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在兵|浅析怀素《圣母帖》及其对当代草书学习创作的启迪

摘 要:

怀素是唐代杰出的书法家。其小草《圣母帖》以草篆笔法参章草笔意,古茂遒劲,浑穆圆转。笔法、字势、章法构成堪称当代草书创作的“广大教化主”。本文从《圣母帖》笔法、线质、字法、字势、行气、章法构成多方面分析,揭示出《圣母帖》对当前草书学习和创作的启迪。

关键词:

怀素  《圣母帖》 构成  启迪

唐代是中国书法发展的黄金时代,

出现了多位彪炳史册的书法大家,

怀素是其中杰出的一位。

怀素其人其书

怀素(737-799年),俗姓钱,永州零陵人。幼入佛门,喜好书法。贫穷无纸,遂种芭蕉以叶习字。蕉叶尽时,代之漆盘,亦被写穿。用废的笔头以筐计,就埋起来,后世称为笔塚,足见其用功之深。怀素传世作品有《自序帖》《藏真帖》《大、小草千字文》等。

怀素是对书法痴迷的狂人。为使书艺达到更高境界,他“西游上国”、“晚游中州”,四处求学。其表兄乌彤与颜真卿同为草书大家张旭弟子,故怀素与颜真卿关系密切,“怀素自序”即颜真卿所撰,怀素的书法由于刚劲圆浑被称为草篆,深受颜鲁公融篆法入楷行书启发。

怀素善学习,勤思考,又于大自然中得到草书的启发。朱长文说他“尝观夏云随风变化,顿有所悟,遂至绝妙”。陆羽也记载了怀素与颜真卿论书的一个序段:“颜真卿曰:师亦有自得乎?素曰:吾观夏云多奇峰,輙常师之,其痛快处如飞鸟出林,惊蛇入草。又遇坼壁之路,一一自然。”怀素用笔迅疾,其传世书迹可以印证。又怀素与颜真卿论书,怀素言用笔当如折钗股,鲁公则对之曰屋漏痕,一瘦一肥,一劲一浑,跃然纸上。

怀素主张瘦劲圆转,这构成了他书法的整体特征。怀素学古人旁通今人,后观照自然得启发而形成风貌。刘熙载说:“长史怀素皆祖伯英今草”。说明怀素学习张芝今草。今观张芝《冠军帖》,其缠绕牵掣,与旭素不二。怀素为书法痴狂至衣服“多所尘点”,然其非常谨严。刘熙载又说“旭素书可谓谨严之极,或以为颠狂而学之,与宋向氏学盗何异”。

怀素《圣母帖》简述

怀素《圣母帖》是其于贞元九年(公元793年)所书的一件小草作品。全篇52行,行2-9字不等,共411字,1088年刻石,原石现藏西安碑林。文载晋杜康得真人刘纲授符药携二女升仙为圣母庇佑江淮百姓之事。贞元九年淮南节度观察使郭公重修圣母宫,其子侄辈撰文歌功颂德,怀素应请而书,时年约五十七岁。故《圣母帖》为其晚年用心之作。(见图1)

图1:《圣母帖》局部

历代对《圣母帖》评价很高。明赵崡评其“轻逸圆转,几贯王氏之垒”;明王世贞称其“匀稳清熟,妙不可言”。《圣母帖》呈现出一派浑古自然,遒劲圆转,既温润又古健的山阴气象。是怀素对文本、书体虔诚和尊崇之情的理性表达,又独具机杼,蕴含“戴着镣铐跳舞”的醉素精神。

《圣母帖》是怀素书风从中期迅疾圆劲向晚期平淡博大转变的过渡作品,蕴含丰富,于当代草书的学习创作有重大启迪意义,试析之。

怀素《圣母帖》笔法、线质、字法分析

《圣母帖》以草篆笔法为主,间参章草用笔。所谓草篆即以篆法入草。张旭的草书以其用笔宽博而被称为“草隶”,怀素瘦劲被称为“草篆”。篆法“逆回”,即逆锋起笔回锋收笔,是为古法,与怀素同时代的李阳冰书作《三坟记》和《城隍庙碑》可证。然而草贵流而畅,“逆回”法阻碍草书笔势的生发和畅达。于是怀素在“逆回”基础上更多的用了“隐露”法。“隐露”即指露锋起笔,将入笔尽量缩短减少,隐没于笔画中。这正是古篆“直起直落,中锋涩进”之法。此法邱振中先生《中国书法的176个练习》中有详细的描述。该法在今出土简牍字中常见。怀素“隐露法”是《圣母帖》的主流用笔,其特点是使线条既圆浑又畅达。

《圣母帖》继承山阴法乳。其用笔古朴浑穆,而少后世用笔的“斫、切、抢、顺”,同时蕴含章草笔意,部分字波磔明显,显示出怀素对古法的继承。怀素又于古澹的书写中融入了变化和新意。

《圣母帖》中饱含了大量的简牍用笔,如章草的隼尾、平动和摆宕,使整个作品呈现出一种浪漫多姿的笔致。清梁山舟评《圣母帖》“圆浑古茂,多带章草,是其晚年笔,乃其诸帖中最佳者”。(见图2)

图2:《圣母帖》章草、简牍用笔明显

《圣母帖》古雅,朴茂而线质变化丰富。其单字利用线条的粗细搭配造成空间分割的疏密,偏旁之间开合、避让、争揖,字内空间渐变,富有节奏感。如帖中的“清”、“庆”、“异”等字,空间逐步打开,形成一种渐变。同时加大了字内线条粗细渐变,如“采、秘”等字,从而使字形活泼而变化多端,收放疏密一任自然。字体楷、行、草交融,既矛盾又和谐统一。(见图3)

图3:《圣母帖》中单字空间的渐变

《圣母帖》中点皆凝重厚实,如压秤之权,起到调和书写节奏的作用,使整个字势灵活而凝重,厚实不板滞。(见图4)

图4:《圣母帖》中点变化多端

怀素《圣母帖》字势、行气、章法分析

《圣母帖》字势变化多端,字与字之间的大小组合自然,每行字皆起伏跌宕。怀素运用字内空间的大小,笔画粗细变化,形成一种音乐的节奏。有时上下字对比明显,大小相悬数倍,笔势节奏变化强烈,如第四、五行的“者灵”、“迈走”、“刘君”等字。有时轴线摆动明显,呈现出摇曳和动感。如第三、四、六等行。这样就打破了匀称划一的空间布局,行列产生改变,整幅作品活泼、生动起来。(见图5)

图5:《圣母帖》单字对比强烈

《圣母帖》行内字势的连接处理颇具匠心。如第九行“上仙授之”四字,“上”字收束,“仙”字左右打开,扁方取势,“授”字左右再打开,长方取势,“之”字收束补位。再如第十九行“身直上旌幢彩焕辉”八字,“身直上”三字用笔古拙,“旌”字稍作左右打开,“幢彩”二字左右打开,虽同为左右结构的“焕辉”二字却收束补位。线条从“身”字的粗变到“彩”字之细再变回“辉”字的粗,呈现出一种线质的渐变,显见怀素对线质控制的高妙。相连字的处理《圣母帖》也处处显示出一种独特。如第一行“鄙远”二字线形在连绵中由粗变细;第五行“灵感”二字线形由粗变细,再变粗,又变细,再变粗,线质厚重与轻灵交替。这些处理在“二王”法帖中也有,如《十七帖》中的“杨雄蜀”、“足下行至吴”等,然而怀素加大对比夸张,体现了线条内的丰富变化,草书“挥写连抃,变巧不竭”的特质。(见图6、7)

图6:《十七帖》中线的粗细变化

图7:《圣母帖》中行内字势、线条变化

《圣母帖》行内字组处理也彰显着变化和节奏。如第二十一行“以为中”三字,“以”字打开,“为”字补位,“中”字渐变为粗;“以为”二字距离近而断,“为中”二字距离远而连,体现草书的流畅和节奏。再如第二十五行“广陵仙于东土曰东陵”九字,“广陵”二字由细渐变粗为“仙于”,再粗渐变细为“东土”,再变为“曰东陵”三字的粗,体现出一种行内字组的连接。(见图8)

图8:《圣母帖》中行内自组及线条变化

“大小”、“映带”、“摆宕”、“渐变”、“开合”等构成了《圣母帖》的字组关系。如第三十六行“将三百都”四字大小变化悬殊;第四十一行“灵踪”二字上下映带;第四十五行“淮南节度”四字轴线摆宕;第二十八行“远近”二字线条渐变;第二十九行“江淮水旱”四字笔势开合;第十三行的“怨责我妇”四字字距远近变化。(见图9)

图9:《圣母帖》中字组的多样构成

相邻行的处理上《圣母帖》体现了一种“环扣”关系。第九行的“上仙授”三字字距远而松疏,是为一行的“开”,相邻第十行的“药遂神”三字则紧密连接形成该行的“合”,对前一行及时补位而相扣,使其成为一个有机的整体。(见图10)

图10:《圣母帖》中行与行的开合、补位

《圣母帖》章法构成颇具现代意味,“块面”意识浓。某些字组进行类同处理形成或大或小的集群,成为一种对比强烈的块面。如第二、三行整体处理为小,第四、五、六行整体处理为大,形成章法上的紧与松对比,使整个章法空间构成疏密多变而有机。《圣母帖》在章法上呈现出一种“人以类聚,物以群分”的天人意识和 “攒三聚五”的块面构成。怀素在经营块面时破除了概念化,各块面既美观又不规则,呈现出书写的自然。然而不同块面如楔形般的嵌入交融,穿插咬合,字势从右向左张弛有度,推进有力又过渡自然,打破板结。(见图11)

图11:《圣母帖》章法块面意识浓

《圣母帖》另一显著特点是形成了一种“呼应”关系。如第一、二行下部的“之教”和第三、四行上部“旋者”形成对角呼应,第四、五行的“灵感神应速”和第七行的“符饵以”形成了对边呼应,这种呼应关系即构成了一种“板、眼”从而整个章法呈现出一种“巧笑倩盼”的鲜活。(见图12)

图12:《圣母帖》章法中的对边、对角呼应

怀素还打破行距的均等,部分行与行之间或疏或紧,或揖或争,形成一种推进节奏,亦张亦驰,既使整个作品紧凑而不压抑,松紧合度而自然,又构成合理,张力十足。

《圣母帖》对当前草书学习和创作的启迪

草书创作讲究形式构成,体现作品张力。今人草书作品中块面构成、粗细搭配、对角、对边、斜角呼应,块面穿插、咬合、行气摆宕,字内、行内以及章法上的矛盾制造和统一,都可在《圣母帖》中找到源头和例证,说《圣母帖》为当今草书的章法构成上的“广大教化主”也不为过。(见图13、14、15、16、17、18、19、20)

图13

图14

图15

图16

图17

图18

图19

图20

(现代展览草书作品中的块面、呼应及章法的构成)

当今学习书法条件便利,很多原帖得以放大处理出版,此举一方面使范字的用笔、结字,更清楚明了,然而短处也被进一步的放大扩展,加之习书者一味逆来顺受,没有深入思考字形拓大后应在用笔线质上作相应的调整,反而亦步亦趋,渐成一种病态,用笔的“扁、平、尖、薄”致使线质的“拖、细、痈、肿”突显。

历代有成之书家,莫不“旁通尺椟,俯拾八分”,兀兀穷年才讨得百家米而成一锅粥。今人功利趋使,只学一帖一家表面之技,眼光短视,无法洞窥其内在的蕴含,故而鄙薄、浅显。

《圣母帖》“逆回”用笔浑厚圆劲克服了“扁、薄”,“隐露”用笔破除了“尖、平”,其节奏多变,利于克服线条的“拖、细、痈、肿”。正如刘向所言“书犹药也,善读之可医愚”,帖亦如是,善临之可除病。

今人作草,一味缠绕无底线无原则,遂成满纸圆圈,还自诩为“一笔书”。怀素《圣母帖》运用了大量厚重的点、波,调节了书写节奏,使整幅作品既流畅生动,又厚重轻灵。

结语

书法学习贵沿波而讨源,《圣母帖》中章草、简牍的笔意即是素师学古上溯的明证。虽然怀素也有炫技的阶段,如《自序帖》《藏真九在帖》等令人眼花缭乱的缠绕,想见怀素洋洋自得旁若无人的书写风范。然而其书风逐步走向《圣母帖》《小草千字文》,绚烂之极而复归平正,从单一到丰富,正给当前浮躁的草书学习研究和创作注入了一针清心剂,指明了前进的方向。

参考书目:

⒈《古代书论选》

⒉《承晋斋集闻录》

⒊《续书谱》

⒋《书概》

⒌《中国书法史.下》

⒍《自叙帖》

⒎《藏真帖》

⒏《唐五代小品文选》

⒐《中国书法的176个练习》

⒑《近现代出土简牍选》

编辑|兰 · 婷

您生产艺术 我们传播艺术

// productios  pread //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