比手足口病还厉害的角色来袭……宝宝流涎、拒食、烦躁不安……警惕疱疹性咽峡炎!

人类与手足口病的战争还在“”拉锯“”状态,其“”近亲“”“疱疹性咽峡炎”又开始出来作祟!

近日,幼儿园小朋友感染疱疹性咽峡炎的情况时有报道,病情传播严重的幼儿园甚至已经停课。

面对来势汹汹的疱疹性咽峡炎,家长有点懵,比手足口病还厉害的角色?究竟是个什么鬼?

疱疹性咽峡炎

疱疹性咽峡炎是由肠道病毒引起的,以急性发热和咽峡部疱疹溃疡为特征的急性传染性咽颊炎。

疱疹性咽峡炎大多由柯萨奇病毒所引起,A组2、4、6、9、16、22型均可致病,B组1~5型也可致病,但较少见。

此外,埃可病毒3、6、9、16、17、25型和肠道病毒70型也可致病。

传染源

疱疹性咽颊炎患者及隐性感染者是本病的主要传染源。

传播途径

疱疹性咽峡炎以粪-口或呼吸道为主要传播途径,也可间接经食品、衣物、器具等接触传播。

流行性特点

疱疹性咽颊炎具有传染性强,传播快的特点。

世界各地多发,呈散发或流行,夏秋季为其高发季节。

易感人群

各年龄段人群均可受到感染,但以1~7岁婴幼儿多发。

因婴幼儿呼吸道屏障功能不足,呼吸道黏膜娇嫩,分泌抵抗细菌、病毒的免疫物质不足且“自洁”功能较差,故易发病。

同一患儿可重复多次感染疱疹性咽颊炎,系不同型病毒引起。

临床表现

患儿常骤起发热,热度多为低度或中等度,偶见40℃以上高热,甚至引起惊厥,热程大多持续2~4天。

咽痛为患儿的主要表现,咽痛严重者可影响吞咽。

婴幼儿表现为流涎、拒食、烦躁不安,可伴头痛、腹痛或肌痛。

5岁以下小儿有1/4可伴发呕吐。

典型症状出现在咽部,表现为咽部充血,起病2日内口腔黏膜出现数个(少则1~2个,多达10余个)小的(直径1~2毫米)灰白色疱疹,周围绕以红晕。2~3日后红晕加剧扩大,疱疹破溃形成黄色溃疡。

此种黏膜疱疹多见于扁桃体前柱,也可位于软腭、悬雍垂、扁桃体上,但不累及齿龈及颊黏膜。

部分手足口病患儿以疱疹性咽峡炎为首发症状,随后可在手掌、足底、臀部等部位出现红色皮疹。

疱疹性咽峡炎为自限性疾病,病程一般持续4~6天,偶有延至2周者。

治疗

疱疹性咽峡炎传染性较强,应注意隔离治疗。

患儿用过的餐具、玩具等均应进行消毒处理,防止交叉感染。

患病期间注意休息,多饮温开水,多吃新鲜蔬菜及营养丰富易消化的食物,以增强身体抵抗力。

忌食刺激性食物,不吃过热、过冷的食物。

目前对肠道病毒感染尚无特效疗法,主要是对症治疗。

注意口腔卫生,保持口腔清洁。

可用淡盐水漱口;用咽喉灵丹、冰硼散等吹播咽部以减轻咽痛症状;口服维生素C及维生素B等。

对于轻、中度发热患者,以物理降温为主。

患者体温超过38.5℃时,可给予布洛芬等退热药。

有高热惊厥及严重肌痛者,可适当给予镇静剂和止痛药。

抗病毒治疗可选用利巴韦林、更昔洛韦、干扰素等。

抗生素对病毒性咽峡炎无效,但如考虑合并有细菌感染,可酌情使用抗生素。

中药治疗对此病有一定效果,常用利咽解毒、化湿退热的治法,分内服及外用两类,应根据病情选择用药。

采用氦氖激光照射咽喉部双扁桃体穴及合谷穴各3分钟,可起到一定的治疗效果。

疱疹性咽峡炎PK手足口病

疱疹位置不一样

疱疹性咽峡炎只在咽峡部位出疱疹;手足口病在口腔、手掌、足底、臀部均有疱疹出现。

发病风险不一样

虽然两者均为自限性疾病,但疱疹性咽峡炎患者一般病情较轻,1~2周可自愈,转化成重症的几率极小;手足口病,病情较轻者,1~2周可自愈,病情较重者,可诱发脑炎及脑出血等疾病。

如何预防疱疹性咽峡炎?

勤洗手;

吃熟食;

喝凉白开;

加强锻炼;

注意开窗通风;

少带宝宝去人多的场所。

小号文章均为药娃原创或特邀作者独家授权发布!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