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医只用了一副方子,五味药,就将下肢发冷...

中医只用了一副方子,五味药,就将下肢发冷麻木的沉疴消杀于无形,有何玄机?

几年前,我接诊了一位双下肢发冷的患者,他的症状看着很复杂,起初只是双下肢发冷、麻木,渐渐地发冷向上延展至腰部,向下至足心。

用他自己的话说,就像是冬天光着脚在雪地里站着的感觉,寒冷透骨。不仅如此,患者有时候还感觉下肢有像虫子爬过的感觉。

我接诊时,发冷已经延展到他两肋之间了,同时还伴有阳萎,小便淋沥,心烦寐少,多梦,上半身汗出。结合他面色红润,舌质绛,脉弱略数。

脉证合参,拟方:黄连,黄芩,阿胶,白芍,鸡子黄。

结果服药三剂之后,患者前来找我,情绪十分激动,说五年了,自己终于看到希望了。告知其下肢寒冷麻木等症状明显减缓,心烦汗出也大有好转。

他说自己小时候生病,村子里有个老婆婆用草药给他治好的。自此对中药有莫名的亲近感,可是自从患病以来,遇到的医生没有几十也有十几,用药的疗效都不尽人意不说,还用药多,价钱贵。

这次之所以激动,其一是因为久病医治终于看到效果。其二是感叹用药之少竟能解决顽疾。

他这样说,倒是让我想起来中医界的一个怪现象,现在确实有一些中医能把药理背的滚瓜烂熟,可是一到用药治病关键时刻就掉链子。

而也很奇怪的是,乡村老太太什么也没学过,却用草药能治好病,甚至是疑难病。

为什么反而是中医的却不会用中药治病?怎么会出现这样的现象?

在我看来,中医理论不单单只是理论知识,只靠理论犹如纸上谈兵,真正需要的还是实战经验。

但在往深处说,真正的中医也不是仅仅局限于指导人如何吃药的。

中医的经典理论是《黄帝内经》,而《黄帝内经》是一部修炼的书。

既是修炼的书,那就是教人升华心性而达到更高的标准和境界,而不是用来教人吃药来达到身体健康的。

看到这里你或许会好奇,中医不让人吃药还怎么治病啊?

我之前就说过,中医认为病不是病,是人体阴阳平衡出现了问题,而中医只是帮助患者回拨到那个平衡状态,剩下的是靠自己本身的机能恢复。

所以,中医要做到,不能为了用药而用药,这一点很重要。

最后说回患者,我来简单地给大家分析一下。

《伤寒论》中曾说:“太阳病二日,反躁,凡熨其背而大汗出,……故其汗从腰以下不得汗,欲小便不得,……足下恶风……”。

“微数之脉,慎不可灸,因火为邪,则为烦逆,……因火而盛,病从腰以下必重而痹”。

由此可知,凡火热盛于上者,必痹于下,而形成上下阴阳格拒之势。

本证火气独在上,故心烦不得眠而身半以上汗出;阳气不下达,故腰腿以下厥冷。

所以我给患者用黄连阿胶汤。

而我见前医用附子泻心汤,虽说这二者症候皆为上热下寒,上下水火失交之象。

但附子泻心汤证以阳虚为前提,证见大便稀溏,形寒汗出,舌质淡嫩等等。这完全不符合患者。而黄连阿胶汤证是以阴虚为基础,才符合患者病机。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