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靠海的栖霞也有一个经常跑船的村庄,名叫“公山后”

胶东半岛三面环海,大多数县市区都有或长或短的海岸线,唯独栖霞、平度和莱西是例外(不算各种功能园区)。

在这三个“内陆县”当中,栖霞的情况尤为典型。因为平度和莱西虽然不靠海,但辖区都有一端距离海边不远,比如平度新河之于胶莱河口、莱西李权庄之于丁字湾。而栖霞整体位于胶东半岛腹地,东南西北四个方向到海岸线都有相当长的距离。

一方水土养一方人。栖霞不靠海,自然就缺乏“鱼盐之利”,甚至很少能看到“船”。

(栖霞的长春湖,原名为庵里水库)

然而,栖霞的“船”虽然整体数量偏少,但也不乏一些以此为特色的村庄。其中,松山街道的公山后村就是一个典型的例子,这个村里的很多人家都有船,当地时常可以看到跑船的场景。

要跑船,自然就离不开水。公山后村之所以能以“船”为特色,也与该村的特殊地理位置有关。

从栖霞城区出发,沿着烟栖公路向北行驶,在走到长春湖大桥时向北眺望,可以看到一座雄姿挺拔的山,那座山就叫做“公山”(附近还有一座母山)。

(公山后村就在长春湖大桥以北的水库东侧)

根据《栖霞市地名图集》的记载,明成化年间,一支王姓人从栖霞城郊的观东村迁到公山脚下定居,就以地理方位,将之命名为“公山后”村。

“公山后”村原本紧邻公山,但在上世纪五十年代末修建庵里水库时,村庄原址成为库区,居民向东边迁徙。就这样,村庄与公山之间也变成了一水相隔的关系。

民以食为天。村庄虽然搬迁,但很多田地和果园还在水库对面的山上,因此,当地人也不得不坚持耕种和管理那些“飞地”。

适者生存。就像进化论描述的那般,虽然公山后村的祖辈可能并没有跟“船”打过交道,但到了这一代,很多人家都学会了驾驶小船的技术。因为,走陆路去管理水库对面的果园,一是道远,二怕颠簸。而开船去摘苹果,既省时也保质。在第一位试水的人发现这个窍门之后,一传十,十传百,“公山后”村的船就越来越多了。

在每年的苹果收获季,船载苹果都是公山后村一道特殊的风景,常能吸引到不少摄影爱好者来此拍照打卡。前几天热心朋友“Chuyuchih”就曾专门去了一趟公山后村,下面这组图片就带大家实地感受一下这个以船为特色的内陆山村的好风光。

这两张图片是公山后村的村貌,这里依山傍水,环境相当清新。红瓦白墙的民居,看着也很雅致。如果仔细观察的话,可以看到岸边停泊了不少小船。

与栖霞众多村庄相似,苹果种植是这里的主要产业。在水库周边的山上,果园随处可见。

走陆路进村,需要从湖边绕上很远。

在这种情况下,船只就成为村里的一种特殊交通工具。

现在看到的位置是在村庄的对面,而那些隐约可见的小船,就是从村里开过来的。

这张图片的视角要更直观一些,图中水面上的那个小白点,就是一艘满载而归的船只。“Chuyuchih”这次去的时间稍早一些,苹果收获还没有进入高峰期。再过几天的话,公山后村附近的水面上,应该会更忙碌吧(没有看够的话,可以观看文末的视频)。(公山后村图片和视频的作者均为“Chuyuchih”)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