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回到1997年。1997年的李先生,是香港一家中型地产公司的高级建筑师。李先生的太太,是欧洲投资银行的投资分析员。夫妻二人月入共12万港元,育有两个正在读国际学校的孩子。一家人原本在90年代初期,就购置了一套中环半山的15000平方呎(约合1667平方米)四房单位,月供大概40000港元。当时香港的楼市犹如脱缰野马一路攀升,房子似乎只有买贵,没有买错。夫妇两人周围的很多朋友,通过快速转手豪宅,短短几个月就已经赚了数百万港元。他们想着,如果自己不炒,很快就不如朋友富裕。于是,李先生夫妇想着照着朋友的做法,快速转手获利。他们选中了沙田标价850万港元的高层单位,倾尽所有银行存款,合共260万港元支付三成首付,然后再把房子抵押走,每月付50000港元月供。当他们完成交易时,正值1997年8月,也就是泰国金融危机发生的第二个月。1997年7月2日,香港回归的第二天,泰国错误地宣布放弃固定利率,实行浮动利率制。那一天,泰铢兑换美元的汇率下降了17%,外汇及其他金融市场一片混乱。风暴前夕,总是平静的。甚至,彼时的香港却是一片繁荣。伟大国策如一国两制,让香港股市一路飙升。回归后的8月7日,恒生指数达到了顶峰的16820.31。此后十年,恒生指数都在往这个山顶靠拢。《黑天鹅效应》的作者Nassim Nicholas Taleb曾指出,当连续超过一个星期是晴天,大多数人出门都会预估天气继续晴朗,而不会准备雨伞,一旦天气变坏,就会狼狈不堪。在惯性思维的影响下,香港人自信地以为,远在泰国的金融危机,不会波及到自己。股票是机遇,地产更是财富。地产之贵,有迹可循。1984年,中央担心英国在香港回归前大量卖地获利,致使香港日后没有充足的土地供应,于是1984年《中英联合声明》中严明此后香港每年供地限制在50公顷以内。每年50公顷的土地限制,再加上大量外资涌入,也让此后的香港土地价格一路攀升。面粉价决定面包价,高房价由此而来。八九十年代,香港楼市只有涨没有跌的想法深入人心。事实也正是如此,在这十几年里,香港房价从未让拥有财富的人失望。踏入97年,香港楼市更是疯狂飙升,差饷物业评估暑到私人住宅售价指数一年上升了46.2点,达163.1点,升幅达四成。就像当年荷兰人炒郁金香一样,风暴前夕的香港人也都迷信着房价奇迹,认为借贷买房只会获利,于是都纷纷跑去银行借了7成或以上的贷款买房,以期短炒获利。根据一份数据显示,1997年中香港银行体系内所有货币之存款大约2.8万亿,货款大约4.3万亿,当时的香港超借了1.5万亿。可见当时借贷炒房地产已成为风气,甚至远远超过了香港所能承受的范围。正因如此,房地产也是香港重要的经济支柱。截至1997年底,银行业与房地产有关的贷款占GDP的比重高达64.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