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分课堂教学模式”在数字出版理论教学中的应用
题目:“对分课堂教学模式”在数字出版理论教学中的应用
来源:《出版与印刷》2017年第3期P55-59
作者:从挺
DOI:10.19619/j.issn.1007-1938.2017.03.013
摘要
基于“对分课堂教学模式”,对数字出版理论教学进行优化改进。具体从教学安排、学生表现及反馈等方面,总结对分课堂应用于数字出版教学实践的经验,并提出加强对分课堂与传统教学模式的有效衔接、教师课堂角色切换、课后教学反思等建议。
关键词
对分课堂;数字出版;理论教学
标题 bcdef
一
研究背景
随着数字出版产业发展的日趋成熟,核心人才需求逐渐从“技术工具型”向“创意运营型”方向转变,单一的技术类课程的教学无法满足数字出版人才培养的全面要求,迫切需要引入理论与实践结合的教学模式。笔者对高阶思维应用于数字出版理论教学的必要性与可行性做了探索性研究[1]。为了更好地推动数字出版理论教学的发展,本文尝试引入“对分课堂”教学模式,结合笔者在教学实践中的经验总结,提出可行的操作建议。
二
“对分课堂教学模式”简述
“对分课堂”是由复旦大学张学新教授提出的本土化创新教学模式,它是基于建构主义的教学理念,强调学习的自主建构性和教学的情景互动性,将教师的“讲”与学生的“学”和“思”结合起来[2]。该理念认为,课程内容不是完全按照预定程序植入学生头脑中的,而是在“教与学”的实践过程中,由学生自主进行选择和吸收,从而内化为自己的知识。
在实际教学过程上,“对分课堂教学模式”采取将讲授与讨论分开的方式,分配一半课堂时间给教师讲授,另一半给学生讨论,并把讲授和讨论时间错开,让学生在课后有一周时间自主安排学习,进行个性化的内化吸收。整个教学环节分为讲授(Presentation)、内化吸收(Assimilation)和讨论(Disscusion),简称为PAD课堂。对应的考核方式强调过程性评价,避免单纯依赖期末考试进行评价的局限性。
目前,随着社会各界对创新教学理念的重视程度不断提高,相关教师在思想政治[3]、旅游市场学[4]、大学英语[5]、微生物学[6]等课程中尝试采用“对分课堂教学模式”,并取得良好的教学效果。
三
基于“分课堂教学模式”的数字出版理论教学实践
基于对“对分课堂教学模式”理念的认同,笔者选择在“数字出版实务”课程中采用这一教学模式。“数字出版实务”课程作为编辑出版学的专业基础课,主要面向该专业的大三学生,学生前期已完成了“出版学概论”“编辑实务与技能”等基础课程学习,掌握了有关出版行业的基本概念和常识,具备围绕出版领域相关问题展开讨论的基础能力;课程设置方面,该课程共48学时,平均每次课3个学时,除了6个学时的实验课,其余主要以理论教学为主,因此有较为充沛的教学时间,具备开展“对分课堂教学模式”的前提条件。以下主要结合笔者的教学实践对“对分课堂教学模式”展开介绍,具体包括教学组织安排、学生课堂表现及反馈等方面。
(一)对分课堂教学组织
1. 教学安排
为了保证教学效果,笔者在上第一次课时就向学生说明本课程的教学内容,并介绍拟采用的教学模式及其要求,同时按照自愿的方式进行组队,一般每组4人左右。
在具体教学安排上,教师首先讲授某一章节的主要内容,然后针对其中的重点部分预留1~2个任务或问题;课后各小组同学围绕课上布置的任务分工合作,查阅资料,完成书面作业,并做好交流准备;下次课第一个学时,学生们在教师的组织下,围绕相应的主题进行发言;讨论结束后,由教师对该主题进行总结,并对学生表现做点评;后两节课由教师继续讲授新的内容,然后再留下1~2个任务或问题。之后依此类推。
2. 教学内容
根据“数字出版实务”的教学计划,该课程主要包括数字出版概述、数字出版产业、数字出版技术等章节。考虑到“对分课堂教学模式”强调讲授与讨论互动,要求教学内容具有一定的可延展性,因此笔者结合不同章节的实际情况,选择其中一部分作为“对分模式”的教学内容,具体包括数字出版概念、数字出版产品、数字出版的影响、数字出版产业现状、数字出版商业模式、数字出版技术趋势等教学单元。
3. 讨论主题
结合上述教学单元,笔者在学期初拟定相应的问题作为课堂讨论的话题,并在学期进行中不断增补和调整。讨论形式上,主要包括观点分享、辩论、案例展示等。其中观点分享是学生根据教师布置的问题,有针对性地搜集和整理资料,然后在课上发言。辩论主要是围绕某一话题,选择不同立场,依据各自理由来说明本方的观点,并批驳对方观点。
围绕“数字出版对社会文化的影响”专题,本课程设置了一道辩论题,“你认为社交媒体是促进人与人之间的相互联系,还是造成了彼此之间的隔膜?”由不同小组随机抽签选择立场,并让不同小组各选派一位代表参与辩论。案例展示则是要求学生结合特定主题,寻找合适的案例对象,并进行汇报展示。关于“数字出版商业模式”专题,本课程要求各小组运用商业模式画布理论,选取某一数字出版或新媒体业务展开分析,在完成书面材料的基础上,每小组选取一位代表进行PPT汇报。表1是本课程涉及的部分讨论主题。
4. 考核方式
根据“对分课堂教学模式”的基本理念,本课程对学生的考核更关注过程性评价。因此本人在实际教学中,将课堂讨论表现作为平时成绩的重要依据。平时成绩占据总评成绩的40%,由出勤、书面作业、发言表现、PPT汇报等构成;期末开卷考试占据60%,考试内容除了应知应会的基本概念,还会涉及平时课堂中讨论过的话题,以检测学生对相关知识的掌握情况。
(二)学生的课堂表现及反馈
通过一学期的对分课堂教学实践,学生表现相比于传统教学有了较为明显的变化。具体表现在以下几方面。
一是参与度提高。相比于传统教学模式中的教师一人讲,学生听,甚至于不少学生干脆玩手机的状况,对分课堂教学的活跃程度有明显提高。该模式不仅要求学生接收信息,更需要将知识有效内化,同时完成知识的输出,也即分享和互动,因此学生注意力普遍保持在较高水准。尤其是一些主动性较强的学生,积极参与课堂讨论,并提出有价值的观点,课堂效果显著提升。
二是自主学习能力改善。对分课堂教学流程包含一个核心环节,就是内化和自主学习的过程,需要学生在课后投入足够多的精力去准备。虽然这一过程看起来不在教师的掌控之中,但恰恰是高阶思维学习的关键所在。只有将外部的知识与学生已有的认知结构发生有效关联,才能达到认知提升的效果。如某个学生曾在课后主动发微信提问:教材中提到“数字出版产业集中度高”的说法,似乎和我们看到的一些报道并不相符,这与数字出版产业范围界定不明确有关吗?应该说,学生能够提出这一问题,本身就体现出一种强烈的求知欲望。更重要的是,学生的这种求知欲不是简单追求一个答案,而是对现象背后原因的深入思考。事实上,对于像数字出版这类前沿交叉性学科,由于研究对象本身处在变化之中,教材内容不可能尽善尽美,因此需要有意识地提高学生对教材观点的辨识能力,从而培养独立思考的思维品质。
三是联机式学习意识增强。与传统教学模式相比,对分课堂的另一个突出优势在于激发学生联机式学习的意识。所谓联机学习,是区别于“学习-思考”的单机模式,突破个人层面的“学习-思考”,加入了“分享-联机”的环节,形成“学习-思考整合-分享-联机外界”的新闭环,针对尚未完全系统化的知识,学习效果尤为显著[7]。在对分课堂教学中,由于部分任务复杂性较高,无法完全依靠个人独立完成,需要借助小组合作的方式进行,加上过程性评价方式的压力,客观上也提升了学生联机式学习与合作的意识。
当然,在对分课堂教学实践中也暴露出一些问题,主要表现在部分学生参与性不强。课堂发言主要集中在一部分主动性强的学生,其他学生的积极性没有被充分调动。除此之外,有学生反映,讨论题的设计希望更多结合身边的实例,避免过于抽象的概念辨析,以便学生更好地参与讨论。以上问题表明,不论教学模式如何先进,最终的效果还取决于实际的教学内容选择和教学方式,并且与教师经验、学生特点等因素密切相关。
四
启示和建议
数字出版产业的发展倒逼人才培养模式的升级,借助先进的教学理念和方法是实现这一目标的有效手段。以下根据笔者在数字出版理论教学中应用“对分课堂教学模式”的实践,提出几点建议。
(一)加强对分课堂与传统教学模式的有效衔接
“对分课堂教学模式”作为本土化的创新教学模式,注重学生内化吸收与讨论在课程教学中的重要性,但这并没有否认传统教学模式的价值。相反它更需要与传统的讲授教学进行有效衔接,以优化整体的教学效果。由于有讨论环节的存在,相比于单纯讲授型教学,对分课堂中的讲授所占比重相对较低,教师需要在有限的时间内完成知识点讲授,因此对教师要点提炼的能力提出更高的要求。比如有关数字出版概念部分,教师可以将精力集中于概念的辨析,而把相关定义的搜集和预习工作交由学生完成,这样既节省了宝贵的课堂时间,又增强了学生对概念的理解力。
(二)教师做好课堂角色的切换
在对分课堂教学的各个环节,教师扮演着不同的角色,其中既包括讲授者,还有评价者与引导者等。不同角色对应不同的能力要求,如讲授者主要考验教师对课程内容的熟悉程度和表达能力,评价者更多考察教师对学生表现准确评价的能力,而引导者则考验教师如何引导学生深入思考,调节和掌控课堂氛围的能力。相对而言,引导者的角色对于传统讲授型教师来说,具有更大的挑战,尤其是进入到引导讨论环节,教师一方面需要激发学生讨论,将问题的思考引向深入,另一方面当讨论明显偏离主题的时候,又要做适当的引导,以回到主题中来。
(三)注重教学反思,持续优化教学模式
任何一种教学模式,本质上都是服务于教学的整体目标,因此不应单纯为追求教学技术和方法的创新而背离了人才培养的根本目标。针对数字出版领域来说,创意策划与产品运营能力是未来一个阶段人才培养的重要方向。因此,在采用“对分课堂教学模式”的过程中,一方面大胆创新教学手段,激发学生的创新思维,另一方面则需要根据学生的反馈和表现,及时地进行调整,持续迭代和优化教学模式,更好地与人才培养目标相契合,如在期中阶段加入对教学效果的调查,以及时调整教学内容、改进教学方式。
参考文献
[1] 丛挺. 基于高阶思维的数字出版理论教学优化策略研究[J]. 出版广角,2016(18):27-30.
[2] 张学新. 对分课堂:大学课堂教学改革的新探索[J].复旦教育论坛,2014(5):5-10.
[3] 李建铁. 基于“对分课堂”创新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研究[J]. 教育观察月刊,2015(8):93-95.
[4] 李艳花,姚宏. “对分课堂”在《旅游市场学》教学中的应用与反思[J]. 教育教学论坛, 2016(4):232-233.
[5] 孙红叶. 对分课堂在大学英语教学中应用的可行性分析[J]. 理论观察,2016(4):174-175.
[6] 刘明秋. “对分课堂”教学模式在微生物学教学中的应用[J]. 微生物学通报, 2016(4):730-734.
[7] 古典.跃迁:成为高手的技术[M].北京:中信出版社,2017:138.
(作者单位:上海理工大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