席的幽默对联
目旁是贵 瞆眼不会识贵人
门内有才 闭门岂能纳才子
毛泽东是诗词大家和书法大家,也是联坛高手。他博览群书,知识渊博,文思敏捷,出口成章,妙笔生花,为我们留下了大量的佳联妙对和动人故事。
毛主席刚入湘乡县立东山高等小学读书时,得知同学肖三有一本《世界英雄豪杰传》,便前去借阅。当时萧三与毛泽东过往尚少,不甚了解,又很自傲,瞧不起他,要和他对句,并申明对出下句才能借。毛泽东慨然应允,肖三即兴出了一联句:
目旁是贵 瞆眼不会识贵人
毛泽东听了略加思索,脱口而出:
门内有才 闭门岂能纳才子
肖三根本没想到毛泽东有如此才华,佩服不已,当即取书相借,从此与毛主席结为莫逆之交。肖三的上联显然有取笑毛主席之意,然而,主席巧妙作对,对得天衣无缝。由此看出,少年时的毛泽东已才华毕露。
叶挺巧改祝寿联
寿比萧伯纳
功追高尔基
一般人都知道叶挺(1896-1946)是一位带兵打仗的将军,很少知道他还是一位文采斐然的雅士。皖南事变后,叶挺被囚禁在重庆郊外的一座监狱中,1942年,正值郭沫若五十大寿之际,叶挺在极其困难的情况下,用香烟罐中的圆纸片制作了一枚“文虎章”,并用红墨水饰以花边,周围环绕着亲笔书写的一副寿联:
寿强萧伯纳
骏逸人中龙
写罢,让夫人李秀文想办法转赠郭沫若以表示祝贺。东西虽然送走了,但叶挺还在狱中踱步,琢磨这副寿联的用词是否妥当,经过反复斟酌,他觉得有进一步修改的必要,旋即修书一封,请李秀文设法转给郭沫若,信云:在囚禁中与内子第二次聚会,彻夜长谈,曾说及 15日将往视兄五十大庆,戏以香烟罐内圆纸片制一“文虎章”,上写“寿强萧伯纳,骏逸人中龙”两句以祝,别后自思,不如改为这二句为佳——
寿比萧伯纳
功追高尔基
郭沫若接到信后又高兴又感动,连连称赞叶挺改得好。一位来宾感叹说:“将军徒非知战马,操笔文房善画龙。”
为什么说叶挺改得好呢?上联原句和改句差不多,萧伯纳是英国著名的多产作家,在世界上享有盛誉,而且萧伯纳是寿星,他活了整整一百岁。叶挺在此是借以萧伯纳来比郭沫若,祝郭沫若多产高寿的意思,自然是非常贴切的。
原下联就不是很妥当,“人中龙”指晋代人宋纤,他常常隐居不出,不肯见任何人,当地太守马岌屡次拜访都不肯见。马发赞叹道:“名可闻而身不可见,德可仰而形不可睹,吾而今而后知先生人中之龙也。”用一个古代的隐士来比喻投身革命洪流的战士,显然是不合适的。改成“功追高尔基”,就显得恰如其分了。称赞郭沫若在文化革命上所建立的功勋,又对未来寄予厚望,富有时代气息。
对联买秤
秤直钩弯星朗朗 能知轻知重
磨大眼小齿稀稀 可推细推粗
据说有个卖豆腐的,生意兴隆,买卖兴旺,这天秤毁了,便到秤店去买秤。秤店老板说:“我们店有个规定,买秤必须先对副对联。对上者买秤不要钱;对不上者给钱也不卖。”这一规定,难着了买秤人。心想我大字不识一箩筐,怎能对联呢?然而又想反正秤是买不成了,碰碰看吧!便对店家说:“我试试看。”店主人的上联是:
秤直钩弯星朗朗 能知轻知重
买秤人心想我把自己的本行说出来应该对上,便说:
磨大眼小齿稀稀 可推细推粗
众人一听齐声叫好。秤店老板自感倒霉,只得将秤送给了买秤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