口针疗法的发展与临床应用
口针疗法是上世纪70年代刘金荣氏创作的一种现代微针疗法,临床上主要用来治疗疼痛性病症及脑血管意外等疾病,具有疗效确切、简便安全的特点。本文通过描述口针的起源与发展,经脉循行与口腔的密切联系及口针疗法的取穴原则,并列举临床上一些典型病例报道,让更多的医务工作者认识并应用口针,并能对口针疗法作用机理做进一步的实验研究,同时将该疗法大力推广,为更多的患者服务。
维普资讯 http://www.wendangxiazai.com
针灸临床杂志 20 08年第 2卷第 3 4期
针苑百花
口针疗法的发展与临床应用王静(都中医药大学,成四川成都 6 (1 ) 1 7 K2摘要:口针疗法是上世纪 7 0年代刘金荣氏创作的一种现代微针疗法,临床上主要用来治疗疼痛性病
症及脑血管意外等疾病,具有疗效确切、简便安全的特点。本文通过描述口针的起源与发展,脉循行经与口腔的密切联系及口针疗法的取穴原则,并列举临床上一些典型病例报道,让更多的医务工作者认识并应用口针,能对口针疗法作用机理做进一步的实验研究,并同时将该疗法大力推广,更多的患者服为务。关键词:口针疗法;发展;临床应用 中图分类号: 2 5 3 R 4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0 5 79 20 )3 0 1 2 10—0 7 (0 8 0—0 4—0
口针疗法是针刺口腔粘膜上的穴位或特定分区以治疗疾病的方法,是针刺疗法的一种,因它针刺取穴均在口腔内,故称口针疗法。 1口针疗法的起源与发展 针刺口腔内某一穴位治疗疾病的方法由来已久,
书籍。后来其他著书者无论编著中医大辞典或医学疗法大全,是涉及到口针疗法的内容,凡大多都以该书为蓝本,口针疗法的技术操作及治疗疾病方面的内容对都未作创新性的改动,仅作文字上的规范和完善。《 口针疗法》的问世,口针疗法有了进一步发展,使该疗法具有简便易行、痛苦、无效果好等优点,得在临床上值大力推广。 2经脉循行与口腔的关系
早在晋代皇甫谧《针灸甲乙经》中日:痉,“烦满,龈交主之……鼻中有浊疮,交主之……目痛不明,龈龈交主之上齿龋,兑端及耳门主之,针刺龈交和兑端等口” 腔穴位以治疗癫狂、鼻病、牙痛等疾病。唐代孙思邈《金要方》云:上腭穴,口里边在上缝赤白脉是。千也“入 针三分,治马黄黄疸、四时等病。“”颊里穴,口吻边入从往对颊里玄口一寸。“里穴,当承浆里边,齿”唇正逼龈。又云:邪鬼妄语,悬命十四壮。穴在口唇里中”“灸央玄,玄者是也。针刺口内穴位主治“黄黄疸、暑”马寒温疫、癫狂”等病。到了明代,继洲在
《灸大成》杨针一书中“金津、玉液,左右二穴。在舌下两旁,脉上是紫穴,舌取之。治重舌肿痛,闭,白汤煮三棱针,卷喉用出血。“肿难语,泉、”舌廉金津、玉液”“,消渴:津、液金玉承浆”等条文,刺舌下系带两侧紫脉上的金津、液点玉二穴出血,以治疗呕吐、可舌强、口疮、消渴等疾病。 至本世纪 7 0年代,金荣氏在前人经验的基础刘上,根据脏腑经络学说,结合现代医学理论,通过大量的临床实验,摸索、创新出一套系统的现代口针疗法。 至 9年代初, 0刘金荣氏结合临床实践和研究成果,精心编写了一本著作《口针疗法》。该书图文并茂,口将 腔分为头部区域、左右上肢区域、腰部区域、生殖泌尿区域、、左右下肢区域、皮肤区域、眼及血压区域、经神区域、消化区域、腑区域等十二个区域,脏并对口腔内穴位的定位及功用主治作了详细准确的描述。书中内 容全面、论述朴实、合理科学,是一本参考价值较高的……
口为脾之窍,“门”称。《问 阳应象大有巨之素阴
论》:脾主口……在窍为口”千金方》出“说“。《指胃腑者,主脾也。口唇者,其候也。《是”灵枢 阅五使》五:“口唇者,脾之官也。《”灵枢 脉度》“:脾气通于口,脾和则口能知五谷矣。早在《”内经》中就十分详细地记载了经脉与口的关系:阻明大肠经“口”足阳明胃经手夹,“口夹唇”足太阴脾经“环,连舌本,舌下”足少阴肾散,经“夹舌本”足厥阴肝经“唇内”足阳明经“,环,出夹口”冲任之脉“唇口”督任二脉“于口”。《,络,会等针灸甲乙经》口腔颊部经络的循行,中都能间接上达于口 腔:大肠系阳明之脉,“贯颊入下齿中。胃是阳明之脉, 其支者,大迎前下人迎循喉咙。心系少阴之脉,人其支者,心系,挟咽。小肠系太阳之脉,咽。肾是少从上循阴之脉,喉咙,循挟舌本。肝是厥阴之脉,喉咙之后循”些都说明五脏六腑通过经脉与口有着密切联这系,口腔是经络通过汇聚的地方,神经密集的场所,是 “经脉所过,主治所及”根据脏象学说理论,脏六腑,五的病变可通过口腔反映出来,刺口腔
粘膜上特定穴针位,可治疗脏腑疾病。则…
,
3口针疗法的临床取穴原则
3 1辨病取穴即按病性取穴,据病变的部位、 .根性质,选取相对应的穴位针刺,如糖尿病取胰穴、枕取落颈部穴等。 32辨证取穴 .根据经络循行及脏腑的络属关系,按
作者简介:王
静 (92一)女,06级针灸学硕士研究生, 18, 20主要研究方
向:针灸治疗老年病和免疫病研究。
http://www.wendangxiazai.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