窈窕深谷 : 名篇析读:挖掘/希尼 | 诗人专栏 | 诗生活网

◎名篇析读:挖掘/希尼

  一直以来很喜欢希尼的作品。他的诗歌充满着抒情的优美,语言朴素、扎实、澄明。他的诗具有鲜明的民族背景和地方色彩,在对他家乡北爱尔兰乡村生活本真细节的追忆中,展现了人的生存之根,融铸了朴素而恒久的对生命和道德的哲思。他对现代主义及后现代主义诗歌都有极为深入的体悟和研究。他吸收各种诗歌的精华,力图找到“一个人的诗泉”,挖掘出个体生命内在的回声。我想尝试地来解读他写的我特喜欢的这首《挖掘》。

  挖掘

  在我手指和大拇指中间
  一支粗壮的笔躺着,舒适自在像一支枪。

  我的窗下,一个清晰而粗厉的响声
  铁铲切进了砾石累累的土地:
  我爹在挖土。我向下望
  看到花坪间他正使劲的臀部
  弯下去,伸上来,二十年来
  穿过白薯垄有节奏地俯仰着,
  他在挖土。
  粗劣的靴子踩在铁铲上,长柄
  贴着膝头的内侧有力地撬动,
  他把表面一层厚土连根掀起,
  把铁铲发亮的一边深深埋下去,
  使新薯四散,我们捡在手中,
  爱它们又凉又硬的味儿。

  说真的,这老头子使铁铲的巧劲
  就像他那老头子一样。

  我爷爷的土纳的泥沼地
  一天挖的泥炭比谁个都多。
  有一次我给他送去一瓶牛奶,
  用纸团松松地塞住瓶口。他直起腰喝了,马上又干开了,
  利索地把泥炭截短,切开,把土.
  撩过肩,为找好泥炭,
  一直向下,向下挖掘。

  白薯地的冷气,潮湿泥炭地的
  咯吱声、咕咕声,铁铲切进活薯根的短促声响
  在我头脑中回荡。
  但我可没有铁铲像他们那样去干。

  在我手指和大拇指中间
  那支粗壮的笔躺着。
  我要用它去挖掘。

  品希尼的这首《挖掘》,你会想到很多很多,生命、存在、人类、承继、人类的生存姿势以及等等。
  作者应该是在一个房间里,手里拿着笔,思绪飘得很远很远。像是在静思默想中,又像是在出神地望着窗外。“我的窗下,一个清晰而粗厉的响声。”从我在思索、在房间里,笔锋向外一转。这既可能是现在时,父亲真的就在窗下的一片土地里挖着白薯,也可能是过去式,只是存在于作者想象里的现在进行时。从“铁铲切进了砾石累累的土地:”到“……我们捡在手中,/爱它们又凉又硬的味儿。”十二行,将父亲挖薯的姿态、神情、以及着饰,细腻、活脱地呈现了出来。也用“……二十年来/穿过白薯垄有节奏地俯仰着,/他在挖土。”这简单一句,慨括了父亲挚爱土地、钟情土地、勤劳朴素朴实的一生。看到这里,便已能看出作者的匠心布局,后面爷爷的出场是那般自然。“说真的,这老头子使铁铲的巧劲/就像他那老头子一样。”这样顺利过渡来展开他爷爷一生的经历。作者没有用冗长的笔触再来进行详细的描叙及铺展,而是截取他给爷爷送牛奶一个小事件中的所见、所感、所悟,寥寥几笔来囊括“……为找好泥炭,/一直向下,向下挖掘。”语言在这里显出了极大的弹性及张力。天下的劳苦大众,谁不是在自己挚爱的那片土地上埋头苦干、任劳任怨。这一直向下挖掘的姿势不也正是天下苍生一直保持的一种姿势么!品到这里,也许我们都会停下来,会想到千百年来人类社会代代的脉息相传,几已走过的所有的路途。
  “白薯地的冷气,潮湿泥炭地的/咯吱声、咕咕声,铁铲切进活薯根的短促声响/在我头脑中回荡。”作品到这里应该是已接近尾声。作者脑海中所有的所思所想,只用选取的三个场景,便活脱脱呈出,并将人类的整个进程浓缩在了大众眼前。他没有像他爷爷、他爸爸那样靠着那片土地来养活自己,他在用他手里的这一支笔,他要用这支笔来挖掘他整个的生命存在。
  这首《挖掘》整体构思巧妙、立意突出,着笔精练、精细、自然朴实,显示了作者高超的驾驭语言的能力及诗技的匠心把握。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