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为一个好奇心堪比猫星人的厨房科学家,越来越觉得烧菜,真的是一件很有意思的事情。
煎炒烹炸,蒸煮烧烤,自然不必说,十八般武艺,须得样样精通。更别说台上三分钟,台下十年功,所有的家传秘籍,神奇理论背后都写着四个大大的字“熟能生巧,无他”。
除了手上的活儿得够硬,你还得有好原料,再牛逼的厨师也不能点石成金,水中捞月。那么第一你得懂,知道什么是好,什么是不好,第二除了懂,你还得找得到这些原料,不然还是吃不到。好在天下吃货是一家,拜五湖四海的朋友们照应着,各种五花八门的好料常常跨过万水千山,时不时不约而至,除了让人大饱口福之外,心里还特别温暖,比吃饱了还让人开心。
除此之外,你还得不怕苦不怕累不怕疼,哪个厨房里的熊孩子撸起袖子,没几个烫伤水泡留下的伤疤呢?那是我们的军功章,就像老话说得好,没有被刀切过手指的厨师不是一个好厨师,嗯,这话是我说的,不是鲁迅说的。除此之外,你还得有耐心。厨房里的事儿是个细活儿,万万急不来,火候不到,急也没有用。
除此之外,你还得有恒心,一个人做一顿饭没什么了不起,难得是坚持一辈子做饭,他终于变成了一个厨子。除此之外,你还得有好奇心,厨艺一道,千变万化,日新月异,不一而足。妈妈做的饭很好吃,不过如果一个人一辈子只会做妈妈做过的饭,那么是不是也有点太无聊了呢?有传承,有创新,才是王道。
先说原料,萝卜,秋冬当季菜,选择肥大粗直,清爽多汁的就好。重点是牛腩,按照度娘的说法,牛腩是指带有筋、肉、油花的牛肉块,即牛腹部及靠近牛肋处的松软肌肉,是一种统称。不过要是按照广东人的说法,可就花样多了。
此处借用一位老饕(苏食小哥)的说法,以及综合网络信息汇编而成:牛腩大致可以分为五种:爽腩,挽手腩,坑腩,崩沙腩,腩底。
坑腩,最普遍也是对于普通人来说最容易获得的一个部位。之所以叫坑腩,指的是牛腰肋骨的肉,去掉肋骨会出现一条条坑,所以叫坑腩,牛味最侬,连着牛骨软膏,一般菜场里面都有出售。
崩沙腩,这个就要金贵多了。其实,说穿了就是牛的横膈膜,筋膜粘连少,肉质嫩且肥瘦比例刚刚好,口感爽脆。横隔膜在腹腔内,也就是肋骨里边,两端连在肋骨,而不是整个贴在上面。而刚才提到的坑腩是在肋骨间和肋骨外面。从来没有在菜场看到过,只有在潮汕牛肉火锅店见过,想吃的话基本是要靠抢。
爽腩,又称牛白腩,是一块薄薄的筋膜上面连着腩肉,肥瘦分层明显,上的一层有点半透明的胶质爽而脆,Q弹之中又带着一点点韧劲。爽腩的具体位置在站立的牛的腹部正下方,与坑腩连接。和崩沙腩一样,从来没有在菜场或者超市看到过,见得最多的地方就是潮汕火锅店。
挽手腩,又叫腩角,顾名思义就是筋膜连软膏都有的部位,层次分明,一层筋,一层肉,一层油花,四面都是软胶质,集坑腩和爽腩的优点于一身,味道到底有多好呢?好到市面上几乎见不到成品。如果你不是和肉铺老板关系特别好,那就还是去潮汕火锅店吧。腩底,连着坑腩靠近牛皮下的一块肉,又粗又韧,很难炆,但是有嚼劲儿,味道浓郁,做得好的话,会非常入味,适合下重料,花大力气,堪称下饭利器。除此之外,有的地方会把在里脊肉上层有一片筋少、油少、肉多,但形状不大规则的里脊边,也叫作牛腩,这块肉拿来红烧非常合适,但是清炖就很麻烦。至于那些把牛胸肉乃至牛腱,牛腿的边角料拿来冒充牛腩的,都是邪门歪道,良心大大的坏了。萝卜牛腩,天造地设的一对儿好搭档,其他需要的无非就是几片姜,一点黄酒,一点盐,一大勺白胡椒粉,足矣。有了好原料,接下来就是撸起袖子加油干了。该切块的切块,该切丝的切丝,如果有什么特别之处的话,个人比较喜欢汤色清亮的成品,所以在前处理上花了一点功夫。牛腩切块后,放在流动水下冲洗,辅以浸泡,尽可能的去除血水,大概到了肉质发白就好了。然后飞水,撇去浮沫,然后用热水冲洗,为的是处理干净,不留残余。之所以用热水而不是自来水,是为了避免热胀冷缩之下,肉质变老难以咀嚼,算是厨房里反反复复试验之后的一点心得体会吧。所有原料辅料混合均匀,接下来有两种做法,一种是常规的炖煮法,连汤带水,成品算是一道汤菜。不过今天打算换一个做法,蒸。选锅,如果家里有云南做汽锅鸡的定制锅具就更好了,没有也无所谓,足够大足够密封就好。加入清水,上笼屉,放入盛满原辅料的大海碗,记得一定要牛腩在上,萝卜在下,这样萝卜才会吸饱了牛肉的汁水,菜中有肉味。盖上锅盖,注意密封,起大火烧开,看到水蒸气弥漫后转小火,慢慢等待就好。依靠蒸汽的力量来加热食物,是中国人传统的烹调技艺之一,讲究的是一个慢工出细活,火候足时它自美。这样做出来的萝卜牛腩,味道比炖煮法更加浓郁,肉汁在高温的作用下逐渐渗出,再慢慢渗入萝卜疏松多孔的结构中,交相呼应,你中有我,我中有你。比起爆炒火炙等直接加热的方式,蒸,更加温和,绵密,依靠的是时间的力量。一边听着炉子上锅里蒸汽“嘶嘶”的细细低语,一面泡一壶茶,拿一本书,斜倚在沙发上,享受着难得的休闲时光。现在距离美味儿的最后上场,就差出锅前的那一把香菜了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