谈谈对联如何炼字 李颖
各位姐妹晚上好:
今天我来给大家讲讲对联如何炼字,今天所讲内容我是参考了中楹学堂许闹闹老师的讲义,结合自己的实践给大家分享的,先感谢许闹闹老师。
大家都知道“炼字”是古诗词联重要的写作技能之一,我们在对联学习中的立意、布局、架构、描述等环节,都需要文字来实现,以达到我们写作的目的,最终完成对联的创作。因此这个环节的学习是必不可少的,其重要性也是不言而喻的。当然炼字理论都是可以在百度上找到前人的理论学说的,因为“诗词炼字,古有定法”。
我不敢信口雌黄,另辟蹊径,只是在技法上着重谈一些我以前在成联写作中的一点体会,因此希望大家在课后能根据自己的实际情况来融会贯通,而不是对一些理论上的东西死背照抄、死板硬套,我的初衷是能对大家的成联学习中的“炼字之法”有一点启蒙作用。
为了突出“炼字”的风格和格调,下面我分以下几个部分来给大家分享一下。
一、炼字的基本概念和联句炼字欣赏
1.词语解释:炼字又称“炼词”,修辞方法之一,即根据内容和意境的需要,对某个位置上的字词精心挑选,选出最贴切、最富有表现力的字词来表情达意。其目的在于以最恰当的字词,贴切生动地对成联意境进行描摹或情感抒发。
2.炼字的目的:在一副成联中以最恰当的字词,贴切鲜明地表现主题。
3.联句的炼字概述:我们知道,对联是从古诗词脱化而成,单句结构普遍遵循古诗词的格律和写作技法,而古人写诗词,十分讲究炼字,涉及到古人炼字可常见:“为人性僻耽佳句,语不惊人死不休”、“吟安一个字,捻断数茎须”,“”两句三年得,一吟双泪流”这样的描述,可见炼字技法对古人创作的影响力。
下面引用“写词技法”中的一段有关炼字的论述,让大家体会古人在诗词创作中如何看待炼字的:“古人一艺之成,辄竭其毕生之精力,消磨久长之岁月,而后有所成就,断非鲁莽灭裂者所能奏功。况乎填词之学,拘于律,限于韵,长焉而不可减,短焉而不可增。设一阕之中,偶有一语之不工,一字之不稳,则全体必为之减色。
盖词家所最忌者,为庸腐,为生硬,若欲语语激得起,字字敲得响,锻炼之功又曷可少哉?从前填词家如周清真之典丽,姜白石之骚雅,史梅溪之句法,吴梦窗之字面,皆有独擅胜场之处。”
4.结合到对联层面,我收集了《清联三百副》中的一些联作做为范本,用来归纳炼字用法。
(1)字词相对
例:晋祠云陶洞 (傅 山)
竹雨松风琴韵;
茶烟梧月书声。
一副典型的名词逐字相对的例子,联语成短语互对,道尽隐居生活恬静幽雅,悠闲自得的情致。
(2)字词凝炼
例1:琵琶亭联云 (董云岩)
一弹流水一弹月;
半入江风半入云。
用凝炼的文字表达丰富的意思。1.弹:指弹奏琵琶,.2.半入:指琵琶亭在江风吹拂、云气掩映之中。上联通过“一弹”二字的动作主要描写一副感官视图,下联则通过“半入”二字来突出意境,情景交融,有声有色。将琵琶亭的秀美风光与出尘脱俗的格调情趣刻画得淋漓尽致,入木三分。
例2:偶 题 (郑 燮)
竹疏烟补密;
梅瘦雪添肥。
联语用一个“补”字和一个“添”字,使烟中竹、雪里梅的疏密、肥瘦相映成趣。用语淡雅,清新自然。
(3)动静结合
例:拂水山庄 (柳如是)
浅深流水琴中听;
远近青山画里看。
联语从感受中写山庄,“一听一看”动静相衬托,突现了拂水山庄优美的环境,宜居亦宜耕读。
例:卞 园 (王士祯)
梅花岭畔三山月;
宵市楼头一草堂。
联语未写卞园诱人的景致,而落笔于草堂、月夜,用闹市反衬园内清幽的环境,表现了园主人的淡泊情趣。
(4)对立互衬
例:古藤书屋 (倪国琏)
一庭芳草围新绿;
十亩藤花落古香。
联语选取园中芳草和藤花加以描写,以“新绿”衬“古香”,这清幽的自然环境,突现出书屋的雅致。
例:金顶寺 (段 昕)
烟寺晚钟情定否?
池塘芳草梦何如?
联语为寺庙所题,避开佛理禅性不谈,用两个问句,其蕴含的深意尽在问号中。皈依佛门未必就能“情”定,“梦”醒。用语清新可诵,确是佳构。
例:荣宝斋 (高其佩)
软红不到藤萝外;
嫩绿新添几案前。
联语写花草的“软红”“新绿”,一远一近的描述,却极具诗情画意,很切荣宝斋书画店。读此联如入“柳暗花明又一村”之佳境。
(5)虚实结合。
例:黄鹤楼 (陈宏谋)
楼外白云停,殊觉天际真人,至今未远;
江边黄鹤返,纵有卷中佳句,到此皆空。
炼用字词:天际真人:指骑鹤仙人。卷中佳句:指唐崔颢的《黄鹤楼》诗中名句。联语由“黄鹤一去不复返,白云千载空悠悠。”诗意脱化而出,别创新意,虚实互衬,亦属佳构。
(6)情景交融
例:簪碧堂 (商 盘)
北院喜新成,有寒碧千层,远青一角;
东君如旧识,正庭槐垂荫,梁燕将雏。
炼用字词:东君:此指司春之神。庭槐:庭前种的槐树。荫:庇护。喻先人功德荫庇后人。梁燕将雏:指堂中梁上燕子。雏,乳燕,将长成的幼燕。联语结构严谨,上联写景,点明近水远山之胜;下联抒情,点明风物人文兴隆之象。
(7)一语中的
例1:菜圃联 (鄂尔泰)
此味易知,但须绿野秋来种;
对他有愧,只恐苍生面色多。
炼用字词:苍生:指百姓,众民。面色:脸色。俗话说,吃没吃,看脸色,穿没穿,看衣着,这里指饥色。联语借题发挥,直接表达出作者体察民生,关心农事的思想。
例2:福州贡院 (黄 任)
场列东西,两道文光齐北斗;
帘分内外,一毫关节不通风。
炼用字词:文光:指著述的文彩。王勃《滕王阁序》中有:“文光射斗牛之墟”句。关节:指人情、金钱、后门等通贿请托的行为。联语构思严谨,上联旨在叙述考试选才,下联旨在议论考试的严肃性,对应考者以及主监考者有警策之意。
二、咬文嚼字炼功夫
朱光潜先生说过:“咬文嚼字,在表面上像只是斟酌文字的分量,在实际上就是调整思想和感情。”那么,我们在对联创作中如何闯过“炼字”这一关,相信每一个成熟联作者都有自己的体会,对于我们初学者姑且先不用坚持“语不惊人死不休”的高度,但确实需要有着“磨炼”的思想准备,即行文过程中的“炼字磨句”,在这点上古人也早就有着真见卓识:魏文帝曰:“文以意为主,以气为辅,以辞为卫”。范晔说:“常谓情志所托,故当以意为主,以文传意。以意为主,则其旨必见;以文传意,则其辞不流,然后抽其芬芳,振其金石耳。”
针对对联问题有关“字用”的评价,我们可以从《对联话》中略见一斑:
郯县吴小岩题关羽、赵普合祠联云:
地居廉让之间,二分流水,三分农圃;
学有经济者贵,半部论语,一部春秋。
对联话按:对幅如铸生铁,一字一金矣。
永顺县有书院曰“雅丽”,其门联云:
雅言诗,雅言书,雅言执礼;
丽乎天,丽乎地,丽乎人文。
对联话按:以经对经,直如生铁铸成。
近石门黄碧川按察照临主讲时,亦有题联云:
故老说宋玉屈原,自六经以来,骚坛嗣响;
大江历岷山沱水,挟九澧同去,学海朝宗。
对联话按:出幅犹人意中所有,对幅则穿穴经心,体态特为雄兀。
相传有一孝子,贫无以养父母,以卖饧之羡奉甘旨,其后业饧者遂祀孝子为先饧。
黄岐农道让题联:
菽水承欢,一孝能存千古味;
饧箫满市,几声吹暖二人心。
对联话按:第二联得窍,出幅在一“味”字,对幅在一“暖”字,故能羌无故实,楚楚生新。
之所以罗列上述这么多古人的联作与评价,还是要大家充分体会“字”在对联创作中的重要性,下面我们就针对“炼字说”做进一步的探讨,以上的举例可以融合在下面的阐述中予以对比消化。
三、 如何做到“字中有联、联中无字”
“字”就是概念,表现人的思想。思想应该正确反映客观真实,所以“字”里要求“真”。联句中正因为有了“字”的组合,就有了属于人或与人的思想有密切联系的内容。但是“字”还要转化为“联”,变成两行字符串,一副文学作品,走近文学创作境界。这就是表现真理的语言要体现出一种内在的文学美。“真”要融化在“美”里。“字”与“联”的关系,就是“真”与“美”的关系。只谈“美”,不谈“真”,就是形式主义、实用主义。既真又美,才是我们大中楹“文学联”“性情联”一贯所倡导的终极目标。
“字中有联”,这比较好理解,适当的理解可以是:通过符合格律约束的字词组合,来形成的一副叫做“楹联”的作品。我们常说的“咬文嚼字”,就体现了这条规律。“字”和“文”就是中国文学创作的基本元素。在对联中咬字要清楚,要准确,要新奇,因为“字”是表现思想内容,反映客观现实的。它的充分的表达,就是“字”引出了“文”——一副对联的创作过程。
但是什么叫“联中无字”呢?是不是说,在对联写作中“字”的作用可以忽略呢,恰恰相反,我们说的“无字”是一种高级境界,是经过作者巧妙运用“字”推敲和推演,两行字转化为一幅壮美的山水画,或者一位栩栩如生的人物,或者一则娓娓道来的故事,或者一篇铿锵有力的演……“联”把“字”融化了,但又转化为一副完整的“联”。“字”被否定了,是“字”的内容在联句中得到了充分的表达。 “字”被忽略了,却把它提高和充实了,这是一种辩证的逻辑关系。
四、对联创作过程中“炼字”应遵循的法则
1.字对见工
不可忽视的是对联的对偶性,无论是行间相对还是句间自对,字字相对的平仄、词性工整是联作的一个基础要素,这就要求我们下字考虑不是单一的词汇选择,要同时考虑对偶方与之相适应的字和词,有学员可能有亲身体会:一副联的框架有时候就是因为两个有着漂亮对仗的词汇衍生而来。例:
韬光观海楼旧联云:
楼观沧海日;
门对浙江潮。
对联话按:十字坚凝如良金璞玉。
2.字立见稳
“稳”顾名思义就是安稳、端庄、循规蹈矩等等,对于我们“炼字”来说就是要注意句内的“字用稳重”和句间的“语气平衡”,句内的下字问题名词部分存在熟言熟语、生僻生涩、不驯不雅诸多考虑,最容易出问题的地方还是动词(形容词),因为这类词汇最容易出现发力过猛、獠牙狰狞、一字突兀问题,还有与后面宾语不合不谐,从而产生凑泊、纠结的联句。
句间平衡第一要考虑分句间的起、承、结的顺畅程度,多分句对联的语感不外乎顺水顺舟、递进连绵、起伏跌宕等语态,我们在每一个分句的“字用”要维持你在初始架构中营造的那种势态,万不可一字糊弄,是整幅联陷入语感上的混乱;第二点要注意分句间风格的统一,最常见的是前句下字高古,后句用词现代文明,一行字就变成“人隔山头唱山歌”了。第三点下字要尊重历史和大多数人的认同感,树立成熟、健康、向上的世界观。
例1:
正邪自古同冰炭
毁誉于今判伪真
正邪并列,毁誉也并列,自古介宾,于今介宾,冰炭并列,伪真并列。
例2:
青山有幸埋忠骨;
白铁无辜铸佞臣。:
青山偏正,白铁偏正,有幸动宾,无辜动宾,忠骨偏正,侫臣偏正。
例3:
世事若鸣锣,只为钱多开口响;
人情如击鼓,每因皮厚发声多。
上下联修辞格的一致:上起世事若鸣锣是比喻,下起人情如击鼓也是比喻,上结钱多开口响是拟人,下结皮厚发声多也是拟人。
3、字义贴切
“贴切”在对联字用范畴中不妨理解为“符合”,我们目前在论坛常见的对联形式不外乎风景、人物、咏物、哀挽、贺赠联等等,针对某一题材的联题,就要求我们下字要准确把握所描述对象的地理、历史、人文环境等,尤其在人物、贺赠、哀挽联,下字前要符合受联人的身份、经历、性格特点等。我们写联切题的前提是字用的切人、切物、切事、切地,同时在议论和生发上不能“高拔无度”,也避免因为认识不足而写的“皮毛之事”。当然,这方面的“炼字说”和立意、架构部分有所交叉。
田锡三祢衡墓联云:
郁满腔壮采奇情,挝鼓裸衣,早目空老奸曹瞒,俗物黄祖;
剩几辈词人墨客,访碑谒墓,犹指点洲前芳草,江上斜阳。
对联话按:亦可谓奇情壮采,字字坚挺矣。
4.字面新奇
一副对联最能吸人眼球的,一个直观表现不外乎是字面的格调,两行漂亮的字用是高水平写作必备的技能之一,说句题外话,这个技能很多时候还能弥补你在立意、布局、气脉上的不足,因为一副联中“字词”是最先被读者映入眼帘,第一印象很重要哦,有的讲义资料里提出的:“对联炼字之要诀:平字见奇,常字见险,陈字见新,朴字见色。”也许可以供我们来借鉴。
如 理发店的传统名联:
虽云毫末技艺;
却是顶上功夫。
其中的“毫末”、“顶上”之用。
题太监联
双手劈开生死路;
一刀割断是非根。
其中的“生死”、“是非”之用等等。
这里需要提醒的是:“标新立异”是为了联作的文学价值服务的,我们还是不要过分追求,避免过分的诙谐、冷幽默掩盖了对联文学性本身,最终弄巧成拙。
最后我们要明确的是:对联“炼字”的目的为了“联用”。怎样通过“字”的掌控和组合,来完成一副合格的联作,结合上述法则,不妨听取以下
三条建议:
1、准确、稳妥。开始练习写联,首先要准确把握“字用”的属性、字义、用意和相关关系等。对联创作是一个两行字组合成篇的作文过程,句、字、格律融为一体,立意、布局、选材、用字、架构等相互关联,缺一不可。我们强调“炼字”,切不可丢了章法,顾此失彼,即一味追求字眼的“新奇”、“惊人”,那就会本末倒置,甚至会破坏整副对联的脉络,因此我们不妨“老实一点”,在稳妥的基础上强调每一次下字的准确性,自己都弄不清楚的字词干脆不用。
2、出新、灵活。在保持第一条做法一段时间后,相信你对“炼字”有了一定的认知和熟识度,词汇的积累你慢慢地会发现已经不满足写作现状,下字用词汇尝试“出新”,“出新”的内涵就是创新,这个过程要通过阅读积累,在熟悉古人写作用词的基础上,吸取古典汉语中的精华,又不能因循守旧,生搬硬套。要结合楹联文体的特定要求,拓宽视野,灵活运用,锤炼“联用”新字词,使字词运用跳出窠臼,但为我用,用则出彩。
3、修正、改良。对每一位楹联创作者来说,“字用”的磨练、修改是必不可少的基本功,修改就是要根据对联创作的需要,按照立意要求不断地去挑选适宜的、最能恰当表现立意的字词,最好的效果如能使立意得到比初期意想不到的生发和延伸,那说明这个字用是选择恰当了。这个过程不仅仅是一个意象或者一个分句字词的修改问题,要结合上下句、上下联的整体架构、气脉来着手,因此,“修改”过程一定要讲究一种心态、一定的技巧和方法,多思考、多斟酌,不要急于求成,凑合交差。如果你这段时间不在写作状态,不能跳出固有思路,这时不妨干脆放一放这个联,进行“冷处理”,等有感觉了再行下手,如此反复琢磨,直到自己满意为止。我个人的意见是,一副联作没有三次以上的修改过程不能称其为好联。
今天就学习到这里,谢谢李颖老师。
收集整理:丹云斋主刘君亚
2021.1.22 庚子年腊月初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