未来心理学展望:多样化 个性化 体验式服务

发布时间:2020-10-28 

心理学有一个很长的过去,却只有一个短的历史。

这是一句心理圈经常见到的话。说它短,是因为自1879年冯特在德国莱比锡大学创办第一所心理实验室,标志着心理学才成为一门独立科学,历史不过短短两百多年。

说它长,是因为心理学的长期过去可以上溯到古希腊、古罗马时期的心理学思想,从大约公元前6世纪到公元19世纪中叶,被称为哲学心理学时期。

古希腊古罗马的哲学家们开始思考人生的意义,东方的古圣先贤们也开始著书立说,诸子百家争鸣,开始贡献至今仍影响我们的智慧,从这个意义上讲,心理学距今已经两千多年的历史了。

回望过去,面向未来,我们有理由期待,在深厚历史积淀基础上,心理学会更加地绽放异彩。

 

01

心理咨询空间的多样化

我对未来心理学的畅想之一,是一定会有多样化的心理咨询空间,更多体验式的活动。

现代社会城市化的进程很快,放眼我们的周边,农村社区毗邻而居,日出而作,日落而息那样的情况,村子里的人互相熟悉,社会联系很紧密,除了在比较偏远的农村,几乎看不到了。

靠近城市的农村多被征地,村民搬到回迁房居住;远郊或者山里的一些村庄虽然实体还存在,但是往往早已人去屋空,举家搬到城市谋生,或者只剩老人和孩子,孤独留守。

城市里的高楼鳞次栉比,快节奏的生活,分数业绩当前的每一天,人会不断地被评价被考量,每个人的内心深处,其实都期望着偶尔有一些喘息机会,能够放松,能够回归大自然。

所以,在城市我们会看到那么多的驴友,在周末结伴一头扎进郊区的山林中徒步,只为感受山林中的寂静。

鉴于这个大背景,未来的心理咨询行业和空间,也必然更多迎合人们放松减压的疗愈需求。

在未来,心理咨询室甚至可以像SPA馆那样,设施齐全,更加放松,在心理谈话治疗的同时,能够提供更多的心理服务或者相关服务:冥想空间、按摩理疗等。

或者,心理咨询室就在近郊的一座山坡,门口有小桥流水,室内有怀旧物件,仿佛再现老家的安逸时光,人到这样的环境,还没开始治疗,心情就先明媚起来。

国外的同行们早几年就开始了这样的尝试。

曾留学哈佛大学的岳晓东教授提到,他在国外见过一位心理咨询师,她的会所提供各种各样的房间,以对应不同来访者的需要,比如针对中国人有古色古香的中氏实木家具陈设,有团扇,有丝绸,写意盆景,让人置身其中就找到熟悉的感觉。

如果是印度人来咨询,则提供印度常见的家庭陈设和一些个性化摆设,让人在异国就仿佛回到印度。

我自己近段时间在学车,驾校的范围很大,里面有成片树林,好几座山坡,有野花野果,每次去驾校都似乎郊游一般,练车之余,也可以跟教练闲聊天。

我开玩笑,其实如果心理咨询室也是类似的空间和状态,那来访者肯定会很放松。

我之所以提出这一点,也来自于一些来访者的个案讲述,曾经一位高中生拒绝了去心理咨询室的建议,一定要求咨询师去咖啡馆见面。

当然,咖啡馆是不是合适,是值得商榷的。但也提醒我们,在心理咨询室内部,提供更多疗愈或者个性化的空间,让来访者感到放松。

02

更多情景体验式活动

不仅仅是空间的多样化,心理咨询师的服务也可以多样化,不局限于催眠、谈话等等,可以提供更多情景体验式活动。

比如一个叛逆的孩子,生活技能缺乏,社交技巧缺乏,我们除了交待家长给他锻炼的机会之外,也可以尝试推出团体体验式活动。

这样的活动可以是一次家庭成员+咨询师的集体远足、一次共同烘培体验、一次培训孩子如何做家务的体验课程。

来访者和家人互动,咨询师从旁观察提醒,结束后有针对性地提出自己的建议。这样的互动,会让咨询更有效果,甚至也减少来访者往返咨询的辛苦。

甚至仅一次,就能解决不少问题。

因为,毕竟我们的语言和行动隔着一层,如果能够演练出来,体会将更深。

03

心理陪护出现

未来,随着专业分工的深化和心理咨询服务的普及,我们可以展望,将出现更多个性化的心理咨询服务,比如心理陪护。

现在的心理咨询一般是在室内,通过双方谈话或者多边沟通,促成来访者的改变,但是这样远远不能满足来访者更加具体的要求。

比如害怕当众演讲的中年人陷入重度焦虑之中,如果我们有提前沟通好的心理陪护服务,那么在来访者惧怕的重大演讲、考试等场合,咨询师可以根据需求出现,在重大活动前后给予支持,现场督导和心理疏解,但不暴露自己的身份。

如果效果很好,缓解自己的焦虑,并且有利于人生中一些重要事项的推进,相信很多人会喜欢这样的服务。

并且由于有咨询师示范鼓劲,也许仅仅一次,他就克服了焦虑症状。

再比如面对重度抑郁有自杀倾向或者行为的来访者,咨询师告知了诸多应对心理危机的方法,但由于缺乏周边支持系统,这种提醒往往是不足够的。

在未来,心理行业有望推出针对这些来访者的危机干预陪护,比如由一个专业小组确定来访者的危机应急干预方案,来访者一旦有紧急心理情况,及时求助热线或者咨询师。

如果不能控制自己的言行,有必要提前到心理门诊就诊或者住院。

如果他排斥住院,或者床位不够等,那么可以将来访者转移到有资质的危机干预陪护室,由专业人士24小时陪护和管理。

04

大数据平台发力

人工智能时代,最近几年,各种专业机器人开始涌现,其中情感陪护机器人也开始出现。

在未来,每个人只要连上网络,都能很方便地获得情感陪护机器人的回应——机器人咨询收费更加低廉,甚至免费,能够有效杜绝低收入人群没法倾诉的情况,遏制一些悲剧的发生。

这种机器人对整个社会,起着减压阀的作用。

网络匿名化的社会,越来越多的人不习惯真名咨询,情感机器人的出现,就给网民一种疏解情绪的途径,使得他们不用面对熟人社会的压力,也不用面对可能泄露秘密的压力。

从前几年开始,无论国内国外,各大网络公司都推出了聊天机器人,其中情感陪护就是一个重要方面。

随着我们不断训练机器人,机器人经过深度学习之后,植入更多的语料系统后,他们的咨询和回答,会越来越接近真人咨询,会和提问者的提问越来越匹配。

随着机器人的普及和成本降低,甚至每位咨询师就可以有一个咨询机器人来辅助自己的工作,比如自己不断地给他输入很多问题的答案,逐渐把机器人训练得和自己的思维模式接近。

这样咨询师就可以让机器人替自己做很多简单的咨询工作,比如各种前期资料的搜集、梳理等,乃至于一些简单重复性问题的回复等,都可以助力。

未来,各种大数据人工智能平台,还能帮助更多。

比如通过平台,来访者可以挑选咨询师:不仅仅是传统意义上的年纪、性别、从业年限、资质等,来访者还能通过机器筛选出个性、兴趣爱好、心理学派和疗法成长经历和自己匹配的咨询师,实行按需咨询。

另一方面,咨询师需要的情况下,也可以挑选来访者,除了年纪、性别外,也可以挑选细化的问题类型,诸如亲子、情感、职业规划等,按照自己的擅长点来接,使得咨询更有效。同时也可以提前设定一些禁忌话题不接,避免无效的沟通。

当然,关于未来的心理学畅想,还很多,很多。越是畅想未来,越是要立足现在。万变不离其宗,心理咨询的善行、责任、诚信、公正、尊重原则不会改变,心理咨询师的真诚、热情、专业始终不会改变。

心理咨询的价值中立原则、当事人利益优先原则、避免与当事人发生多重关系的原则、保密原则和来访者自愿等伦理原则也不会改变。

让我们一起携手,面向更好美好的明天!

文:若水  (北大社会学硕士,中科院2020届心理咨询师基础培训考核毕业,11年报社记者编辑经历,心理咨询师成长中。联络微信:jianlishen999)
责任编辑:殷水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