亲历“点化”
——牛背梁学拳随感
文:何毅
“点化”一词学过,也用过,但当一位“爬行者”亲身经历一次“点化”后,对自己的追求在其身上就会有一次质的飞跃。点化必须是他人为你打开一道门,输送一道光,领你在黑夜远航中找到灯塔。
初遇老师
9月15日到牛背梁报道后,因神往李海水老师已久,便怀着忐忑的心情敲开了老师的房门,首先映入我眼帘便是他微笑的面庞,我们从太极拳聊到了生活琐事,从学开老年代步车又聊到了接送孙子上学,尽管交流时间短,却没有一点拘束的感觉。我想这应是一位传承中华文明的使者所应具备的首要条件吧。
聆听点化
9月16号教学开始,简短的开场白之后进入主题,两个小时的太极拳理论课,从太极拳的演变到扎西大师特有的“法度严谨、中正平和、圆活饱满、形神兼备”,讲到了“一本书、一套拳、一个名师、一辈子”的理念,娓娓道来,如数家珍。既讲到了扎西师门的特点,又讲了自己的感悟,如讲到搂膝拗步,后手扬臂撩掌,折与耳前,向前推手时,就手掌虚实变化,从撩掌时的虚,到折耳前的蓄,到推时的发,到劲力通过手指如何延伸。既是《感恩太极》“右掌推到,掌心似乎有能量满满,鼓荡而开,吐散到掌指梢节,手指胀呼呼,往外散出来”的继承,又讲如何将劲力发放出去的所悟,当劲力运行到手腕时,要“会用腕”,既不能立而死,也不能松而懈,就像用手捏橡胶管口浇远处的花一样,捏得紧就喷得远,如捏得死,管子就会爆裂,要加压适中。劲力过腕后,大小鱼际微开,劳宫穴天眼睁大,再满至指头,放发至前上远方。讲到了有些大师用腕虽未立腕,但意在立腕,劲力运行雷同。深入浅出,形象生动,使我听的清楚看的明白,原来太极拳如此微妙和深奥,有种被“点化”、使顿悟的感觉。
折叠入榫
在《十三势行功心解》中讲到“往复虽有折叠,进退须有转换”。当看到《感恩太极》入榫时,就折叠和入榫,似懂非懂,后来又听了李老师相关的视频,还是朦朦胧胧看了多位名人解释无一而获。这次李老师讲的和以前基本相同,如将一张纸,先卷过来,四角对齐为折,用手在中心线一压为叠;木匠将榫卯套好用斧头加力是入榫,入榫就是折叠;虚实转换;发力前的准备等,我还是模模糊糊。当李老师示范单鞭转到70度左右时,转挒手之前,做好“甩”的准备;揽雀尾按时下沉,腰弓完成准备前推时;搂膝拗步手折耳前,中心线到45度再转15度,手向前推一拳半至肩前时。至此,我终于明白了入榫的用法,折叠的内涵,真是“纸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事要躬行”。没有李老师细致入微、举一反三的讲解,这辈子以我的资质,恐实难悟透,老师实在是传道、授业、解惑的利器。回头来再看陈微明老先生“折叠者,亦变虚实也。其所变之虚实,最为细微。太极接劲,往往用折叠,外面看似走动,而其内已有折叠,进退必交换步法,虽退仍是进也”,恍然大悟。
精工细活
精工才能出细活,李老师教学既关注面,如将杨式太极拳十要:虚实顶劲,含胸拔背,松腰,分虚实,沉肩坠肘,用意不用力,上下相随,内外相合,相连不断和动中求静,分别贯穿在每一个着势中。更注重点,于细微处见功夫,如起势手指下插时,意在三秒;两手上掤时,命门后撑,两手上举时,胯微收下沉,中指领劲,意向远方;两手下採到位的标志,就是气落腰围而降于两足,既腰粗,脚厚;将《感恩太极》的重点讲明,又将难点解清。在讲到搂膝拗步时,既讲《感恩太极》的内容,也讲了自己所悟的二十八个要领,还讲到了如何把握手的开合,如何开关气门,睁闭天眼;如在作斜飞势时下手抄抱距腹部的远近,和劲力把握息息相关,如此严丝合缝的细节,我在平时练拳时不是不知,就是知此,不知彼,所以往往是顾此失彼,拳不达意。
任重道远
李老师在培训班结束时讲到,希望每位学员回去后好好习拳,像一枚火种将太极拳传给周围的人,让大家共享太极拳所带来的福祉。所以我要谨记老师的教诲,认真练拳,规范动作,练对练好自己的拳,惠及自身,惠及他人。
感恩太极,感谢李老师。
李海水老师与甘肃籍学员合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