烧庫

烧庫,是办理丧事过程时,诸多事项中之一种,即择一日期焚烧为逝者制作的庫,以寄托亲人对亡者的愿望。所谓的庫,就是用材料制作成房舍的框架,再把这框架用纸张裱糊,成为房舍的模样。制作框架的材料一般是就地取材,竹杆,木条,麻秸,芦苇杆均可以,制作的房舍大小和简繁,全凭家人的意愿。为什么要烧庫?是亲人愿逝者在地府里有房屋安息。先前帝王可以营造地宫,里面摆放真金白银,平民百姓办不到,便创造了烧庫。烧,是一种转化,烧纸钱就意味逝者有钱用,烧庫就意味逝者有房住。我所在的六安一直有烧庫的习俗,其他地方有没有这种习俗,叫不叫烧庫,我不得而知,所谓离家百里地,一地一风俗。

          我有三次目睹烧庫的经历。第一次是上世纪五十年代末,我的家租住在熊家大门楼,我正在苏埠小学读书。房东熊老四的大老婆去世了,生前我喊她大奶,她在门楼的西边单独一人住,和我家的租房一墙之隔,我喊华妈的和熊老四住门楼的西边。于是某一日熊老四要为大老婆烧庫,一行人走出熊家大门楼,穿过下油坊桥到公路,公路二边都是庄稼地,公路南边沿的一块地方厚厚的一层灰烬,知情的人说鞭炮火药中的碳灰是在这里烧制的。灰烬上面摆放着有一人高的纸糊的小房子,。熊老四手握着一柄鞭炮,望着眼前的庄稼地,自言自语一句庄稼长的怎么样的话,随后点燃鞭炮,点燃纸房子,鞭炮声中,小房子烧起来,很快裱糊的纸烧没了,麻秸制作成的框架开始燃烧,不一会儿框架也烧沒了。
          第二次目睹烧庫是上世纪八十年代,我的奶奶在独山老家去世,父亲带我和二弟回老家,要为奶奶烧庫。我上小学中学时,每年暑假都要去老家见奶奶一回,工作了就没有回老家了。老家烧庫也是在满五七后,即奶奶去世第35天给奶奶烧庫。我们到时,请的工匠已将庫制作好,制作的材料用的是细竹,老屋的后面就是一片竹林。这时制作庫的人说:需要奶奶的生辰日期,于是我和二弟去盛家大院查家谱,找到“秀”字辈和“士”字辈篇章,抄下了从曾祖父到我父亲三代人的记载,其中奶奶的记载:”魯氏,家骃女,生于民国二年葵丑八月十九日辰时“一切准备妥当,抬上庫到盛家大洼。盛家大洼是祖坟所在地,一个月前奶奶也安葬在这里。名副其实,四面是小山围就一块地,制作的庫放在奶奶的坟前,在鞭炮声中将其点燃。
          第三次目睹烧庫是我父亲去世,2015年1月9日二点父亲与我们永别。这年代六安的白事已是一条龙服务,打一个电话,穿老衣,纸钱,寿碗,骨灰盒,吹鼓手,遗体送殡仪馆,都一体包办。原以为身居六安城区闹市,不可能为父亲烧庫,但办理白事的人对母亲说,烧庫他也能包办,並定2月4日是烧庫的日子,为什么不是满五七举办,他也有说词。这日到了,他驾车把我们一家送到郊外农村的一户人家,离城有20里地,看来这是经营白事的和这家农户合伙经营这制庫和烧庫。这家人的屋后有一块大的场地,已有人将制作的部件拼装好,在庫的前方放了一张小条桌,桌上放一瓶酒。嘱咐将父亲生前的几件衣服放置在庫里,又嘱咐子女绕庫一周,于是将庫点燃了。当时我带了相机,拍了几张照片,现付文后。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