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东方二次赴港上市,老牌教培巨头拉开新历程
©️资本侦探原创
近年来中概股赴港二次上市浪潮汹涌,但新东方是第一家加入这个浪潮的教培公司。10月23日晚港交所披露新东方二次上市通过聆讯,11月9日正式挂牌,整体进展颇为顺利。
俞敏洪等新东方高管及董事参加上市仪式
对于二次上市募集到的资金,新东方称40%用于创新及技术投资,以改善OMO系统的功能及效率;30%用于业务增长及地区扩张;20%用于战略投资及收购;10%用于一般企业目的及营运资金需求。从资金分配计划可以看出,站在行业变局前夜,新东方已在积极备战。
1993年成立至今,近而立之年的新东方已成为中国老牌头部教培机构,历经多年发展,新东方的业务版图不断壮大,目前已有包括K-12校外辅导、海外及国内备考、成人语言培训、学前及中小学教育、教育材料及分发、在线教育及其他服务在内的多条业务线。
此次赴港二次上市对新东方而言意义重大。
2006年,将留学业务做成一门好生意的新东方,在市场略微讶异的目光中登陆美国纽交所,上市14年以来,新东方股价演绎了一条上升曲线。如今,教育市场站在了新的拐点前,作为市场头部公司,新东方又一次开启了上市历程。
时隔14年,新东方此刻赴港上市目的是什么,又将在在线教育行业竞争带来哪些变数?
大潮下的必然选择
新东方是今年教培行业第一家加入二次上市浪潮中的中概股公司。
2000年,新浪在纳斯达克敲钟上市,拉开了中国新经济公司赴美上市潮,过去20余年,美股资本市场上演了诸多中国互联网公司的资本神话,但在这股潮流奔涌了二十年后,现在,赴港二次上市已经成为新潮流,这背后有复杂的原因。
从资本市场大背景来看,基于A股注册制改革与港股股权结构改革的推进,中国资本市场对新经济公司的吸引力日益增强,全球资本市场正处于结构性变化之中。
具体来说,从2019年7月22日注册制首批科创板公司上市交易,再到2020年8月24日创业板注册制落地,A股市场正在推动从创业板到科创板、再到全市场的“三步走”注册制改革。曾经因盈利问题与股权架构问题被A股市场拦于门外的新经济企业有了登陆A股的机会,而且A股市场的高估值和较好的流通性也会对新经济公司产生更强的吸引力。
与此同时,港股也在进行大力度的改革。2018年,港交所启动股权结构改革——推行“同股不同权”股权架构,为新经济公司登陆港股扫平障碍。近日,港股上市制度改革又进一步,拓宽二次上市公司“同股不同权”的适用范围,此举可能吸引更多中概股回流。
另外,今年以来,受新的国际形势等一系列因素的影响,国内资本市场逐渐成为了更适合新经济公司们发展的资本港湾。而回归港股再次上市,既可以对企业进行重新估值,又可以再次融资拓展业务。因此,中概股“回家”俨然已成为了资本市场新风向。
从企业实际发展的角度来看,新东方二次上市也好处颇多。
近年来,随着在线教育赛道火热和竞争升级,K12业务和OMO模式逐渐成为新东方重要的增长引擎,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下,投入这些业务需要大量资金支持,赴港二次上市获得的资金可以成为新东方强化发展战略的弹药。
基于资本市场变化和自身发展需要,新东方加入赴港二次上市浪潮顺理成章,同时其自身实力也满足港交所二次上市条件。
事实上,并不是所有中概股都可以赴港上市,对港交所而言,其需要的是优质企业回归以带动整个资本市场的发展,因此,从企业类型、市值、营收三个维度对二次上市的企业设置了一定门槛,具体包括:
合资格发行人必须是符合“创新产业”范畴的公司;
合资格发行人必须已在合资格交易所上市并且于至少两个完整会计年度期间保持良好合规记录;
上市时的市值至少400亿港元,或上市时的市值至少100亿港元,及最近一个经审计会计年度的收益至少10亿港元。
从条件中可以看出,能够赴港二次上市的中概股都是相对优质的公司,新东方能符合二次上市的条件一定程度上证明了自己的价值。
作为深根中国教培市场数十年的巨头,新东方在细分赛道已经建立了一定的竞争壁垒和优势,上市以来其在资本市场的表现也能够证明这一点:按11月5日收盘价计算,新东方股票报收180.17美元,与2006年发行价相比涨幅超40倍。
而从财报表现来看,新东方营收和所属股东利润呈增长态势。最近三个财年,新东方总计净营收分别为24.47亿美元、30.97亿美元、35.79亿美元,复合年增长率为20.9%;净利润方面数据分别为2.96亿美元、2.28亿美元、3.55亿美元,复合年增长率为18.1%。
最新的数据是,截至2020年8月31日止的2021财年第一财季,新东方总净营收9.86亿美元,净利润为1.51亿美元,表现依然稳定。
图源新东方官网
在业务方面,从留学业务到转型K12,再到各条业务全面布局,新东方也在发展中不断扩张业务版图,抬高自身的估值上限。而在线下,新东方的大本营根已经越扎越深:根据最新财报披露的数据显示,截至2020年8月31日,学校和学习中心总数达1472家,与去年同期相比净增211家,与上季度相比净增7家。
无论从市场宏观表现还是自身需求来看,新东方赴港二次上市都是意料之内的事情,那么回归港股对新东方究竟能带来哪些影响,这家教培巨头又将走向何方,成为接下来需要观察的重点。
立足教育,差异突围
简单来说,回归港股、启动二次上市是企业在一个新的资本市场再一次公开融资,而上市对企业最直接的意义是融资和价值认定。
首先,二次上市是对现有融资渠道的扩展,新东方此次赴港二次上市募资规模约为101.3亿港元。当前,教育行业竞争升级,教培机构在市场营销、业务扩张、投资等方面有很高花费。面对愈加激烈的市场竞争,二次上市为新东方注入的更多资本弹药,将有助于其进一步争夺市场。
而且,与港股、A股的同类型企业相比,美股上市企业的市盈率相对较低,二次上市有利于市场对企业进行价值重估。
再者,企业回归母资本市场,相关投资者更能理解企业业务,因此也更能陪伴公司共同成长。
长期以来,美国投资者对中概股天然存在理解上的鸿沟,因为不懂导致中概股被做空事件屡有发生,例如新东方、好未来、跟谁学都曾遭遇做空,引发股价波动,对公司产生一定影响。而在回到母资本市场后,国内投资人天然更靠近新东方的业务大本营,因此能够更加理解国内教育市场的价值,以及头部公司的发展优势,为新东方争取更多理解和支持。
整体来看,无论是短期融资还是长期发展,新东方做出二次上市的决定背后是基于多方面的考虑的结果,而这个重要的资本决策,也将对新东方未来发展产生深远影响。
当前,新东方所处的教培行业正处于互联网渗透率不断上升,移动技术发展不断衍变的变局拐点上,教培市场围绕消费升级、市场下沉、科技创新的竞争已经愈加激烈。
伴随中国家庭对教育的重视程度有增无减,以及社会经济水平的不断提升,通过营销、广告、低价赢得市场竞争的策略已经过时,市场更愿为高质量的教学产品和服务买单,教育市场正在进行消费升级。
同时,新兴产品和技术的不断普及,也在加速在线教育的渗透率。
2017年前后,在线教育双师模式跑通,得益于双师模式下更为标准的产品和服务体系,叠加资本杠杆效应及今年的疫情催化效应,在线教育整个行业特别是K12赛道实现规模化快速扩张。一时间,资本大举进入、玩家疯狂烧钱,经历了2019年和2020年两次暑期大战,行业用户量级短时间内实现多级跳,潜力巨大的下沉市场被打开,但仍处于初步挖掘阶段,还有可观的争夺空间。
然而,从2020年暑期大战的结果可以看出,行业单纯靠投放、砸钱获客的方式已经迎来瓶颈期,流量转化成本上升导致获客成本上升,但转化率却不达预期,持续烧钱给公司带来资金压力。行业呼唤技术产品升级,科技创新的重要性被提至更高位置。
面对行业新趋势,在同质化竞争日趋激烈的背景下,结合自身优势,新东方将未来更多押注在了OMO( Online-Merge-Offline)模式上。
新东方做出这样的选择不难理解,一方面,OMO的核心是线上线下高度融合,这意味着平台既需要有线上的产品技术能力,也要有强大的线下布局,以及后端的师资教研储备,而这些符合新东方的核心能力项。另一方面,在行业同质化竞争加剧的趋势下,走差异化竞争路线显然是更为明智的选择。最重要的是,在新东方灵魂人物俞敏洪看来,在未来的很长一段时间,在线教育不会取代线下教育,也不能把在线教育当生意来做,因此押注OMO根源上是新东方基于对教育的理解做出的选择。
对于深耕行业多年的新东方而言,其在长期发展中已经沉淀了深厚的教研教学积累、品牌优势、师资优势、线下教学中心布局,对OMO战略的坚定投入可以最大化发挥其既有优势,在行业剧烈变化,格局可能被重塑的关键当口,新东方在为自己赢得更多发展空间留足底牌。
根据新东方招股说明书显示,二次上市募集的资金中,很大部分将投入到OMO标准化数字教室教学系统,这意味着新东方围绕未来的布局正在提速。站在行业发展拐点上,新东方此时获得资本弹药的填充,也有利于其在行业大拐点中把握住更多机会。
作为中国民营教培领域的先行者,新东方在过去27年的发展历程中打开了一个细分赛道的想象空间,而在行业已经迎来拐点的时刻,二次上市的新东方也站在了新一轮、更大的机遇面前。通过二次上市,新东方撬动了更多资源,这为行业带来新的变数。在意图进击的老牌巨头面前,行业的新一轮战争即将打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