乌盟人的皮袄到皮衣......
〓 第 1667 期 〓
文|瀚海 编辑|王成海
塞外的冬来的格外早,国庆节刚过,虽然只是寒露节气,急性子的冬就忙着驱赶短命的秋,难怪内蒙古人说一年只有冬夏两季。
街上的人都缩着脖子抱着腰,匆匆忙忙赶回家,翻箱倒柜找厚衣服,这时候皮衣就派上了用场。
内蒙古畜牧业发达,皮毛也一直是当地的支柱产业,皮衣既防寒保暖,又美观大方,当地人一直有穿皮衣的传统。皮衣,也成了乌兰察布人的骄傲,从60年代建立的集宁皮件厂,围绕全国知名品牌“熊猫”皮衣建成的集宁皮件一条街,发展到闻名全国的集宁国际皮革城,是隔着门缝吹喇叭——名声在外。
乌兰察布农村人种地之余有养牛羊的习惯,中秋节把羊杀了过节,羊皮甩打甩打钉墙上,冬天农闲了,请皮匠缝件皮袄,一件能穿十几年。老百姓过日子就是个衣食住行,羊肉解决了吃的问题,皮子解决了穿的问题,羊毛擀条大毡子铺炕上一觉通明,蒙古包就是用毡子围起来的,毡子铺在湿漉漉的草地上面也睡的香甜,至于行,那就靠牛了,大犍牛拉着旱板车,别看慢,生意做到了大库伦。
旧时,“臭皮匠”是门吃香的手艺,农闲时候熟皮子,冬天走门串户缝皮袄、皮裤,去了那家也得吃顿油炸糕,喝二两暖暖身子。手艺虽然吃香,毕竟是个“臭皮匠”,“臭”的名不虚传。别看我们村的高皮匠牛逼轰轰的,他家那三间窑洞我们从来不去,叫他儿子玩也是站大门口喊,他家东面那间窑洞是专门熟皮子用的,里面放着几个缸,墙上挂着生皮子,院里晾着熟好的皮子,天气热的时候,苍蝇成群结队来做客。
熟皮子时皮匠先要在缸里泡皮子,铲去皮面残余的油脂,腥臭味左邻右舍也跟着沾光。铲好的皮子用滩里扫回的硝揉制,熟好后皮毛白生生的,手感好,韧性强,就可以缝皮衣了。
小时候,见过我们村的高皮匠给人缝皮衣,不敢相信一把尺子、一个月牙形的刀子到了那个粗人手里,会裁缝出合身的皮袄。一般人家买不起布,都穿“白茬皮袄”,生活好的人家在皮袄外面挂个的卡面,配个狗皮领子,那是体面的衣服了。最高档的是“羔皮筒子”皮袄,小羊羔毛还没来得及舒展打着卷像姑娘烫过的秀发,皮子轻薄穿着显身材且不沉,这么漂亮的衣服自然是给女孩子做了嫁衣。做皮袄大多是绵羊皮,山羊的毛粗而光滑,适合做褥子,山羊皮褥子铺在炕上,越睡越热,我家的山羊皮褥子从初中开始陪伴我六年。狗皮、兔皮大多做皮帽子和领子,绵乎乎的,走几十里路也别怕冻了耳朵。也有做狗皮大氅的,挂着面,穿起来像大将军一样帅气。
随着生活条件的改善,人们开始讨厌皮袄的肥肥胖胖且死沉,这时候各种美观大方的皮衣就取代了皮袄。刚开始是磨砂面的皮毛一体,后来是单皮面的时装皮衣,这几年又开始复古,时兴皮毛一体。
记忆深刻的是八十年代乡干部的标配:皮夹克、皮裤、马靴。乡干部冬天骑摩托车比较受罪,穿的就厚实一些,他们生活条件也比农民好,就有了这身时髦的行头。选1~2岁的牛犊皮,请皮匠做一件原皮皮衣,皮衣喷上油,黑油油的,结实耐寒也美观。再去县里定一双到膝盖的马靴,骑上幸福250,不是乡干部也是乡干部。
八十年代时兴定做皮鞋,我的表舅舅专门去包头学了做皮鞋手艺,回县里开了门市,皮鞋是真材实料的皮子,连底子都是原皮的,底子不耐磨,都要钉上铁云子,走起路来咔咔的,男人像电影里的军官,神气十足,女人走路时发出有节拍的噔噔声,听的小伙子心猿意马,心里猜着美女的芳容。过年时,有人为彰显自己的新皮鞋,故意走路发出声音。
现在小伙伴可能只见过美女穿马靴,我试过舅舅的马靴,鞋沉人小,走起来嗵嗵的,也美滋滋的。
虽然,乌兰察布有历史悠久的集宁皮件厂,但皮衣真正走入寻常百姓家,是从九十年代开始的,到上世纪末,几乎人人一件。集宁的“熊猫”皮衣是全国知名品牌,带动了整个集宁的皮件产业,集宁建了“皮件一条街”,汇聚了几百家手工作坊,每个门市都是前店后厂,选好样子量身材,现定做,也红火了多年。那时候过年,去皮件一条街买件皮衣是整个乌兰察布甚至内蒙西部人的时尚。
进入新世纪,乌兰察布的皮件产业也在经受着市场经济的冲击。皮衣的保暖性已经不是首选,传统的手工制作已不能满足人们爱美的天性,各地都在做皮件的深加工,皮衣走向了时装化。这时候,乌兰察布不再生产皮衣,顺应时代潮流,立足区位优势,凭借多年积累的品牌影响力,建起了大型皮衣商贸城——集宁国际皮革城。
人类追求美的脚步从不曾停止,从茹毛饮血到刀耕火种,皮子,是裹在人类身上的第一件衣服,从此,人类便跨进了文明的大门。新的起点,新的使命,在把我国建设成为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美丽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路上,乌兰察布的皮衣也在紧随人类文明的步伐走向远方。
平台精选官场小说阅读区,点开”即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