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草药农药”是什么?浅析中国植物源农药发展概况
植物源农药属生物农药范畴内的一个分支,是利用植物资源开发的农药。它是指利用植物根、茎、叶、花、果实和种子等部分经粗加工,或提取及人工合成的活性成分加工成的农药制剂。由于原料来自植物,又被称为“中草药农药”。
植物源农药最大的优点是:来源于植物本身,所以不会对作物产生药害,有顺畅的降解途径,不会污染环境,具有非常好的环境相容性。另外,植物源农药的生物活性多种多样,不仅具有杀虫、杀菌的活性,还兼具有调节植物生长、诱导免疫力及肥效、保鲜等作用。
同时,植物源农药对高等动物及害虫天敌基本安全,而且因其常由多组分组成,作用机制与一般化学农药不同,因此很难产生抗药性。
植物源农药的起源历史悠久。人类使用最早的农药就是植物源农药,我国用植物来杀虫防病可追溯到8000多年前。现代以来,植物源农药得以用高新技术进一步创新研究。
1. 现代植物源农药研发历史
建国初期,我国进行了较为广泛的农用植物普查,并编著了《中国土农药志》,该书较为详细地记载了大量具有农药活性的植物。
赵善欢院士自20世纪30年代起就对我国西南各省的杀虫植物种类及分布及应用状况作了广泛的调查。50年代,他又以鱼藤根粉对蔬菜、茶树害虫进行防治试验及大面积推广应用。
之后,对楝科等40余种植物的杀虫作用开展了系统研究,并从非洲成功引种印楝至广东和海南。他主持的“植物性杀虫剂的开发利用研究”在国内处于领先地位,并得到了国际上有关专家的重视。一手创建的华南农业大学杀虫植物标本园是国内唯一一个杀虫植物展示平台。
印楝
上世纪80年代起,国际上印楝素的成功开发,带动了我国植物源农药研发的再次兴起。研发涉及到资源的筛选、活性成分的分离、作用方式与机理探讨、产品开发与应用等。
国内多位学者对我国3000多种植物进行了农药活性的筛选,发现了豆科、茄科、菊科等40余科植物及植物精油的农药活性值得深入研究;对川楝、苦参、雷公藤、沙地柏、苦皮藤、银杏、蛇床子、大黄、黄连等一批植物的农用活性进行了系统研究;开发出了苦参碱、烟碱、除虫菊素、鱼藤酮、蛇床子素、大黄素甲醚、丁子香酚等20多个植物源农药新产品;还在苦皮藤素、川楝素等植物源农药作用机理研究方面取得了突破性进展。
2. 植物源农药产业化发展及现状
秉承赵善欢院士的事业,华南农业大学长期致力于植物性杀虫剂的研究和推广应用,研制出鱼藤酮乳油、印楝素乳油、烟碱·苦参碱乳油(跳甲净乳油)等10余个商品化植物性农药产品。
西北农林科技大学自1994年起先后开发出川楝素、苦皮藤素、油酸烟碱、苦豆子生物碱、甾烯醇等20多个植物源农药新产品,取得了较好的经济、社会和生态效益。其中,张兴教授基于对川楝素的研究及产品创制,于1992年建立了我国第一个“无公害农药厂”。
多年来,我国植物源农药产业化取得了长足进展。截止2019年4月我国植物源农药产品有343种,有效成分36种,主要有:
烟碱、苦参碱、小檗碱、印楝素、鱼藤酮、藜芦碱、柠檬烯、芸苔素内酯、2,4-表芸苔素内酯、樟脑、除虫菊素、蛇床子素、苦皮藤素、桉油精、八角茴香油、大黄素甲醚、狼毒素、雷公藤甲素、香芹酚、大蒜素、右旋樟脑、莪术醇、补骨脂种子提取物、银杏果提取物、博落回提取物、甾烯醇、萜烯醇等。
我国登记的植物源农药种类及数量
有120余家植物农药生产企业,其中成都新朝阳、北京清源保、杨凌馥稷、山西德威、成都绿金等为行业龙头企业。在上述产品中,产量较大的产品有大蒜素、苦参碱、藜芦碱、鱼藤酮、印楝素、除虫菊素等。
苦参
另外,孜然(主要活性成分为枯茗酸、枯茗醛等)、雷公藤(有效成分为雷公藤生物碱)、大花金挖耳(有效成分为天明精内酯酮)等几种植物源农药已完成了基础和相关的应用基础研究,具备开发价值和产业化前景,未来或可广泛应用至消费市场。